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7日晚,由广州市博物馆协会指导,广州博物馆联动广州日报、中国大酒店在镇海楼内开展“粤味共享 声动湾区——‘消失的名菜’儿童粤语大赛”暨“消失的名菜”第四季发布会。
童稚的“唱菜”声响起,乡音伴着乡情弥散。古楼朗星,山河万物,几番人生至味,几许文脉传承。
乡音、乡味、乡情,这是最美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人浸润其中的日日年年。
活动海报
“消失的名菜”是广州博物馆联动中国大酒店精心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品牌,自2020年项目启动。从复原老菜谱,到民国宴席,从老菜新做,到荟聚成书。今年,广州博物馆选择“另辟蹊径”,将品牌发展重心回归到文物本身,通过组织粤语儿童讲解大赛等方式,邀请观众共同倾听文物里的“声音”。10名小选手将使出浑身解数,给观众及网友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讲解比赛。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在省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除了粤菜,还有与粤语相关的粤曲、粤剧等。粤语使用人口众多,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有意思的是,广州博物馆馆藏的民国老菜谱,大多也是采用粤语书写。
用粤语书写的老菜谱
为了扩大粤语的传承,自4月29日起,广州博物馆发起粤语讲解大赛,组织6-13岁的少年儿童一起用粤语讲述粤菜的故事。初赛环节,仅7天时间,广州博物馆官方邮箱就收到了超过800封投稿,小朋友们围绕“我最喜欢的一道粤菜”这一主题,自行撰写讲解词并录制讲解视频。综合初赛投稿情况,广州、江门、佛山、东莞等湾区城市都有小朋友投稿。在选题方面,“白切鸡”当数小朋友心目中的人气菜品,超过100名选手对其进行了分享。最终30名小朋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复赛。
复赛环节的考核属于半命题性质,题目紧扣大赛主题,从广州博物馆编著的《消失的名菜》一书中选出超过20道名菜,以及老广饮茶规矩、二厘馆等与美食文化相关的内容,设计出复赛题库。小朋友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选题,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共同阅读《消失的名菜》,完成新的讲解稿。最终通过线上投票 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晋级决赛的10名选手。
在“消失的名菜”第四季中,每一道佳肴的命名均融合了菜式的精髓、独特的烹饪技巧以及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富含粤语风韵的方式,生动诠释出每一道菜品的独特魅力与风味。主菜“京参动魄”,粤语谐音“惊心动魄”,实为金葱冷吃金沙参。中国大酒店的厨师团队创新海参的做法,用炸的烹饪方式让海参外表金黄酥脆,内里Q 弹饱满,以京葱、干葱、小红葱三种葱切丝油炸,丰富菜式的香气和口感的层次。
粤菜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唐,成长于明清,兴旺于民国,繁荣于当代。可以说,粤菜的发展是一部极具风味的广州历史。“消失的名菜”项目已经成功“出圈”。同名图书荣获2023年度“最美的书”称号。2023年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大湾区出版(版权)论坛上,广州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签署了《消失的名菜》版权合作协议。今年3月,《消失的名菜》香港版在香港K11 MUSEA首发。
4月29日,在越秀区初三历史“一模”考试上,“消失的名菜”就在试卷上“重现”,博物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当代教育成功融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张莉岚
图/广州博物馆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