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西乡中学2022级高二(下)语文暑假作业(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西域由于地处高纬度,又远离海洋,所以呈现出干旱与半干旱的生态环境。“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西域的意象便定格为萧瑟荒凉,在诗人眼中,“春风不度玉门关”。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各有情致,从几个不同侧面表现边塞的军旅生活。这些七言边塞诗所选择的物象都突出其苍凉悲壮的特点,出现最多的景物是边城烽火,长云雪山、黄沙金甲。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众多,给文学书写者带来了内在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了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
C.丝路沿线不同单元的人文遗存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产生不同影响,唐代文学作品主题、风格的多样化与此有关。
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较多记录,其经历有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丝路沿线的古迹遗存既包含宫殿、帝陵等政治性遗迹,也包括宗教遗迹和自然、军事遗迹。
B.杜牧创作出《阿房宫赋》既得益于宫殿、帝陵等关中古迹对他的熏陶影响,又反过来赋予这些古迹以生动内涵。
C.学者研究路径应从阐发丝路人文遗存因文人活动而产生的文学意义,转移到挖掘诗歌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
D.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如“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3.下列说法,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因外族侵扰,“阳关”到唐代后期已经穷荒,唐人反复书写,使其成为富含盛衰之变的文学意象。
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符号。
D.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历史时期 | 历史事件 | 相关文字 | “轮台”的内涵 | |
汉武帝 | 盛年 | 李广利攻占轮台 |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汉书》 |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
晚年 |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 |
初盛唐 | 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 |
中晚唐 |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当朝穷兵黩武 |
A.与汉代“轮台”相比,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地理位置应该更远。
B.“轮台”在军事方面的地理意义,明显影响其作为文学意象的内涵。
C.帝王、武将和诗人因地位身份不同,对“轮台”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D.唐朝强盛时“轮台”的表意偏积极、豪迈,衰败时则偏消极、批判。
5.结合两则材料,简析唐代“边塞诗”与“丝路遗存”之间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风景谈[注]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①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 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 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的“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梯田里,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②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一抹一抹的金黄色。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③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好,那边有几位,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这里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④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中,到延安讲学、居住近半年。11月底到达了重庆,在不准议论国事的环境中,仍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写成这篇《风景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等词,突出沙漠的“单调”“平板”,再由远及近地把驼队的镜头推向读者面前,沙漠顿时面貌一新。
B.作者用田园诗般的笔触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的黄土高原,人们在以辛勤的劳动改造着贫瘠的黄土高原,也创造了朴素的快乐。
C.尽管桃树的数量不多,附近的风光也较为普通,但金黄色的阳光、粉红色的荞麦花令人赏心悦目,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主要条件。
D.文章的内容并不以作者见闻的先后为序,而正是时空顺序的有意错置,促成了思想内容的合理深化,展现出高超的“剪辑”艺术。
7.下列对本文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回忆”二字不仅引出第一段描写延安的内容,也是全文的线索,把几幅图画贯串成一个整体。
B.句子②“调朱弄粉”,与前文“拿调色板”“拉着提琴”等,都是曲笔写作,暗示了所描写对象的身份。
C.句子③使用第二人称叙述,将读者当作近在眼前的朋友,带入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中,更显得亲切动人。
D.句子④两个具体形象虽在声色和静动上不相同,但都体现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精神,给人强烈的感染。
8.全文多处展现了延安人民的蓬勃风貌,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9.这篇散文既然表达对延安的赞扬,为什么标题不用《延安礼赞》而用《风景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谋夫A说客B谈天C雕龙D坚白E同异F之流G下至击剑H扛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徒,指同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迁徙之徒”中的“徒”词义相同。
B.考,审察,与《石钟山记》中“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不同。
C.窃,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词义相同。
D.区区,指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感君区区杯”中的“区区”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
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
D. 齐、楚、燕、赵应协助韩、魏,从整体安危出发挺身抵抗秦军,让韩魏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4分)
(2)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4分)
14.请联系苏洵《六国论》,简要概括“三苏”对六国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③,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柳柳州: 指柳宗元,此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黄丞相:西汉贤相黄霸,受皇帝信任,两度出任颍川太守,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因正直三次遭贬黜。③桂江,即漓江,指柳州,连山:指连州。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明确了诗人和朋友是在衡阳分别的,诗中“渡湘千里”对此有所照应。
B.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笔,勾画出诗人和朋友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诗人将自身的遭遇与先贤进行比照,在愧对先贤之余激励自己要奋发有为。
D.诗人的思绪随着北归的大雁飘向远方,心情也因猿类的悲啼变得更加凄婉。
16.尾联使用哪些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经过实地考察,明确了判断事物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行的,必须要经过实际调查。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是写月色深情缱绻,挥之不去,实际是写思妇无法摆脱的对远游之人的思念。
(3)《陋室铭》中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都表现与人交往、与琴书为伴的自在快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在大兴安岭的甘河第一次看到了太阳都射不进去的丛密的森林,也第一次看到了遍山遍岭的杜鹃花。秋天的太阳无私地普照着连绵不断的山岗,在阳光下,森林像翡翠一样深绿。山下,河流流过狭窄的河谷,河谷两岸是绿意盎然的草地。世界上哪里能找到这样美丽的花园呢?
