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组织了一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坊,送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请参见工作坊的班主任每人答一张“学生情况试卷”,其中的内容都是所带班级情况的基本内容,比如你开学已经一半你已经开了几次班会,分别是什么主题?比如班级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叫啥名字?比如所带班级的宿舍分布在哪里,举出5个宿舍号,开学到现在去过几次宿舍?比如班级里的四级通过率是多少?上学期挂科情况怎么样?
罗列了十个问题,请班主任作答,然后现场请各班级班长进行批改,现场订正。
这份答卷,其实不仅仅考察班主任对班级情况的掌控程度,更主要的是体现是否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是否走进班级学生心里,是否真正“爱上”所带班级以及同学们。
这份答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你对同学们到底有多爱,到底有没有花时间和精力。
班主任,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出现的一个身影,是特别难忘的一个人设,他威严、他仁爱、他博学、他无私,教室里出现最多的是班主任,讲话讲得最多的也是班主任,站在窗户外面看着你的还是班主任,操心最多还是班主任。
上了大学,班主任好像就变了一种“范”。大学是自我学习成长的地方,班主任是管理班级的一个人设,不可能像高中一样随时出现,班主任们和辅导员一起配合、既有分工更有合作,在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上尽可能帮助学生。
在大部分的同学印象里,班主任出现的次数不会多,开学后、期中、放假前这三个时间段一般会出现的,宿舍每周回去看个把次,大部分的班主任不会“无处不在”,毕竟很多担任班主任的都是专业老师,这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业规划发展的,老师本来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教学科研上,能够抽时间做学生工作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当然,学校对做班主任也有一些要求,只有有做过班主任的经历才可以评职称,更多时候,班主任就成为了一种平台,一种鸡肋吧。
既然做了班主任,那就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若果嫌麻烦、不愿意做,仅仅就是挂个名,出人不出力,出力不出劲,我觉得乘早不要耽误了学生,毕竟每一个班级的同学都是很“崇拜”自己的班主任,这样的形象也损坏了整个队伍。
这份答卷对有些老师来说不在话下,因为每周都去一次宿舍找同学聊聊天,因为每月都开一次主题班会,因为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业情况都比较熟悉,尤其挂科的同学记忆犹新,这些都算不的了什么。
这份答卷对个别老师来说就是“难题”,仅仅认识一位班长,连班级里多少男生多少女生都不知道,学生宿舍压根儿就没有去过,自然对学生的学业障碍、学业情况都“两眼一抹黑”。
这份答卷也是对班主任们提个醒,在其位就要担起责,当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要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你的一句话、你的一次班会、你的一次宿舍检查、你的一次课堂随听都会影响和改变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班主任,就是呵护苗圃的辛劳园丁,每一株苗都是自己的宝贝,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身边,才可能走进学生心里,才可能让你的学生们以你为榜样,才能说一句:老班,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