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试卷为什么总是弄错题目(试卷改一半发现答案错了怎么办)

做试卷为什么总是弄错题目(试卷改一半发现答案错了怎么办)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30 00:40:37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或孩子对考试错题进行分析时说:"唉!这道题本来是会做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做错了。"似乎一句"粗心大意"就可以为运算错误开脱。

粗心往往是和满分对照而言的,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的到满分,便会被归咎于粗心。

还有不少孩子写语文作业的时候,总爱写错别字,还有的时候明明答案是三个字,却经常写两个字。写数学作业时,不是将加法看成减法,就是把除法当成乘法算,要么就忘记借位,比如解决问题计算中得数明明后面是两个0,他却只写了一个,结果导致整道题错误。你要是问他,他肯定能说出正确答案来。有的学生做作业速度蛮快,但经常做错,作业本上每页都有“×”。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们的“粗心大意”造成的。

“粗心问题”是小学孩子们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非常困扰家长朋友们的问题。

那如何使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呢?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总结出几个要点,下面,我们就先从排查出现粗心大意的原因讲一讲!

一、小学低年级孩子容易受定势思维干扰。

“定势”心理学认为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由于小学生对细微变化缺乏很强的观察、判断能力,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如先前学习“干”字,尔后学习“于”字,往往会由于前一个字的定势,而使前后两个字区分不清,把字写错。又如,做数学应用题时,一看到问题“一共有多少?”就认为是把项目中的两个数字加起来,结果做错了。

比如:书法兴趣班第一组有16人,第二组有7人,第三组有8人。书法兴趣班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有多少人?有的孩子可能就把三组的数字都加在了一起,最后发现只是问了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有多少人。

比如:商店钢笔价格是15元;笔记本价格是6元。小亮买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元?有的孩子可能就忽略了是买3个笔记本,而是按照了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计算了。

在计算方面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干扰新的计算法则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些学生不把小数点对齐,仍把小数的末位对齐,原因是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

初学带分数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减时,要从整数部分借"1",按照分数部分分母是几,同分数部分相加。而有些学生受了整数减法法则的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的分母是几,一律借"1"当十,使结果出现错误。

比如:3又1/4一1又3/4,分数部分1/4一3/4不够减,从整数部分拿出1,也就是4/4,而不是10/4,与原来分数1/4合在一起是5/4,这时被减数是2又5/4减去1又3/4=1又2/4

解决方案

"粗心大意"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说"以后注意一点就行了"这样轻描淡写就能解决的。

针对上述情况,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的运算能力,还要注意多教给孩子一些口算、心算以及简便运算的方法,教会孩子懂得去检查得数是否正确。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在小学1年级-3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后,孩子写完作业,我都会跟孩子进行口算游戏的练习。1年级的时候,每天做10道题,要求运算速度和正确率。随着年级的增加,题目也增加到30道,50道题,在3年级的时候,60道题目3分钟基本就完成了,运算的正确率也能达到99%的比例。

在学习解方程的时候,告诉孩子解方程要把所得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为了检验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可采用对运算过程逐步审查是否有数字抄错或运算错误产生,这些方法,都保证了孩子在数学运算方面基本上不出问题。对待孩子粗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孩子对学习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

有时候考试一些题目出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所以说,学过,并不等于是学懂了,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比如:学了面积计算和体积计算,都有计算公式,但是因为记忆模糊,也许就会出现了,本来是计算体积的题目,却用了计算面积的公式,这在检查中也不容易被发现了,就会导致了整道题错误。但是其实,孩子放松的时候去看题目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是自己本来就会的题目。

解决方案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概念、公式和法则是运算的依据和基础,基础不扎实,是很难准确进行运算的,更谈不上运算迅速了。要让孩子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明确结论是什么、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对那些相关的知识、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法则等,还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

比如列表、图示等办法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还要注意探讨记忆的方法,进行有效地记忆。运算步骤、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学的运算很多都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解题方法不可一概而论。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做什么,第三步应该做什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孩子如果没有掌握这规律,运算时便无从下手,只能胡乱猜测。

试着让孩子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礼记•学记》中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曾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也可以让孩子考家长。让孩子出题考家长,孩子会很感兴趣,他们会故意出些容易错的题,把家长考住。家长假装粗心,让孩子批评,这时对他们也是一种教育,将来做题时也会更加仔细了。

三、作业的准确率不高,错题不理解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方案

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

我记得四年级第一学期,我家小女儿的第一次数学月考,才得了78分,她回来特别伤心的在家大哭起来。我等她情绪稳定,让她把平时的作业册拿出来,跟她说:“你看看这一个月的作业,有几次是全对的?”她看了看说:“只有三次是全对的,其他都有出错的时候。”我又跟她说:“这些错题中,你改正以后,有没有,没有弄懂的?”她看了看不说话了。

我跟她说:“日常的作业就代表了你日常的状态,为什么考试这次会因为写不完而减掉了30分?写不完一定是有原因的,看你的作业册,你自己就了解了,就是平时出错太多,而且出错后改完也没有理解,直接就过去了。这就把错误积累了起来,到考试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的失误。”于是我跟她一起把错题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把不懂的问题一个一个都弄懂了。然后我跟她约定,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如果下个月的作业册能够保证只有1-2次出错,并且及时把错题弄会,那么数学成绩一定可以提高到至少90分,因为她的数学基础很好,概念也非常清晰。第二次月考,她的确考到了94分的成绩。

