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高考试卷题(24年高考试卷原卷)

40年前高考试卷题(24年高考试卷原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30 03:36:04

高考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你人生的分水岭吗?有没有改变了你的命运?

我国是1977年恢复的高考,当年吸引了大约570万知识青年报名参加了高考。

看到这个数字,大家是不是感觉和现在的高考报名人数比起来不值一提?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虽然还没有具体统计出来,但人数预估也将达到1100万人以上。

40多年的时光,高考报名人数翻了一番。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增加,也更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们对于学历的追求。

1977年高考最后录取的人数只有30万人,只有5%左右的录取率,而如今高考虽然人数增加了,但是录取率也大幅增加,大概有80%以上。

40年前的高考试卷长啥样?

很难想象当年高考试卷的题量还不及现在的初中考试卷。

当年山东省的语文试卷,理科生只有一道作文题,题目是《难忘的一天》。

这种题目可能大家早在小学时就写过,因为实在过于简单和朴素,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题目作为高考题,可能都会遭到大家的嘲笑,觉得出题组的出题水平实在是太差,这样既不容易拉差距也不容易写出彩的题目居然会是作文题,真是贻笑大方。

语文试卷如此,数学试卷的难度也不大。

从77年的山东省的数学试卷上看,甚至不少的题目都是初中学习的内容。

语文、数学都是如此,其它的科目如英语、文、理综,题目都比较简单,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熟记,基本上都能考过。

因此,有不少高中生直呼是不是自己生错了年代?如果是生在那个时候,是不是"985"、"211"如囊中取物,轻轻松松就能考上了?

反过来,让大家奇怪的是,既然都是这么简单的题,为何当年考上大学的人数还是如此之少?是因为大家的知识掌握都不牢靠吗?

为什么那时考上大学的人不多?

学习环境天壤地别的差距

当年的学习环境条件和现在的学习环境根本没法比。

现在的学生已经把学习和生活完全的割裂,每天的"生活"就是学习,在这样单纯的环境中,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学习,且基本没有其他事情的干扰,可以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学习上。

同时,物质条件也今非昔比。

教室里有风扇、空调,学校里有食堂,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停的在迭代更新,真的可以用"幸福"二字来形容当代学生的学习环境。

可是,那时却不能这样。

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学生既要忙碌家庭的事情又要学习,无论是不是重视高考,都没有办法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也就谈不上一心一意,因此即便是在学校上课,每天也会有很多的杂事。

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塔铺》就讲述了一群农村青年为了参加78年的高考的辛酸故事。

家务的拖累,学业的荒废,以及学习条件的欠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当时的青年农民是怎样或丧失理想或屈服现实,或坚持不懈继续努力的各色不同历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题目类型的"不完美"

比如数学,我们现在熟悉的选择和填空题这两种题型,当时都没有。以河南高考题为例,只有计算以及证明大题。

这样的题目从头到尾都需要书写运算过程,这样也就无形中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系数,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很多人理科的考分直接为0分。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当年刚刚恢复高考,学院对于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认知不足,虽然出题的人都是专业人士,也还是出现了学生分数与专家期待差距太大的现象。

高校数量上的优势

1977年全国高考,当时仅有88所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所以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他们能"穿越"回去高考,一定能考上"985"、"211"大学。

而2021年全国高校数量又有多少?

3012所。

几乎是1977年高校数量的50倍,这样说来录取比例的激增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们扪心自问,即便是如此简单的高考题,如果真的能让时光倒流回到当时,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真的能考高分被重点大学录取吗?

没有补习班,甚至连教材都没有,每天还有繁重的田间劳作,学习时间真的都是"挤出来"的,而自己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分散自己的精力,不可能每天无忧无虑的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不管。

因为整体教育水平的低下,连带师资力量也薄弱,有的老师连教材自己都整不明白,就更不要说能把学生给教明白了。

教材看不懂,或者根本就没有,老师上课也模棱两可,而自己甚至连学习时间都挤不出来,还有可能家庭困难吃都吃不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想考好真无异于难上青天。

所以你们还想"穿越"回去吗?还嘲笑当时的人们考不上大学吗?

反正我是不愿意时光倒流,只想好好珍惜眼下,认真生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