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家长因为孩子骂了自己,竟然把孩子辛苦写的作业全部撕掉了。还拍照发朋友圈并这样配文:今天厉害,既然敢骂我,把他辛辛苦苦写的作业全撕了,哭了好久,不肯重写,一说老师等着他交作业,马上又拿本子来边哭边写,到现在晚饭也没吃,还在写。
看到这个背后一阵发凉,这个家长发这样的朋友圈是要在炫耀自己最终取得胜利?父母情绪失控,可是孩子却没有反抗能力,只能在这种可怕的氛围下学会察言观色的生活!
近几年,因为情绪不稳定而伤害孩子的事屡见不鲜。
一个小孩因为寒假作业没有完成, 开学没有领到书,回家告诉父亲以后。父亲知道以后二话不说就是打,失控之下砍伤孩子的腿。孩子腿上伤口有10多公分左右,已经伤到了骨头,外部的血管和神经全部都断掉。
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超过95分,被妈妈抛弃在高速路口,并说自己坐牢都不会要他。
还有最近一个母亲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时和孩子发生冲突,一气之下竟然选择跳河轻生。
看到这些,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这样的父母 ,孩子会有多么的恐惧。就比如这个母亲如果因此真的结束了生命,孩子这一辈子就将活在愧疚当中,成为他一生的噩梦!
在《危险人格识别》一书中指出,情绪不稳定被视为危险人格。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一点点刺激就让情绪成为他的主人。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用这样的方式开教育孩子,结果是什么,显而易见.
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无法形成亲密关系面对经常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孩子不知道如何反抗或者知道反抗无效后,孩子学会了是“察言观色”,心惊胆战,害怕自己做错什么,什么事不敢跟父母倾诉,也没办法跟父母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
陈乔恩曾经在节目中说过,她在20岁之前没敢拉过妈妈的手,如今她已长大,但是跟母亲独处时,依然无法进行亲密的沟通。这一切都是因为在陈乔恩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情绪失控,时不时的就会打她。
陈乔恩说小时候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就怕他随时会被妈妈打。所以在高中以后陈乔恩就离开了家里,那段时间自己特别的困难,即使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她都不愿找母亲求助。即使现在陈乔恩已经事业有成,但童年时的阴影一直都难以抹去,以至于现在她跟她妈妈都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
我们总觉得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可以站在大人的视角,用我们“自以都是为你好”的方式来随意的批评打骂孩子。我们以为孩子很快会忘记,却不知这种恐惧已经埋在了他们心里。会一直藏在他们的意识中,伴随着他们长大,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近墨者黑,孩子也变得情绪化今天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追逐中不小心摔倒,调整已经爬起来也没有哭。可是这时候妈妈冲过来大声叫到“怎么回事,哪里痛,我看下”,紧接着就对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说:‘你们不要再追她了,她都摔倒了,别玩了’。原本没哭的小女孩,突然就大哭了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还躺到了地下。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经常都能看待,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因为父母的“一惊一乍”。孩子受到成人的这种影响和暗示,就开始大哭大闹。孩子的学习能力特别的强,“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你的复制品”。
情绪化的父母影响孩子的人格罗伯特.亚伦说: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
生活在一个情绪化的家庭中,孩子要么抵抗变得叛逆,要么就无条件“顺从”,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真正的表露自己,不敢有自己的主见,失去自我。没办法认真学习,把时间都花在如何应对情绪不稳定的父母身上。
父母情绪不稳定易造成孩子性格偏差 许多家长和孩子相处时带有极强的情绪性。心情好时,万事大吉看什么都好,对孩子也好得要命;一旦心情不好,就完全不同,看见什么都心烦,看见孩子也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这样时紧时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还记得“踢猫效应”故事?
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罚单还是误了时间。这位愤怒的老董回到办公室,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
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对秘书挑错。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一肚子气地找接线员的茬儿。
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这个故事反映了坏情绪传染带来的后果,而我们的孩子就如同最底层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如同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会爆发。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去,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
事实上,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确实会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当下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是孩子的避风港,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别把坏情绪留给最重要的人!
我是抹茶妈咪,育儿先育己,做个成长型妈妈,分享最实用的育儿方法,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