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很多老师当年在学校并不是什么学霸级的人物,甚至有些是偏科的“学渣”,但为什么当了老师后就可以对习题侃侃而谈了呢?甚至有同学跑去问题也是对答如流,难道考了教师资格证就是神人了?非也非也,待我慢慢道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很多老师在教室里的位置虽然从座位上变成了讲台上,但他们其实还是“学渣”,只不过比学生早学了他们要学的知识,尤其是在讲新章节时,只需要当一个合格的复读机就可以,并不需要很多的创造力,在备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要讲的知识看一遍,复述给学生就好了,毕竟他们当年学生时代学过一遍,考教资时又学了一遍,有些师范类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学一遍,备课时仍需学一遍,我相信不管是学习多么差劲的人经历了这么多遍的重复学习后带新生问题是不大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到高中),其实老师的作用除了复读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平时的课时安排,作业布置,也就是职业素养过关就可以,对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比起学霸来说真的不高,只要把考点吃透就行,至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多深,一般的公立学校根本没啥要求,只要你把所有的知识点掌握了就行。很多老师喜欢说大家同是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差距咋就那么大,对的,这种差距和老师没啥关系,学霸一般都是自己修炼的,同样,学渣也是自己不行导致的,和老师关系不大。
看似有些老师讲题讲得激情澎湃,感觉老师就是在驾驭着那些题,其实只不过是他们做过了而已,一般老师在讲题之前都会认认真真做一遍所有的题,像我们当年在考试时,老师一边监考也在一边做试题,就是为考后讲题作准备的。他们当然也会有不会做的题,但他们一般是有答案的,再不济可以一个教研室的凑一起合计合计,再不行网上搜一下,反正他们有各种方式搞到答案,所以在给学生讲题时自然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像我们当年的语文老师快退休的年纪了,不知带了多少届的学生,而每一届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过来过去都是那些,所以他们即使学习效率很低,也可以滚瓜烂熟了,毕竟再笨的人,当你重复做一件事时,迟早可以成为“表面高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虽然也会变化,但比起知识总量来说,这点变化微不足道,所以老师对知识点很熟悉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所以大家如果想做一个学霸,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越多越好,那些很乖的孩子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被其封锁在一个小范围内,虽然这样看似是个乖学生,但永远做不了学霸,毕竟老师能给你的书本也能给你,但你所需要的只能自己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