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在进行期中考试,在整个阅卷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几种情况。满分120分或者是150分而言,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做断层现象。
一个班级可以出现满分120分或者150分,但是更多的学生可能就集中在90—108之间,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个分数段的学生为什么不能突破的几个重要原因。
双减政策之后,现在更多的是考验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其实更多时候是考察老师们的教研水平,很多老师总是说,没有必要在普通班级讲一些难题,其实,我们很有可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作为老师先将学生划分了一个三六九等,对于很多学生或者学校的班级而言,你在潜意识中就给他一个定义就是基础薄弱的差生,或者资质一般的普通学生,所以老师在教授内容的时候,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基础内容的知识点。时间长了,学生在外面补课的成绩自然就越来越好,而在校内一味简单,减压的情况下,学生的智力和学习动力被扼杀,还谈什么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上面这个第17题为例子,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讲解最短路径的11种情况,然而可怜的是学生在遇到考试这个题目的时候多半是放弃的,即使做出来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空间。
咱们来分析一下,所谓的将军饮马问题,其实是找到两个定点之间的线段问题,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题目种要我们求的是D、C两个点到N点的距离最短,D、N、C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共线呢?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通过轴对称的学习,找到CD的垂直平分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最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给出来的这个角度是60°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作RT三角形CD(M与D重合)E,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的DN等于NE,NE刚好在一条直线上于是答案就可以完成。
M点是动点,那么它的轨迹直接影响着N点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现在M的轨迹是线段AB,这个时候,我们就清楚N点肯定也是线段,我们接下来就是把这两个线段的交点找到就可以判断出最短路径。
为什么学校不会在课堂上讲这个内容呢?因为很简单,学生的普遍情况不允许讲解,这样也耽误了老师课堂上的教学进度,那是不是重点学校的老师都讲这些呢?也未必,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在抓成绩这件事情上,都是尽可能地把基础夯实。即使资料用的是同样地,但是有学生只完成了第一问,有地学生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别人地讨论完成整个题目,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之间会存在差异地根本。
老师教是一方面,最主要地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对自己地要求。我经常接触地学生中,很少有学生是通过所谓培训辅导取得成绩地,更多都是因为自己平时努力,在关键节点上,我们有一些交流之后,他自己找到属于自己地学习方式,采取有的放矢地策略,在自己多样任务出现地情况下,做好了一个平衡工作。
举个简单地例子:以武汉市为例:数学120,物理70,化学50,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建议我的学生基本把学校的时间利用好,尽可能地在校内完成基础和中档部分,留在家里的问题最多是几个中档题或者是综合题,这样你才能够尽可能地多休息,而不是到放学突然享受老师地专门特训,弄一套试卷,这样地效率是非常低的。
天天陪着孩子学习,我总结了一个规律,就是越是拼命努力的学生,他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就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就是成绩不咋地呢?为什么我就不能少点作业呢?其实,还是因为老师们都希望更多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完成训练,却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学生不是80、90后采取的学习方式的时代了,学生更希望能够自由自主的去完成一些相关的任务。如果都是一张卷子解决问题,那么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肯定是要熬夜的,有学生和我说他天天作业完成到凌晨2点,初二的学生如此,最后的结果也就那么几十分,100分都没有得到,对老师的怨言是最大的。然而,在中考这样一个氛围下,她又不得不去妥协。于是整个人都处在一种学习就是无限循环模式,真正能够吸收的其实很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学习的兴趣点,抗压能力是需要培养,但是如果只是去一味刷题,一味跟随,这样的时代,学生学习肯定是有大问题。
关注我,一键三连分享出去,专注于陪孩子成长的数学老师,教书匠老王,两个娃的奶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