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的每一张试卷都算演讲(做过的每一张试卷都不会白费)

做过的每一张试卷都算演讲(做过的每一张试卷都不会白费)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9 02:24:27

最近这几年,中科院物理所的曹则贤老师每年都会来一场“跨年演讲”。

快到2023年了,按预告来看,今年是讲“电磁学/电动力学”。

和往年不同,这次不仅发了预告,还有一份跨年试题

作为中科院跨年演讲的“铁粉”,我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做了做试题。

(看懂题,还真不容易。)


我个人感觉,这道题的暗示有点多,比如:“不是固体”、“大尺度”。

这似乎已经把答案写出来了:闪电。

一般来说,雷雨云产生闪电。

雷雨云则是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绝热冷却,使水汽饱和凝结形成的。

雷雨云起电的原因好像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基本能确定和空气对流有关,似乎也可以归结成摩擦起电。

我个人感觉,这道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明白电介质极化的原理,就知道该怎么批评。

(但愿如我所想。)

电介质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内部有电子和质子,分别带“负电”和“正电”。

不考虑分子结构之类的细节,通常情况下,电介质内部的“负电”和“正电”杂乱分布,对外不显电性。

加上电场之后,电介质内部的“负电”和“正电”就开始往相反的地方移动,对外显示电性。

在电场中,电介质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相当于一个“电偶极子”,也就是距离很近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就像下面这样:

电介质内部的“电偶极子”也会产生电场,会干扰外界电荷产生的电场,通常会让外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发生变化,相对介电常数的意义也在于此。

不过有一个例外:等量同号电荷。

此时,电介质极化产生的“电偶极子”的电场就会相互抵消(至少在外界等量同号电荷的连线上是这样),这就让等量同号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还和真空中一样,此时不需要相对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其实还是用在电容器上,“介电常数”本来就还有个名字:“电容率”。

电容器的两端,肯定是带异号电荷,必须引入相对介电常数。

欣赏,我个人觉得这个词用得好。

这个方程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ma=F),把电场力的公式(F=qE)也加进去了。

应该是要和狭义相对论联系,电场和磁场也满足洛伦兹变换。经过洛伦兹变换,磁场就会出现,等号右边就能得到洛伦兹力的公式。

(这已经涉及到完整“相对论力学”了,或者说是真正的“动体的电动力学”。)

我觉得题中说的电子学仪器,应该是那种涉及到带电粒子加速、偏转,或是装有电机的仪器。

(比如示波器、显像管、电子管、指针式电表。)

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按照主流观点,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才是真正描述电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电位移矢量(D)和磁场强度(H)都是辅助计算的量,是由于介质内部含有电荷,对外界电场和磁场的干扰。

本构方程体现的是介质的性质,按照地位对等的关系,我还是觉得第二种写法比较顺眼。

我感觉这里是曹则贤老师挖的“大坑”,硬着头皮写几句吧。

第一个加法应该是把所有电荷激发的电场的叠加。

第二个加法应该是力的叠加,不过这个式子和洛伦兹变换有关,我觉得应该没这么简单。

这应该还是要引出狭义相对论,公式里的速度就是电荷相当于某个惯性系的速度,电场和磁场也满足洛伦兹变换,力也满足洛伦兹变换。

不过,我还是觉得没这么简单。

我感觉曹则贤老师在这里也挖了个“大坑”。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应该没什么异议。

“大坑”应该是在电动力学提出的时间上,我觉得可能和普里斯特利的《电学史》有关,出版于1766年。

所以我猜电动力学的概念更早。

通常说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

“电荷连续性方程”可以由“高斯定律”和“全电流定律”推导出来,“高斯定理”和“全电流定律”又可以用电磁张量写成一个方程。

借助电磁张量,“高斯磁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只是能被自动满足的数学公式(类似于2-2=0)。

只从数学上看,应该可以把“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荷连续性方程”写在一个方程里。

如果考虑物理意义,我还真不确定。

赝标量,这有点麻烦。好在这道题并不关注赝标量(但愿如此)。

我觉得这和第四题相同。

按照主流观点,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才是真正描述电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电位移矢量(D)和磁场强度(H)都是辅助计算的量,是由于介质内部含有电荷,对外界电场和磁场的干扰。

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奇怪,好像一点道理都没有。

由于我实在看不明白第二个公式是在干什么,这道题就不答了。

电影,不答了。

反正是个附加题,到时候看演讲就行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