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试卷印刷(老式试卷印刷是一张一张印吗)

旧式试卷印刷(老式试卷印刷是一张一张印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9 06:05:06

大达文具行 – 油麻地

创于:1948 年

经营:文仪用品及纸品文具销售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165号

撰文:Cindy

摄影:@charlesleeds1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年入秋时节,莘莘学子最期待的莫过于备好文具,迎接新一学年,长大后进入职场,手握的笔袋渐变成电脑包。但日常生活中,除了执笔忘字,执纸无笔都是使人恼大的事。文具店,包罗各种文仪用品选择,正是为人解决日常所需,亦滋养城市的文化成长。现今资讯科技新时代,发展的推土机,是否也把街头的文具店推进历史深渊之中?

现位于上海街165号的大达文具行(以下简称为「大达」),由现任经营者陈镇雄先生的爷爷 —— 陈浩如先生创立。陈老先生于1895年以七岁之龄来到香港,最初于旧中华书局工作做学徒,赚钱养家同时累积书务业的经验。白手兴家,首先于上海街123号开立「兴记书庄」售卖书借,随后在旁铺位开办专营印制的「兴亚印刷」。陈生忆述,当时的旧式油墨印刷,是以纸张重重地压在、俗称「电板」上,进行手动印刷。当时的书目除了港澳地区,更远售至南洋各地,包括工具书如《英语不求人》及古文书如《古文观止》等。另外书庄亦有代售其他香港出版社的小学教科书,转售到本港的小学及零售予附近的学生。陈老先生及后亦在旺角上海街分别开立「兴华文具行」、「兴记支店」及「大达文具行」,生意以零售文具纸品为主,年事渐长后交由两位公子、陈基源和陈福祥先生继承经营店务。7-80年代香港工业北移、经济转型,时至今日,大达文具行以销售各式文仪用品为主。

今天甫踏进大达文具行的店面,便会看见其保留了传统零售铺的陈设装潢,这或许与其经营模式有关。有别于现时市面其他店家把文具全并密集地摆出,大达的货品陈设是选择将它们放在玻璃饰柜内,显得琳琅满目而不过于混乱。问到为何三十年来仍选择沿用传统式摆设,陈生回答指店内空间小,但货品种类颇多,加上客户采购货品比较大量,所以玻璃饰柜可以贮存较多份量,不用去货仓取货,省却时间、方便顾客;同时他也认为,与其像超市般客人取货付款即离去,更乐见对方进入店铺后的一声问好,询问有否售买所需的文具,从而打开彼此的沟通,明白顾客的要求并提供所需,建立超于单纯供求买卖的关系。这也是呈现了老铺的一种特色,大大透过保留了店内装潢,自然而然的引向另种买卖的方式。比起当今如疫情期间要尽量减少接触传播风险,而愈趋盛行的「无接触购物」、自动付款机和QR code落单,等等用上机械代替人员的零售形态,看似提高了效率,却无疑是削去了人际买卖间的交流。

除了右边一个腰平面高的玻璃饰柜,放有各款笔材、钉装用品、小型文具,大达店面左边亦有高至天花的玻璃门组合柜,存放各尺寸大小的文件夹、画簿及各色便条纸;以前为应付周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大达亦有卖不同款式的帐单收据本。店铺后方则放着一系列台湾制造、托盘以电木制的罗盘(即罗庚)。大达店门前有一个带有年月痕迹的木筒,四格放置不同纸品,陈生指往昔尖沙咀一带手工订造洋服和进出口业繁盛,行业用的纸品销量大,因此来货种类沿流至今:例如有又名白鸡皮纸的洋纸,主要供裁缝采纸样用,旧时学生亦用作包书;另有略厚身如草纸或习字簿材质的传统纱纸,即俗称的「包盐焗鸡纸」,常用于餐厅及家用烹饪炖焗。宣纸、玉扣纸托墨吸水韧性好,则适用于毛笔书法;防潮耐磨的沥青纸常用作商品包装;每逢盛大事宜如临近岁晚、招牌开封、做节拜神必用上的大红纸,以上种种大达文具行都仍有售卖。

