武清区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天津静海七年级期末试卷)

武清区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天津静海七年级期末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02 10:34:47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竹篾(miè)   简陋(lòu)   迷茫(máng)   菌子(jūn)

B.冗长(chén) 慎重(shèn) 妥帖(tiē) 拖沓(tà)

C.累赘(zuì) 悔恨(huǐ) 鞠躬(gōng) 生疏(shū)

D.驿路(yì) 晶莹(yíng) 陡峭(qiào) 溢出(yì)

【答案】A

【解析】A项“菌”应读jùn,B项“冗”应读rǒng,C项“赘”应读zhui。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修葺 折损  陡峭  以身作责

B.监督 失意 排解 如释重负

C.商酌 别扭 修润 悔人不倦

D.悠闲 达观 循环 悲天闵人

【答案】B

【解析】A项“以身作责”应为“以身作则”;C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D项“悲天闵人”应为“悲天悯人”。

3.下列加着重号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在争论一些很弱智的问题,我真是不屑置辩。

B.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郑重其事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C.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俩的感情与日俱增。

D.他演讲时那别具一格的气焰,听得台下的人都嗤之以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D项“嗤之以鼻”意思是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用在句中不恰当。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很多学校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答案】A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C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随着”或“使得”;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活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C.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答案】A

【解析】A项冒号应管到一句话的末尾,“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不属于冒号管辖的范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过典型的事例,突显出叶圣陶先生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B.《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是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D.《陋室铭》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一篇铭文。

【答案】C

【解析】梁启超是近代人。

7.将文段中的①②③④句重新排序,使语序得当。排序正确的一项为( )(3分)

从固定电话的出现,到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几乎时刻也离不开,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屏奴。

①越来越多的人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

②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但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

③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加强现实沟通,是新一代年轻人应遵循的生活方式

④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逐渐变弱了。所以,我们呼吁:抵制手机诱惑,走向健康生活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句子排序的能力。大致浏览语段,可以看出本段主要阐述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的依赖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②句是后文的总起,表述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后第①句具体阐述负面影响的表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淡了,所以与①衔接的为④;阐述了负面影响后,再从正面阐述合理使用的意义,所以最后是③句。因此选A。

8.综合性学习。(12分)

(1)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上联。(4分)

上联:------------

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材料: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重庆市政府启动了“暖冬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涉及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墙暖、电烤炉、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全市共投入8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学生张薇说:“现在教室安了油汀,像春天一样温暖。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冻疮了!”

(2)根据材料,简要介绍什么是“暖冬计划”。(50字左右)(4分)

(3)张薇同学想给重庆市政府写一封感谢信,但又怕同学们说她出风头。要打消她的顾虑,你该怎么说?(4分)

【答案】(1)【示例】雷锋精神时时现。

(2)【示例】“暖冬计划”指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3)【示例】张薇,你是“暖冬计划”的受益人,知恩图报,表达感谢是应该的,这并不是出风头。你就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了,好吗?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根据《驿路梨花》内容的把握,明确本文是传扬雷锋精神的。然后根据对联的要求,根据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对出上联:雷锋精神代代传。第(2)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作答。由材料可知,这个计划的实施主体是“重庆政府”,范围是“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内容是“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据此可作答。第(3)小题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二、课内精读(34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牍之劳形( )

(3)濯清涟而不妖( )

(4)宜乎众矣( )

10. 请用自己的话说出《陋室铭》一文中划线句的含义。(3分)

11. 请写出《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2分)

12. 结合你对两文的理解,写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美好品质。(3分)

【答案】9. ①. 大 ②. 使……劳累 ③. 洗 ④. 应该

10. 示例: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1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 示例:围绕“安贫乐道”“甘于淡泊”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回答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要结合句意进行翻译。

(1)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大。

(2)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3)句意为: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涤。

(4)句意为: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应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本句话的含义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由“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以莲花象征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写出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写莲花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高洁的品格,体现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写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写出莲花的淡泊典雅,对应“不孤高自许”。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陋室铭》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出了作者淡泊名利、品行高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君子有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爱莲说》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出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莲的品质正是君子美好德行的写照。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 ,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 ,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3.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解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14.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2分)

【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15.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3分)

【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6.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2分)

【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解析】从文中找出依据,学会找出照应的内容。

(三)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7. 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8. 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4分)

19.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17. (1). (1)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 (2).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8. 插叙了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推己及人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后,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的故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9. 美丽、活泼、热情、助人为乐。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句“弯下腰”是动作描写,“深深”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2)姐姐被解放车为人着想的行为而感动,并以解放军为榜样,常常”运用叠词,写出了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8. 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中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推己及人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后,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的故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9.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看出小姑娘美丽;“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看出小姑娘的助人为乐。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三、拓展阅读(33分)

(一)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治沙专家——无悔的红柳人生

1959年,刘铭庭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寻找优良固沙植物品种。“我们在沙漠里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沙丘上长满了红柳,也叫柽柳。这些红柳与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刘铭庭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会在防风治沙中发挥很大作用。这一品种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

