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2020年高考了,首先在这里祝福考生们旗开得胜,考上理想大学。
最近,关于各省高考难易度之争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今天尝试着用一些数据来说明比较,看看是否与自己想象中的是否一致。
一、什么是高考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目前意义上的高考是从1952年开始的,因一些原因中间停止了一段时间,于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
二、高考试卷的变革
一直以来,高考都是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开展考试,直到1985年上海首先取得自主命题的权限,但真正意义上的“分省命题”是从2001年开始,从此再也没有全国统一一张试卷了。
三、目前各省高考试卷选用情况
目前全国高考试卷分成大致分成4种情况,以2019年为例:
全国I卷选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
全国Ⅱ卷选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
全国Ⅲ卷选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自主命题的地区:北京、天津、江苏、海南、浙江、上海。
- 全国卷的分数为750分,北京、天津、浙江的总分也是750分,上海总分660分,江苏总分480分,海南总分900分。
- 试卷的难易度:全国I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自主命题的难易度不一致,坊间传闻江苏卷最难。
四、各省份录取率比较情况
我在之前问答中曾经指出,看一个省份高考难易度,主要是看这个省份的录取率,尤其是985高校录取率、211高校录取率、一本院校录取率。
- 为什么只看985、211以及一本院校的录取率呢?一是,相对来说好的大学在全国录取相对较为公平,不至于像二本地方保护主义太强;二是,就目前而言,二本院校来做衡量已经失去意义了,上个二本太容易了,比起来没多大意义;三是,这些高校的录取率也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高校对当地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可度。
- 为什么看录取率而不是看成绩呢?首先,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各地使用的卷子不尽相同,总分或者难易度不同,比成绩意义不大;其次,各地教学水平不一样,才会导致各地录取率不一致,从高校特别是好的高校来说,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更想录取“好”学生,成绩好就代表是“好学生”吗?据一些好的大学招生办透露,各省录取率跟该省学生在大学的综合发展评测排名有关。最后,各地考生人数不一样,所以用录取率来衡量更直观点。
数据图片来源于网络,大致对比了下,相对靠谱
数据图片来源网络,大致对比下,相对靠谱
数据提片来源于网络,大致对比了下,相对靠谱
- 特别强调:
1.请不要用试卷的难易度来衡量高考难易度;(难易度只体现在考试中,不体现在录取中)
2.请不要用高考录取人数来衡量高考难易度;(各省考生人数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3.请不要用本省考生学习多么累来衡量高考难易度;(只怪本省教育导向,应试教育害死人)
4.另外好院校在本省录取率过低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可能该省份考生实在太多了,多给你几个,也掀不起浪花;第二个可能该省份的好院校真的太少了,“自己人”想照顾都无从下手;第三个可能是该省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认可;第四个可能是该省份的教育导向得不到认可,比如很多高校不爱招应试教育培养的娃,到高校后发展后劲低。当然还可能有其他一些的原因。
五、延伸:古代科举的录取
- 隋朝创设了科举制度,当时北方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进士
- 北宋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占据了约95%的进士份额
- 第一次“高考公平”之争: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司马光倡导区域公平(即南北方分配名额),欧阳修倡导考试公平(即按统一考试成绩录取),第一回合,欧阳修胜出。第二回合,司马光又提出按路分别录取(即按省录取),欧阳修:才华不分南北,唯才是择。第二回,欧阳修继续胜出。
- 北宋王安石和苏轼继续“高考公平”之争: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不考诗赋,考经义、论、策,因南方好诗赋,北方好经义,录取率扭转。造成影响:现在高考作文还不能写诗歌
- 明朝朱元璋因南方录取率过高,罢黜51名南方新科进士,改为录取61名北方进士,还砍了一批人脑袋。
- 明朝正统年间,确定“南北中卷”制度:南卷录取55人,北卷录取35人,中卷录取10人。区域平衡了,但是出现一些省份“分数线”变高,如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出现了“高考移民现象”。
- 康熙大帝,又改成“各省取中”制度,举人按地区平衡原则,进士按考生比例原则。
最后,再一次祝全国高考考生,顺顺利利,梦想成真!
难易度跟大家心里预想的有没一样呢?有纰漏之处,可留言或关注私信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