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及解析
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了解,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题干选取一个具体的史前考古遗址,通过大、中、小墓葬呈现的金字塔似的分布结构,表明该遗址出现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而非实用的成套礼器仅出土于大墓,显示在社会分化基础上,统治阶级的产生。根据教材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等叙述,可以将A、B项排除;根据教材关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的描述,排除C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某史前遗址社会面貌,与教材中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叙述类似,如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等,故可以判断D项正确。
【试题亮点】试题综合多个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共性等内涵;文明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在教材中有明确的依据。
25.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废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结合教材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士族”“九品中正制度”等内容,创设全新情境,考查学生在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据此提出历史认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把握相关史实时空联系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描述:“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魏晋是士族特权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还强调“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中说,魏晋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题干呈现了汉魏、魏晋政权更迭通过“禅让”这一新的情境,对“禅让”实现的基本方式作了概括,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禅让”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权臣”实现“切实掌握军政权力”的过程以及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的事实,都表明A项不成立;“血缘世袭”是一个政权内部的君权继承方式,“禅让”建立的政权仍旧遵行,可知B项不成立;掌握军政权力而更迭政权,绝非“忠”的行为,曹操及司马懿分别是汉魏、魏晋更迭的奠基者,常被视作“奸臣”,可知D项不成立。汉魏、魏晋的“禅让”模式反复出现,东晋南朝及北朝时期仍在上演,大多数高级官员的公开支持即公卿大臣“劝进”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禅让”过程中,一些反对的官员会受到清除,但官员主体则成为新政权的开国功臣,超越政权更迭世代把持官位,这成为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在“战乱频仍”时代长期维护家族利益的政治因素。故正确选项为C项。
【试题亮点】试题将教材中魏晋南北朝士族阶层的知识与政权更迭紧密结合,对士族长期维持特权这一历史现象作出合乎事实逻辑的解读,体现历史思维,拓展了教材知识。
26. 表1
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本题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隋唐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设问背景,通过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史料产生的具体情境,全面、准确地理解史书、史料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纪事本末》四部史书,均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但各部史书形成的时间不同,内容体例各异,需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仔细辨别确认。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出现较晚的是元朝后期的《宋史》,以及在《宋史》等书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宋史纪事本末》,距南宋初年不仅时间较长,而且经过系统性改编,史料的原始性已大为降低,A、D两项可以排除。《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书相比,前者成书于南宋中期,后者成书于南宋后期,前者在时间上与南宋初期更为接近。从内容体例来看,《宋史》为纪传体史书,已经对原始史料作了系统改编,更多地反映出元人对宋朝历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宋史纪事本末》,更多地反映出明人对宋朝历史的认识。《建炎以牙年要录》仅限于南宋高宗一朝,且以编年的形式呈现。《三朝北盟会为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的汇编,相较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来说,保存史料更为原始、连贯、系统和完整。综合成书时间和内容体例来看,C项应予排除,正确选项为B项。
【试题亮点】本题在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宋金关系基本史实已有系统了解,就选取了南宋初年宋金关系这一话题,将与该主题有关的多元史料载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思考如何选取可信的史料研究历史问题。试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史料类型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部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
(2)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考查目标】本题是一道中外对比的试题,围绕中国和西欧的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史实设置问题情境。主要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食物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等为考查容。在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有效获取和解读中外农业史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客观描述和阐释各自农业耕作技术的历史,正确理解历史现象并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等,进而由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归纳出中外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不同。落实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题干主要包括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阐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连作制、多熟制等耕种制度,以及梯田、圩田等土地开垦模式;第二段材料阐述了西欧古代农业存在部分休耕的二圃、三圃轮作制,以及敞地、农牧并举等发展特征。
,本题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出,中国农业很早就进入连作制,而西欧则长期存在休耕;中国从北方的麦豆轮作到南方的稻麦轮作,轮作物种丰富,而西欧主要是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等麦类轮作;中国主要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而西欧则以农牧并举为特色;中国在土地开垦上有梯田、圩田等多种形式,而西欧则相对简单。以上这些方面,结合中外亩产量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中国对于土地利用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而西欧则是长期进行粗放经营。
本题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农业生产模式的不同,延申到对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影响。结合中外历史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可知:就中国而言,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生产,亩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讲究因地制宜,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并进而形成安土重迁、爱好和平的文化心理;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了明清时期,大量人口挤压在农业领域,迟滞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西欧而论,农业以庄园制生产为重要特征,形成庄园式社会组织形态与政治管理模式;农牧并举的生产模式,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准备了条件,使得商品交换频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粗放的农业生产,产量较低,人口压力主要靠外延式扩展土地数量,如垦荒和拓殖来解决,从而诱发向外扩张的民族心理;而到了中古晚期,随着集约化农业的出现,租地农场的发展,雇佣关系在农村的渗透发展以及重商主义的推行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试题亮点】第一,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就唯物史观而言,考查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就时空观念而言,既有中国农业发展的南北差异,又有中国与西欧在特定的时间线上农业历史的比较。就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概括与归纳的能力,以及深刻认识中外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思维能力。
第二,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的第(2)问,既依托于材料中提供的中国与西欧农耕技术的差异化特征,也要结合教材中有关古代中国和西欧各自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模式等知识,学生作答时应充分调动知识迁移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寻找农业生产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即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等上层建筑,进而影响到文化心理与精神文明等。
第三,体现了对家国情怀、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考查。本题通过中外农业历史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的高度发展水平,以及先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积累的智慧,中国古代长期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5%的人口,发达的小农经济维系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认识到中外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