我们的旅程,并没有停止在甘河:当天夜晚,火车把我们带到了阿里河。阿里河是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鄂伦春,意思是“驱使驯鹿的部落”, A ,鄂伦养本来是以驱使驯鹿谋生的部落。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不再以驱使驯鹿谋生了,他们建起了新式的住房,在这里定居下来,逐渐从狩猎生活转向畜牧生活。从狩猎生活转向畜牧生活并不是一件 B 的事,这要求一个民族从森林走到草原。而人类从森林地带走到草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需要改变全部的生活方式。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那就要触犯 C 的风俗习惯,。不仅改变全部的生活方式会遇到困难,据一位鄂伦春的老猎人说,甚至把狩猎用的弓矢换为猎枪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曾经遭到反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在修辞运用上,下列句子和“森林像翡翠一样深绿”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书籍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人生的前方。 B.他像一只蜗牛一样很缓慢地移动着。
C.月光像流水一样泻在这一片荷叶上。 D.疫情解封的这几天像春节一样热闹。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难以改变的。
B.而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改变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是很难的。
C.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
D.而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很难改变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变的时期,身体和大脑只有很少的活动。直到1952年,研究者记录了睡眠中人的脑电波, ① 。
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 ② ,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
相应的,其余的睡眠时间你则处于一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不会产生复杂的梦,但你的身体是可以活动的。这个阶段可以被描述成: ③ 。
俗话说,有时解决一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可证明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一条蛇的尾巴被自己咬住,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悟出环状结构的苯分子。由此可见,有时梦可以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从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来看,睡眠确实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的巩固。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灵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仍然是必需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只须写出修改后的句子),要求句意保持不变。(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级高二(下)语文暑假作业(一)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1. B 2.C 3. D 4. C
【1题详解】B.原文“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B选项因果倒置。
【2题详解】C. 原文说“(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并不是要放弃阐发丝路人文遗存因文人活动而产生的文学意义。
【3题详解】D.“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没有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故选D。
【4题详解】C.“截然不同”错,岑参诗中表达的征战豪情,与武将李广利相似;而李商隐借汉代典故对用兵之祸进行批判,也与晚年的汉武帝有相通之处。
【5题详解】①“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内容题材,像“陇头”“沙碛”“轮台”等重要意象。(材料一“‘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可以看出 “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
②“丝路遗存”影响了边塞诗的主题,出现了战争与和平、家国矛盾、思乡等主题。
(材料一: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材料二: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
③边塞诗苍凉悲壮的意象,再现了丝绸之路干旱与半干旱生态环境的典型景观。
(材料一: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材料二:西域由于地处高纬度,又远离海洋,所以呈现出干旱与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这些七言边塞诗所选择的物象都突出其苍凉悲壮的特点。)
④边塞诗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如用反复书写,将被淹没的“楼兰”建构成意象,展现唐人的精神和态度。
(材料一: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 7.A
【6题详解】C.“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主要条件”错误,主要条件是在这里活动的人。
【7题详解】A.第一段并非是描写延安的内容,从“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的‘黄土高原’”一句可以看出。
【8题详解】本题要求找出相关语段,从每幅“风景画”中概括出延安劳动者和文化青年们的精神风貌。第一段中的人是沙漠中的人,并非延安。第四段和第六段是作者的议论和抒情。剩下的每个段落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细节。 参考答案:①晚归的种田人在月光下唱着歌回家。(第二段)②夕阳下,来自各地的一队人劳动归来,谈笑风生。(第三段)③桃林茶社中,青年人不介意条件简陋,看书讨论。(第五段)④北国的清晨,号兵和战士严肃认真地守卫着国家。(第七段)
9. 【8题详解】分别从表达效果、文章内容、作者观点三个角度阐述。 参考答案:①以“风景谈”为题,表达更加曲折、含蓄,符合作者在特殊时期的写作需要,而“延安礼赞”作为题目过于直接。②全文由几幅风景图组成,“风景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延安礼赞”体现不出“风景”这一要素的重要性。③茅盾描写延安风景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他的“风景观”:“真的风景”是自然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结合。“延安礼赞”无法反映其美学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 BDG 11.A 12.D