自1960 年代起,本港制成的文具成品主要是靠人手而非机器,多为纸品制造与印刷相关,其他文具产品的零售多依靠外地入口,从选择的变化中可见其潮流轨迹。初时货源主要来自欧美地区,例如书写和填色笔具、钉书机及文件夹等。陈生解说,以往一般外国的文具制造商招揽本地代理商,代理商把来货分予不同分销商,再到其他零售商店,使得当地市民都能从在地文具店买到进口商品。60年代之前,德国的工业发展成熟,工艺大国的产物精美而耐得起时间,访问当日陈生展示出自己赴美留学时所用的「计算尺 (slide rule)」及钢制圆规。前者在未有计算机年代时,广为工程人员使用,通过滑动游标及对数锁定的刻度,进行不同乘除计算法以得出结果。虽然这个约10英寸长的文具尺,现已被电子计数机取代,但观察其正反面的一切幼细刻度及算式,也不由得佩服其时发明者的巧思。

日本文具自60年代打入香港市场,如斑马、蜻蜓牌等原子笔,以价钱相宜且高品质的卖点成为不少市民及公司的常用书写工具;日式百货公司如座于闹市铜锣湾的香港大丸百货及旺角大大百货相继开业,内里特设文具部,亦带起其时的日本文具风潮。后来到7-80年代,台湾文具生产商发展出外销实力,除了各种文具,也输出纸册、簿本等到各地。到90年代,中国制造的价廉文具也进入香港市场,例如上海出产的中华牌铅笔,成为本地学生的常用品。

除了简略本港文具的产品史,陈生亦简单剖析了文具零售的各种形态。以前的文具产业除了市面的文具店外,也有称「目录销售」(Catalog sale)的方式,即个别企业客户先查阅文房产品目录,通过邮寄或传真方式,去订购其时所需的品项及数量;透过送至手中的商品目录延长了消费客群与产品的接触时间、丰富产品资讯,从而增加购买的机率。然而,随着电子商务(E-Commerce)的兴起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买卖交易的平台逐渐从街道转移到网路上,例如淘宝、eBay及Amazon 等,进一步取替了实体店的需求。近年文具的零售点不只限于传统形式上的「文具店」,陈生指出,虽说近十年文具店式微,但现时有不少地方均有文房用品的身影,例如超级市场、百货公司、主打价钱便宜的特卖场及生活家品店如日本城和Aeon Living Plaza 等。

面对近年的经营挑战,有不少文具公司、地区老店都结束营业。现时仍留在社区的文具店能如何转变更新,以迎接将来呢?受访的陈镇雄先生于 70 年代留美深造,毕业后在美国及香港从事电脑工作多年,到几年前退休,因着父亲陈基源先生年纪老迈,便将大达文具行的业务交予他接管。承担起管理大达的责任,陈生有自身的经营心得:「其实文具,都系为咗解决问题、提供 solution、增加工作效率⋯⋯ 」 此话在访问中也重提不下数次。的确,文具本来就是为辅助书写而诞生,中世纪以来,前人以铁蜡鹅毛石墨等不同物料,在平面上划上字形,以发展出文明和沟通;到逐渐演变而生的纸品、修正用品及裁剪黏贴工具,都是为着各种文仪功能而生。而文具店,就仿如一个存有各项工具的中心点, 伫立在街边默默的回应着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求。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广泛应用,许多日常的实体操作都可移到虚拟世界去进行。与其说是文具店前景堪忧,倒不如思考文具本身的出路⋯⋯ 问及大达文具行的前景,年届七十的陈镇雄亦抱有勇于挑战、随遇而安的态度,直言都是本着承担家业的意旨,继续经营大达。「而家我同家人打理铺头系忙㗎⋯⋯ 但忙得有其所,能够提供优质货品及服务给顾客,满足渠地慨需求,咁样过日子有挑战性、亦很有意义⋯⋯ 」 。老铺的传承,后辈各有自身的理由和决定;就如同人际间的通讯,有人常用短讯、电邮,也有爱用纸笔书信的一群。万物的应用,渐变成生活方式的选择,城市如何文化?不妨走进街上硕果仅存的文具店,用不上二十元的纸笔寻找答案。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