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孩子班级进行了六下数学第一单元随堂练习,周三老师评讲。全班49人从得分情况看不及格的有10人左右,90分以上的仅有两人。我看了看试卷确实灵活些,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知识点不熟悉很容易出错。
老师在钉钉群里说希望家长能根据孩子的做题情况,有时间了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点......
学生做错题目,同人要喝水一样再正常不过。学习成绩再好的学生也有出错的时候。一般做题后,也会有老师讲评或者学生对答案自查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学生当时肯定是懂了,最起码出错的题目当时会做了,但是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类似问题还会不会,大概率是个未知数。
所以,对于错题,查找原因,查漏补缺。避免再出错就至关重要。
概而言之,对于错题一是要分析查找出错的原因;二是要订正错题;第三,还要不定期的翻阅错题,动手做一做。至于错题本,有则好,没有也不必强求。
题目做错从原因来看,可能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不熟练,比如数学公式记忆错误、写不出,进而题目做不出或做错;也可能是学生相关知识点记牢固了,但是题目较为灵活,学生对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变通和转化能力不足,思路不能有效展开,导致题目做不出或者思路出错。
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后者居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不足导致。本质上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审题清楚与否,息息相关。
另外一种情况是会的题目做错,比如学生在做题时脑子当时“不灵光”,把会的题目做错。比如小学常见的把加法算成减法、看错数字等等。初中常见的有理数加减法中4 (-4)=8、根号9的算术平方根写成3。诸如此类,认真看基本是不会出错的,但是确确实实学生偶尔就是会出错。这与学生做题时短暂记忆和临场发挥有关,比如审题不仔细亦或者过于紧张导致看错题目信息出错。
这种情况主因还是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到一定程度,就能做到简单和中等难度题目看一遍马上就有解题思路时,近似“肌肉反应”。至于难题,看一看,思考一下,大概率也能找到突破口,然后逻辑解题;次要原因是学生的做题习惯有问题,比如审题粗枝大叶,想当然。须知,数学是讲逻辑的,因果关系要明晰。
小结:学生做题出错不可避免。出错后怎么纠正,怎么避免下次再发生是关键所在。我们不怕错,只要是我们在不断的成长,进步。
题目出错后在查找原因后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题目理清弄懂,是第一步。如果是知识漏洞的就赶紧补上,对于数学学习,掌握知识点是最基本要求,也是根基,必须打好。
每次学完一个章节,可以试着画个简图,把章节的知识结构写出来,能写出或者复述相关内容。同时要做一定量的题目,做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确知识点的常规应用方式,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之后就是订正。订正这里有个误区,有不少学生喜欢在老师讲评时直接抄答案,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老师讲评时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这道题目,而不是不听老师讲评或者一心二用的去急着记答题过程。如果你题目弄懂了,答题过程自己是能独立写出来的。如果写不出来,大概率是这道题目还是没弄懂。如果怕忘记可以只记录关键的步骤或者类似几何题目画个辅助线之类的作为提示,重点在听老师讲评,理清题目的解题思路、考查哪些知识点。
能独立完成错题订正,基本当下是这个题目会了。不过记忆是会遗忘的(知识只有重复一定次数才能被牢固记忆),所以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次复习巩固,重新去审视这道题目是必要的,比如不看答案是否还会做。比如能否说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等等。
最后,对于错题,我们自然想到错题本。错题本肯定是有用的,但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其实更适合那些按满分100分下经常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去整理错题,付出少(错题少容易整理)和收获大(复习巩固时重点看错题,效率高且做到了有的放矢)。
对于得分经常在80分下,甚至六七十分的,去整理错题就不“划算”了,因为需要整理的错题太多,时间成本较高(家长帮忙整理则另当别论)。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好平时的作业和试卷,不定期直接翻阅,不看答案在草稿本上重新动手做一做呢......(ps: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平时注意收集和保留好校内作业、各种试卷,对于数学阶段复习巩固非常重要,尤其是初高中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