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讲过这套试卷的答案(有没有试卷扫描下就知道答案)

再也没讲过这套试卷的答案(有没有试卷扫描下就知道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8 17:15:06

何雅昕 弄潮号

何雅昕

学校:武汉理工大学

年级:2017

专业:新闻与传播

从一个人进入义务教育体系开始直到18岁以前,他必定十分渴望得到标准答案。且不说为了这份答案是费尽心思,学生对答案的信仰早已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来。而这一影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易获得性,正在逐步加深。

参考答案:略

“请举例论证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一位老师一展笑颜,她期待着。而在接下来的一分钟里,听到这一提问的同学们有的迅速抓起桌面的手机,有的即刻切换手里手机的页面。可别小看这群年轻人的检索能力,这是一群重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诚然,互联网并没有给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喜好“场外求助”本就是当今部分中国学生的“天性”,有网没网,“天性”难移。这是为何?

一部分中国学生担心被批评,尤其害怕被公开否定。面临被当众否定的压力如若能够量化,或许能匹敌一位三好学生骤然失业。故只有一切以完美的答案为追求,而唯一目的便是获取任课老师的赞赏或免于被批评和出丑。群体压力之下,这些年轻人会进入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好似一切都在倒数。“中西方艺术差异在哪?为什么?”遗憾的是,大脑构思的时间被机械的“指间运动”彻底挤占,而这些问题本该拥有的价值也正在被消解。

学生总爱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可教师也并非天生就该批评学生。只是在社会的赋权之下,为了显示身份的界限,教师陷入了对学生“理所应当”的批评之中。一个自认为需要向外施加批评的老师和一个恐惧被批评的学生之间形成了某种隔阂。所以中国学生特别怕犯错,而被严厉的教师描绘的“你追我赶”的土地上,已经很难生长出“允许犯错的教育”。因为犯错的历史难以容忍,对权威发起挑战就尤为困难。

长期的零容错历史注定了难以再质疑权威

客观而言,中国基数庞大的受教育人群,也使得现代教育者难以公开追求“因材施教”的美好理想。因而规定标准,或者说给予某种统一的答案既省时省力,同时也适应了当前的批量生产的教育节奏。毕竟,中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的是人人都及格的“天下大同”。可最终,教育者还是无奈地背上了“思维懒惰”的污名。

其实追求标准答案本无伤大雅,可它既能是某道计算题的正确解法,亦可能成为束缚创造力的可怕教条。18岁成人后难改掉过去十余年养成的思维惯性,于是这群人的独立思维能力可能日渐式微,高等教育对此确也关心疲乏。这不禁让人感慨:中国高校的课堂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开放的土壤?

或许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老师可以用“参与者之一”的姿态介入课堂,提一个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问题,年年久久,这一几乎没有成本的改革便足以安慰这些被恐吓了十余年的青年人,更能让充满“安全感”的教室里飞舞无数种创造性观点。

图源:视觉中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