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小阳(化名)参加课程补考时被发现作弊,试卷被没收。
在监考老师对其口头施压后,他左顾右盼和坐立难安的状态中持续近20分钟后,之后径直走出了考场。
翻上女儿墙,跳了下去。
要知道,前年的6月6日,他还在高考考场,奋笔疾书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2年后的同一天,同样在考场,他带着自己未尽的梦想,将自己的人生提前划上句号。
在跳楼之前,小阳给妈妈发了两条微信:
“妈,对不起。”
“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两条耐人寻味的微信引起了妈妈的重视,在他妈妈和他同寝室的同学取得联系后,听闻小阳去考场前情绪并无异常,便又放下心来。
殊不知,此刻与儿子已经生死殊途。
事发之后,小阳的妈妈即刻发了一条长微博,要为儿子讨回公道。
学校也因此停课,班主任老师情绪崩溃无法面对家长,监考老师受到了数以千万计网民的口诛笔伐。
悲剧之下,无人幸免。小阳,只不过做了件部分学生都会做的事情;监考老师只不过尽了他应尽的监考义务,班主任老师不在现场完全不知情,试卷本身也没有难到做题做到活不下去。
即便是对于没收手机这个行为,撑死了也就涉及个非法侵占他人财产。
而就是这样正常到泛不起一丝水花的常态下,仅仅20分钟,小阳便完成了由生到死的决定,自杀诱因仅仅是一张大学期末考试的试卷。
所以,比起谁该为小阳的死埋单,更让大家不解的是:
生命,什么时候廉价到可以这样随意浪费?
美国为了决议是否废除死刑,几千万人争了大半个世纪。
中国刑法最高判决方案,也不过是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08年汶川地震,一位舞蹈老师在废墟下撑了30个小时被救出,失去了女儿和双腿,却依旧坚强地将生命延续了下去。
这是对生命的无上尊重和至高敬畏!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青少年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占比17.7%,有自杀计划的占比7.3%,自杀未遂的占比2.7%。
自杀原因最多的两项是家庭矛盾和学业压力,分别占比33%和26%。家庭矛盾中的原因大多来自学习,诸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作业未完成被家长批评等。
也就是说,100个学生里,就有16个人因学习原因而想过自杀。
生与死的距离:
可以是美国几千万民众喋喋争论的大半个世纪。
可以是圣人沦落为连环杀人犯的天壤落差。
也可以是一个人失去一切后死灰复燃的坚强和决心。
为什么到了学生这儿,就只剩一张A3纸试卷的厚度?
就在前不久的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突然停在路中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后座冲了出来,径直奔向路边的栏杆,纵身一跃。
留下他妈妈一个人瘫在栏杆边,悔恨地捶击地面。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撕心裂肺却不知所措。
我惊愕于他赴死的决心,面对近4层楼的高差,面对下面深不见底的黄浦江,他甚至连一秒钟的犹豫和畏惧都没有。
视死如归。
而让他跳桥的原因,竟只是因和同学发生矛盾,被妈妈批评。也许真的有委屈,但又何至于赴死呢?
因为不是个例,所以才令人惶恐。
使这些学生争当“烈士”的原因,究竟是现在的孩子已经被惯到一丁点挫折都难以承受,还是他们对死亡的概念过于麻木?
慢慢认为,两者皆具。
一方面,在这个不愁吃穿,科技发达的年代,小孩再也尝不到父辈小时候尝过的苦,适应能力便大大下降。长大以后,但凡遇到挫折,自然会经不起打击。
另一方面,或许受电子竞技游戏影响,“死”的概念被不断淡化,死了还可以重新再来的游戏设定深入人心,致使孩子们在情绪激动之余分不清虚幻现实。
学生的自杀率高,并不是真的有多想死。
而是在彷徨之间或承受着重压之下,感受不到生命的份量。
在他们被错误引导的价值观里,学习、考试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在这当今社会的高压竞争态势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是这个年龄的学生现有的心智不足以承受的。
曾经看过一部史诗级教育类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短短的不到3小时的电影时长,竟出现了三处不同学生的自杀情节。
帝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乔伊因研发无人机,不仅教授诋毁成“无聊的玩具”,后因耽误了考试而无法毕业,在寝室上吊自杀。
主角之一拉加因酒后恶作剧,被教授威胁给他父亲写退学信,无奈之余从四层楼上跳下。
影片最后交待,教授已去世的儿子,也是因为被教授逼着学理工科而跳火车自杀。
可见,三人的自杀诱因都指向同一个人——能力突出,智商极高,性格刚烈的教授。
而这个角色,也正是隐喻了火烧屁股般驱赶着万千学子,不留任何余地拼命向前狂奔的现代教育模式。
回到小阳跳楼的问题,虽然看似所有人都无罪。但一细想,其实所有人都是元凶。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头悬梁锥刺股。
一分压倒一批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诸如此类的价值观占据了学生的几乎所有的脑海存量,正如片中的教授所说,当你还是精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同万千竞争者赛跑了。
而被繁重的学业压到喘不过气来的他们,已经无暇分辨这些人生鸡汤的含毒量。
他们不断追逐,生怕自己落后,因为输了一分可能就是输了整个人生。
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读好大学,读好大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赚大钱……
这么顺理成章的逻辑已然成为教育的对等含义,分数成为判定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凭证,而活生生地把一个个学生逼成了“追分少年”。
以分数视为唯一驱动力,成绩单的数字成了唯一成就感来源,学生培养着以最终结果为导向而学习的畸形价值观,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强行塞进自己的脑中。
最后却发现,应付填鸭式教育所学来的这些东西,除了考试,再无他用。
学习是高尚且重要的,但不要将学习和分数划上等号。
否则,这些知识带给你除了分数之外的任何意义,都不值得你当初为了学习它们而付出的心血、情绪、时间和青春。
更不值得,你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
或许,有了这一个跳楼的小阳,还有千千万万个小阳正在高楼的女儿墙边缘跃跃欲试,他们在孤独和彷徨的边缘挣扎。
而老师和家长却关心他们爬得有多高,却从不关心掉下来摔得有多痛。
将他们推下去的,可能也只是一张薄薄的A3试卷纸。
对于学生而言,与其无助、孤独地等待被理解,不如先试着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自己为什么而学习,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
这世界这么大,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美景等待你游览,有几千种美味佳肴等待你品尝,有那么多的人值得你去感恩、去关怀、去爱,以及尚未被开发出的无数新科技等待未来的你去体验……
只需要你放过,暂时让你对世界失望的那唯一一个。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慢慢感谢您的阅读,能否给个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