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本文分几个部分系统介绍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化情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适应新中国建设和教育需求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一)1950年-1951年,统一高考制度的酝酿期、尝试期
1.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招生文件颁布,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学校实现了联合招生考试
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中国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建设干部,逐步地纠正过去高等学校招生上的不合理状态及减少学生的投考困难”,颁发了新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招生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〇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公立大学,独立学院与专科学校均须遵照执行。
1950年华北高等学校联合招生委员会准考证(上海区)
规定要求:各系公共必考科目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或俄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史地、理化科目可依系科性质之不同,分开或合并考试);允许申请免考外语;各系可加试主要科目。
规定强调:各校可依各系科课程新要求的入学条件,各出范围不同及程度不同的试题,其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人有关系科学习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的及超出中学课程范围的试题。
规定明确:报名日期由各大行政区决定,华北五省二市由中央教育部决定;考试日期为7月21日至8月10日;发榜日期不得迟于8月25日。各大行政区可在上述考试日期范围内,根据本地情况,自行掌握,“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
如统一招生有困难时,各大行政区教育部得斟酌情况,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唯各校仍须将招生的经过情形连同试题经由所在大行政区教育部汇报中央教育部备案。华北五省二市由中央教育部掌握办理。
结果,全国193所高等学校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学校实现了联合招生考试。大部分一次招足,平均报到率达50%,显出了联合招生的优越性。1950年,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高校,实行联合招生考试。
1950年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准考证
1950年高考设置了从宽录取条件,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A.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B.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C.兄弟民族学生,D.华侨学生 。
根据宋葆初先生的《新中国高校招生50年大事记(一)》资料显示:
195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招生58330人,其中工科18531人,财经9352人,文科6599人,理科5855人,医药5781人,农科5524人,师范3371人,政法1425人,林科884人,艺术879人,体育129人。工科、财经、文科和理科占据招收人才的前4位。
2.实行各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联合招生
1951年4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及一九五〇年招生总结》,要求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全国各大行政区范围内高等学校联合招生。
规定要求:在1950年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联合招生的基础上,扩大为全国各大行政区范围内各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考试,同时规定,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数需经教育部审核备案。
规定指出:教育部邀请文委、财委、政法委、军委等组成高等学校招生指导委员会,就各校所报招生计划,参照各业务部门需要各类专门人才的计划,进行审核。
规定强调:各高等学校到其他地区招生,应得到该大行政区教育部同意,尽量采取互相委托的办法进行。
规定明确:考试于7月15~17日举行,8月10日发榜。
结果,在1951年,有五个大区实现了统一联合招生考试。然而,在组织和沟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这导致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学校无法招收足够数量的学生,被迫跨区补招。此外,由于各大区之间成绩无法横向对比,调剂工作也变得十分困难。
1951年联考准考证和同济大学准考证
根据宋葆初先生的《新中国高校招生50年大事记(一)》资料显示:
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招生51689人,其中工科17689人,财经7726人,医药7199人,师范6836人,文科3972人,理科1977人,农科3049人,政法888人,林科764人,艺术1439人,体育150人。工科、财经、医药和师范占据招收人才的前4位,可见当时对专门人才的渴求。
未完待续: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数次变革(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