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沙漠南缘风口处,饱受沙害之苦的和田地区策勒县又一次面临“流沙围城”。在一次治沙现场会上,刘铭庭立下“军令状”:利用研究成果在5年时间内治理流沙6万亩。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刘铭庭和同事仅用3年就完成了任务。如今,已有数百万亩红柳护卫在沙漠南缘。(李亚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挂一副眼镜,坐在小凳上,一根一根地锉,一根一根地敲。夏天蚊子特别多,黑压压一片叮咬在父亲腿上,父亲“哎哟”一声,一巴掌打过去,满手鲜血;父亲拿破衣服把腿脚裹了,但捂着热,就点蚊香。黄昏的阳光照进巷口,袅袅淡烟中,父亲清瘦、弯曲的背彩被拉得很长,像一张弓。冬天,巷口外飘着雪,父亲用破祆子包着,下面烤个火烘笔,因太专注,衣服经常被烤起洞洞眼眼。……

由于针和针尖的锐边棱角还比较粗糙,锉痕明显,在穿过布匹、棉纱之是时会挂线,使用起来也不流畅,父亲就在一张质地坚硬、密度高、砂面细腻的青石上,就着水磨。戴上老花镜,围着围裙,在旁边放置一个糖瓷盆,盛满水,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并排紧紧捏住数十根针,沾上水,双臂时左时右,“唰唰啊”,来回磨动。磨针甩出的水花,星星点点,洒得围裙上到处都是。年岁日久,那青石,竟被磨成了一弯新月。(糜建国)

电影美术师——朴素的光影人生

杨占家1936年出生于天津武清,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木学院建筑美术系,197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他参与电影包括《红楼梦》《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40余部的场景设计,参与过“横店明清宫苑”“沈阳影视城”“白鹿原影视城”等多座影视基地设计。

杨占家的一位朋友对他的评价是:“知识分子的头脑,过着农民的生活。”杨占家笑着说:“从小穷过来的,上大学我也全靠助学金。我从来不讲究吃穿,只钻研业务。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本质就是个农民。”

因为生活朴实,不重形象,杨占家在剧组时常受到“差别待遇”,一次在拍电视剧《千秋家国梦》时,取景的泳池里有台现代抽水机,容易穿帮。杨占家想请一位场工把抽水机挪开。谁料这个场工见他其貌不扬,没有理他。工头听说后很生气,要开除这位场工。杨占家赶紧劝工头算了,“很多场工都是农民兄弟,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儿。真要把他开除了,他晩上住哪儿,晚饭哪儿吃,工资谁发啊!”

杨占家先生工作细密、绘图精准,别人评价他画的电影建筑,“将演员丢进去就如同身临其境”。他为电影建筑测绘最精准的数据,却只用最简单的思路去生活;用线条和色块搭建最华丽的电影场景,却常年穿着最朴素的工装。一张张精致的电影美术手稿背后,诠释了“大道至简”的人生。透过杨老先生倾心投入电影美术行业40年的经历,我清晰地看到,卓越如何诞生于平凡中……(记者 王玉琳)

20. 仿照李亚楠和王玉琳的文章标题,为糜建国的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4分)

21. 杨占家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本质就是个农民。”他有哪些“农民”的特点?

(4分)

22. 说说三则材料中的人物有哪些共同点?

(4分)

【答案】20. “针匠”手艺人——专注的制针人生。

21. ①不讲究吃穿,只钻研业务,就像农民一样勤恳专注②生活朴实,不注重形象,就像农民一样淳朴;③通情达理,宽容大度,从来不会为难农民,像农民一样善良;④用最简单的思路去生活,穿最朴素的工装,像农民一样纯真勤俭、简单平凡。

22. 共同特点:①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勤勤恳恳;②都不畏困苦、不辞辛劳;③都朴实无华、坚持不懈;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技艺高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内容上,父亲是一个制针人,具有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品质;形式上,两部分,前一部分亮身份,后一部分明品质,中间用破折号链接。示例:专业制针将——坚韧的磨挫人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①从“知识分子的头脑,过着农民的生活。”杨占家笑着说:‘从小穷过来的,上大学我也全靠助学金。我从来不讲究吃穿,只钻研业务。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本质就是个农民。’”可知:不讲究吃穿,只钻研业务,就像农民一样勤恳专注;

②从“谁料这个场工见他其貌不扬,没有理他”可知:生活朴实,不注重形象,就像农民一样淳朴;

③从“很多场工都是农民兄弟,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儿。真要把他开除了,他晩上住哪儿,晚饭哪儿吃,工资谁发啊”可知:通情达理,宽容大度,从来不会为难农民,像农民一样善良;

④从“只用最简单的思路去生活;用线条和色块搭建最华丽的电影场景,却常年穿着最朴素的工装”可知:用最简单的思路去生活,穿最朴素的工装,像农民一样纯真勤俭、简单平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①刘铭庭立下“军令状”:利用研究成果在5年时间内治理流沙6万亩;父亲挂一副眼镜,坐在小凳上,一根一根地锉,一根一根地敲;杨占家先生工作细密、绘图精准,别人评价他画的电影建筑,“将演员丢进去就如同身临其境”;可见,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勤勤恳恳;

②刘铭庭和同事仅用3年就完成了任务;年岁日久,那青石,竟被磨成了一弯新月;杨占家从小穷过来的,上大学也全靠助学金,从来不讲究吃穿;可见,都不畏困苦、不辞辛劳;

③刘铭庭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如今,已有数百万亩红柳护卫在沙漠南缘;父亲拿破衣服把腿脚裹了,但捂着热,就点蚊香;透过杨老先生倾心投入电影美术行业40年的经历,我清晰地看到,卓越如何诞生于平凡中;可见,都朴实无华、坚持不懈;

④刘铭庭治沙专家,父亲“针匠”手艺人,杨占家电影美术师,可见,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技艺高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