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病不写试卷(装病被老师发现要写的检讨)

装病不写试卷(装病被老师发现要写的检讨)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30 00:10:42

幼儿园举办讲故事比赛,好友的孩子早早就开始准备了。可是好巧不巧,比赛的前一天,孩子说自己感冒了,嗓子疼浑身不舒服。

“那妈妈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不用了,我休息一下就好了。”

“那你能坚持去比赛吗?”

“不能。”

好友觉得孩子十有八九是在装病,所以试探地说:““那就得不到小奖章了,好可惜噢。”可是,孩子铁了心就是要请假。好友很纳闷,她在家明明活蹦乱跳的,为什么一提到比赛就装蔫呢?

其实,许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重要的比赛或者是事情之前,缺乏自信,然后人为的给自己设置一些障碍。让别人觉得,即使自己没有成功也不是能力关系,而是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障碍策略”。

01,自己给自己设障,源于输不起?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又叫自我设障、自我设限。是指人的内心非常渴望成功,但又害怕失败了会丢面子,而故意设置出来的一些“障碍”。

它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 是当我们面对一项工作或任务,而且这项工作和任务的结果是会被公开的。

如果结果不公开,或者匿名的话,那么我们的心理障碍就会小很多,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心理负担,从而做出一系列预防失败的举动。

2) 缺乏自信又害怕没面子,认为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很好的完成。

很少有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100%有把握的,因为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还会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在面对这些因素的时候,有的人,会鼓励自己迎难而上;而有的人可能会选择退缩。

在退缩的同时,还因为要顾忌自己的面子,会提前为自己找好借口。

3) 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它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些“困难”或“绊脚石”,并非别人使坏,也不是不可抗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家Steven Berglas 和Edward Jones曾做过相关的研究。他们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把测试的大学生分为两组,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测试。测试过半时,测试人员告诉他们,有两种药丸,一种可以提高人的智力,而另一种则会干扰人的智力。

让人讶异的是,大多数测试者都选择了第二种药丸。很明显,他们是为了后续的测试可能出现的失败,提前找借口。

其实,简单来说,这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提前故意放弃努力。这种心理很普遍,我们成人尚且还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何况小孩子呢?

02.自我设障的具体表现形式

自我设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行为设障。比如:拖延。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天就要交一份重要的报告了,可是我们白天还在玩手机、看电视,到晚上才去匆匆忙忙完成。又或者,明明准备的期限足够长,却也要先完成那些不重要的事,而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这其实就是人为的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要不是太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影响,我早就完成了;

这个完成得太匆忙了,要是时间充裕一点,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但是天知道,即使给我们再多的时间准备,我们也会拖到最后一刻完成。这就是因为“自我障碍策略”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第二种是语言设障。还没开始呢,就把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发挥的因素说了出来,结果如果不尽人意,那就有借口推卸责任了。

比如,比赛或者考试前,就宣称自己生病了、没有好好复习、或者是出了什么不可抗力的事件。先给周边的人打预防针,降低他们的期望,也给自己留后退路。

万一我没有做好呢,那是有情可原;但如果做得好呢,那就说明我实力超群。说到底还是为了面子。

03.自我设障对我们的影响

虽然自我设障是一种“策略”,但它通常是无意识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图。只不过,这种行为,还是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许多人都能接受自己没有努力所以不优秀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自己努力了,却还是不优秀的事实。

孩子尤其喜欢被别人称赞“聪明”,小时候我们从父辈那里的最高赞赏就是“这孩子真聪明”。这就让孩子有一个错觉,努力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天资聪颖”才是令人骄傲的事情。

所以,无形中会有“不能输”的念头,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久而久之,便真的输不起了。

习惯了自我设障的人,在困难面前,或者是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面前,第一想的不是如何迎难而上,而是本能的退缩,害怕接受挑战。

越是重要的时刻,越是容易以各种借口“掉链子”。

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摆脱“自我设障”呢?

04 三招教孩子学会跨越障碍
  1. 肯定孩子的努力,激励他们上进,不要只关注结果

为什么失败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情?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别人努力的过程。但其实,不该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激励他们上进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家Rita Pierson在TED演讲中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她在班上做了一个20道题的小测验,其中一个孩子错了18道题。她在试卷上写了 2和一个大的笑脸。

孩子拿到试卷后很疑惑,问“老师我是不及格吗?”她说:“是的”。“那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一个笑脸?”孩子不解。

Rita Pierson问:“那我们复习完这些题之后,你会做得更好吗?”

“当然了老师,我可以做得更好!”孩子自信地说。

她很感慨地说,-18会让人感觉很糟糕,但是“ 2”意味着那么糟糕。可见,肯定和鼓励孩子,才能激励他们前进。

2、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吴尊的女儿NeiNei在亚洲芭蕾舞比赛中输了,为了参赛她一直很努力,所以得知自己失败之后,她很伤心。

吴尊为了让女儿开心起来,不仅带她去游泳,还跟女儿分享了自己在篮球比赛中以26:128输了的故事。很快,NeiNei就从失败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愉快地吃了晚饭。

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他们的心情,安抚他们的情绪,用共情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情绪,

让孩子明白输不可怕,不站起来才可怕。

3、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追求完美,要求自己什么都必须做到最好;偶然的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等等。

我们要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自己的固步自封。所以,在引导孩子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对孩子太严苛,事事要求得第一。

前不久有一个妈妈抑郁上了热搜,这位妈妈是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她的儿子5岁就上小学了。她对孩子的要求,永远是必须100分。有时候孩子考98分,这位妈妈都会很严厉地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因为对孩子要求过高,妈妈自己抑郁了。

其实,一次两次的分数并不能代表孩子以后就没出息,也不能否认他就是一个坏孩子。父母的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除了让孩子害怕失败和承担责任之外,于事无补。

所以,我们不如教孩子建立合理的信念,比如:

“你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必太过于苛求完美”

“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

孩子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就能放下心理的负担,也就能减少自我设障的发生。

作家刘震云曾说: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便是输家。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一件事情可能都不会那么完美。但是只有去做才能成功,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摒弃那些私心杂念,努力往前迎接挑战吧!

菈妈:自由撰稿人,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