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中,明确提到了对考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实际上,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中,我们对于对于历史材料的信息同样存在着需要提取有效信息的任务。但是,在学习中和考试中,这一点却是很多学生感觉头痛的事情。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讲讲如何进行有效信息提取的四个技巧。
在高考中,很多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能最大程度的提取材料的信息,辨别材料的主旨。而很多时候,材料的主旨往往却藏在这些地方。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2019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从材料一的表格标题看“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引文出处“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两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判断出考查内容的时间是“1950-1980年”即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考查的方向是工业中的钢铁生产情况。而这一判断,能够为我们解好此题提供基础。
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和关键句上。读题时一定要找出这些关键词和关键句,并准确理解其含义(内涵和外延),将其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关键词句表现在材料中,一般会出现在材料的开始部分(总-分式材料)或者结束部分(分-总式材料),这些地方最容易找到材料的主题;还有一些材料可能关键词句不明确,那么可以采用划主谓宾的方式自己提炼出内容。
以下面的高考题为例:
(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抛开题目设问,我们单看这个材料,关键句很明显是第一句,即强化中央集权统一全国。后面的是具体各方面的措施及意义。
标点符号,对于我们把握材料的层次同样很重要。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所以,充分注意标点符合,能帮我们很好的划分材料的层次。
(2019·全国卷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此类材料,我们根据设问可知道可能涉及背景、内容和影响,那么在材料中,就可以依据此,根据标点符合来对材料分层。一般来说,背景在前,内容在中,影响在后。所以按照标点符合来划分层次,可以很简单的分析出第一句、第二句为背景;第三句到最后则是谈措施。
很多材料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加强对关联词的注意,能提升你准确把握材料的所阐述观点的侧重点,以准确把握材料所反映的观点。
比如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却……”“……然而……”,一旦出现这些关联词,那么材料观点肯定侧重在后面的内容;比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同时……”等,则表示前后都是一样的,但属于两个不同的内容或者措施;比如“因为……所以……”“……因此……”“综上所述”等则表示因果关系,前面的是原因,后面的是结果或者结论。
这个我就不具体举例子了,在选择题的材料中和非选择题材料中,都经常会出现这些关联词,只要把握好了这些关联词,了解材料侧重所阐述的观点,那么对于材料的把握会更准确,也就有利于我们答题了。
如此种种招数,大家都需要在做题实践中慢慢去使用,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的证明其有用,而且用处很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的目的,在考试中取得应有的成绩。
历史学习之窗,注重高考复习,提升高考能力。期待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