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生考试试卷,关注的不仅仅有老师和学生们,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其中的内容,每次考完试,家长也要认真看一看试卷,以来确定一下,到底是孩子没好好学习,还是试卷的内容有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给孩子成绩不好,找个理由,给自己和孩子一些安慰。
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甚至是每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在设计、定稿、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有会有严格的监管和审查,以防止出现纰漏,毕竟属教育行业,但凡出现一丁点错误,都会被人揪住狠狠说教一番。
最近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上传了一个视频,引起了广泛讨论。视频中,这位自称初中生家长的网友展示了自家孩子的初二地理试卷,并发问:“看看,现在的初中地理考试题目都是些什么?”这份名为“常州市2024年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试卷显然至关重要,学生们需要通过此考才能顺利毕业。
视频中,家长特别指出了试卷上显眼的华为标志,并询问网友:“这是怎么回事?”华为的Logo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出现在学生的考试试卷上,显然让这位家长感到既惊讶又困惑。
试卷中出现了关于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的经纬度等问题。对此,网友们的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这种出题方式很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科技巨头华为,对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把商业广告带到孩子的试卷上,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反感,甚至觉得很讨厌。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而发视频的家长也删除了相关内容,以避免此事进一步引发舆论的热议。
关于常州市初中地理试卷事件的官方回应来了。记者联系到常州市教育考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他明确表示:“这份试卷并不归我们管辖。”
同时,常州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做出了回应:“我们之前已经收到了相关的投诉,现在还在进行调查处理。”
常州教育局对地理试卷的设计发表了声明,指出试卷中融入了华为精神,意在用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道,试卷中穿插华为元素,每一个元素都对应一个地理知识点,这样的设计旨在使华为的实际应用贯穿整个试卷。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从题干提取主要信息已成为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查。用知名品牌作为题目背景,这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也常见,通过具体地点来确定考点,这本是常规操作。但这次以华为为背景,不知为何引发了广泛关注。
将华为融入题目,一方面促使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和科技动态,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方向。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这是构建学生必备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教育局强调,选用华为作为试题背景并非盲目推崇,而是希望学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启发他们将来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教育局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将企业引入试题的做法,这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策略,大家不必过度解读。
一些网友不满意将商品与教育或爱国主义相挂钩,他们认为在试卷中看到商标等商业元素是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们的学校环境能够远离商业广告的干扰,让孩子们能够专心学习,探索纯粹的知识。然而,当如华为这样的商标和产品介绍出现在试题中时,有人担心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术探索转向商业信息。
同时,一些网友对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将当下热点事件和时事结合到教育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提到嫦娥探月、长征火箭、天宫空间站以及新能源等科技进展,作为教育材料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理,华为作为国内的科技巨头,其在全球技术领域内的多项突破同样值得被关注和探讨,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触实际应用中的科技进展。
随着这个话题的讨论愈发热烈,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也加入了讨论。一部分人认为,把这样的题目加入考试,实际上是在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但也有教育人士持保守意见,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保持其纯粹性,避免被商业化的元素所侵蚀。
这场围绕常州市初中地理试卷的争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从家长的困惑到教育部门的回应,再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当前教育、商业与社会价值观之间复杂的张力。
一方面,教育部门的意图是利用华为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试图通过将现实世界的元素融入教学,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互动性。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连接理论与实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然而,这种做法同时也引发了一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和不满。
批评者认为,教育应当保持一定的纯粹性,应该是一个远离商业影响的圣地,专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格,而不是成为企业品牌展示的平台。他们担心,过多地引入商业元素可能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使教育内容受到商业利益的侵蚀。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合理地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技术现象,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相关性和吸引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现实世界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华为的例子在这里就是一个现实的切入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和地理分布等内容。
这场讨论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试卷的问题,更触及了当前教育实践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教育与商业、知识传授与价值灌输等多重复杂问题。这需要教育者、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共同思考:我们期待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在保护学生免受不当商业影响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