还有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孩子因此很自卑,他的妈妈对此也很无奈,所以来咨询我。我指导这位妈妈,让她给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妈妈和这个孩子一起统计和整理他作业本里的错别字,整理完之后,她和孩子都惊奇地发现:原来,总是写错的字就是那么几个。最后,她让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本,把整理出来的错别字写在这个本子里,并且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些字写错的原因,把这些也写进本子里。

妈妈耐心的指导和孩子的认真坚持下,一周以后,这个孩子作业本里的错别字已经明显地减少了。如果你的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你不妨让他准备一个错题本。

关于错题本,可能有的孩子已经在用了,有的孩子还没有用,您家的孩子有使用错题本的习惯吗?

您的孩子有使用错题本的习惯吗?

A有(表扬)

B没有

我们给这些已经在使用错题本的孩子点个赞,非常棒哈!那还没有使用错题本的家长也不用担心,看完这篇内容回去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错题本准备起来,帮助孩子改善粗心的毛病。错题本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谁都可以做,但关键在于坚持,只要坚持练习,坚持改正,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粗心的毛病一定可以改善的。

其实,只要对“粗心”问题进行详细地整理,这些问题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得到纠正。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这就如人在冰上走路,因为冰很滑,所以要小心翼翼地走,因为小心翼翼,所以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很多。

四、小学低年级感知系统与视觉选择造成的失误。

低年级孩子的感知一般说来比较笼统,不够精细,尤其是低年级更为突出。例如我家小女儿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常常 56 误抄写 65,有时从草稿上抄到作业本上,一搬家就变了样,把 0.231 抄成 0.123。另外,低年级小学生的视觉有选择性,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部分首先映入眼帘, 从而掩盖其他部分。如计算 200 10-200 10,很多孩子算出 0,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两个相同的数相间,而忽略了运算顺序。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也不够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例如计算:150 16×5-22 =150 80 =230-22 =208 孩子们在第二步计算中把 22 落下来,而到第三步又把 22 写上, 形成了不等式。

解决方案

1、验算的草稿不要太草,不要依赖橡皮。不少孩子粗心是从草稿开始的,所以孩子的草稿不要太草。从草稿开始就要严肃认真,这有利于克服粗心的毛病。还有就是不要让孩子依赖橡皮。橡皮是造成粗心的一个根源,反正错了可以擦,于是擦了擦,擦了错,孩子不在乎。尽量限制自己使用橡皮,错了不许擦,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平时孩子应该养成自检习惯,不要依赖老师和家长,要认识到粗心的危害,有了自检的能力,粗心的毛病才能克服。这一点上,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要总是包揽了孩子应该自主完成的任务。

2、对症下药,巧妙方法解决粗心问题。我家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经过我和孩子仔细分析他每次做错题的原因,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不是题不会做,而是每次都会把题目看错。由此,我得知容易看错题目就是孩子的“粗心点”。于是,我便告诉孩子:“你粗心的原因是每到审题时,你的思维就滑过去了。怎么办呢?以后你每次再做这样的题时,先停一下,闭上眼睛数三个数,然后再睁开眼睛往下写,这样就不容易错了。因为你没让思维滑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给它设了一个障碍。这就像警察叔叔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置提示牌一样。”

孩子用我教他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真很明显,每次做作业时,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少多了。面对孩子的粗心,妈妈与其批评孩子、给孩子上“政治课”,不如具体地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平时日常中我们还要做一些思维方面训练与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要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则具体反映着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运算的速度与成败。因此,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对运算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所以平时要加强让学孩子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再次,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对错例的分析。

比如一些思维类游戏,记忆类游戏,数独游戏、24点等,都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2、要重视复习考卷经常“翻”的培养。

1.要“马上写”:首先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写出正确的答案(包括过程,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其次把要求写出前一段学习中哪些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要求。

2.要“及时析”:这一条最为重要,及时写出试卷自我分析。包含以下要素:

①考试的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

②错题纠正,即要写出正确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全点。

③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3.要“经常翻” :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累积保存。积累多了,亦可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3、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很多运算都要涉及一定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变形和推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的数学运算,一道题往往不是三两步运算就能得出结果的,有些题的运算情况更复杂,运算过程中还要随时作出判断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在平时需要注意培养孩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毅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良好的运算习惯。

比如:让孩子坚持一项兴趣爱好,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孩子能够坚持下去;或者让孩子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坚持下来;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计划,或者学习计划,跟孩子一起坚持下来,养成一种规律的习惯。

教育孩子要有"三心",即在运算前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道题;运算过程中要"细心",对每一个数据、符号、图形等都要认真写或画清楚;当一时还没有得出正确结果时,要有"耐心", 要认真从审题开始,分析思路,仔细检查每一步骤,千万不可急躁。平时的作业还要注意整洁、规范,养成认真审题和认真检查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运算的准确率。

以上这些是我对《考试时简单题目老做错——原因只是粗心吗?》这个话题的解答与分享。希望这些原因的分析和方法,能够帮助到各位家长和孩子!

--结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