【10题详解】谋夫说客,计谋之士和善于劝说的人。谈天雕龙是个成语,比喻善于言辞和长于文笔。坚白同异,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的合称。此句可通过四字结构来断句。
【11题详解】A项,迁徙之徒的“徒”,服徭役的人。B “考击而求之”的“考”,敲击。D“区区怀”的“区区”,情意深挚。
【12题详解】D项,原文中“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应该是韩、魏。
【13题详解】(1)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靡”:华丽 “馆”:动词,被安置在客舍 “胜”:尽)(2)却贪图边境上微小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疆埸”:边界 “尺寸”:微小 “败”:毁坏)
【14题详解】苏洵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轼认为六国“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辙“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C“在愧对先贤之余也激励自己要奋发有为”有误,诗人用典以自嘲,既表达自己的愤懑、失意,又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激励自己要奋发有力”明显与诗歌的基调不合。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抒情方式。“桂江”和“连山”实际上也并无相连之处,所以,作者正是寄情于景,用山水相望、长吟远慕表达和友人的无限相思之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分别之后情景的想象,并非眼前的实景,是以虚景写真情。
①寄情于景。桂江是友人所往之处,连山是作者所在之地,以景物间的相互关联表明相两人虽相隔两地,但始终彼此牵挂。②以虚写实。作者想象分别后两人山水相望,一起吟诵《有所思》的情景,表达了与友人相互思念的深情厚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连绵不断 轻而易举 根深蒂固 【18题详解】A处,根据上下文,要填写形容山岗状态的成语,而且要含有山岗很多的意思。B处,从后文“人类从森林地带走到草原是不容易的”的语境可知,应填写“轻而易举”等一类的成语。C处,根据上下文,语境是说这些风俗习惯是一代人接一代人传下来的,历史悠久且很难改变,应填写“根深蒂固”等一类的成语。
19.D 20.A
【19题解析】“森林像翡翠一样深绿”和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像……一样”是喻词;而D项“像……一样”表示比较。
【20题解析】根据话题保持一致的原则,A项中,前半部分的“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承接前文“风俗习惯”一词;后半部分的“是难以改变的”呼应后文“改变全部的生活方式”,因此A项衔接最恰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1分)
【21题解析】第一句,前文的“恒定不变”和后文的“这个阶段”都是对本句内容的提示,然后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第二句可根据后文提到的“只有眼动肌会动”,可推测出这个时候的身体基本是不动的;此外前文还提到“看起来很像”,这意味着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句子开头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但是”。第三句,句式要与上一段最后一句“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保持一致,而修饰“躯体”“脑”的定语则正好与前面相反。
①才发现睡眠由不同的阶段组成 ②但你的身体却是静止的 ③一个活动的躯体里有一个空闲的脑
【22题解析】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尾巴形成环状”主宾搭配不当,应为“蛇形成环状”/“悟出”缺少真正的主语“他”/“悟出环状结构的苯分子”不合逻辑,应为“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修改示例1: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并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修改示例2: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并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23、作文审题指导
本题材料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即人们在立身行事时,往往更偏向于选择“我愿意”,而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我应当”。这里的“我应当”指的是一种基于道德、法律或社会责任的应当做的事情,而“我愿意”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材料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区别:这两者代表了不同的行为动机,前者基于责任和义务,后者基于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分析两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在符合社会规范和责任的基础上进行。
思考如何平衡两者: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如何确保不违背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履行“我应当”的同时,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基于上述审题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设定:
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倡导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在立身行事时,应更多地考虑“我应当”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追求“我愿意”做什么,以体现个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探讨如何在“我愿意”中体现“我应当”:即使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尊重和履行,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示例立意一: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同时,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标题建议:《自由与责任:个人选择的双重维度》
示例立意二: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更是对个人品格的锤炼和提升。
标题建议:《以“我应当”为尺,丈量人生品格》
示例立意三:我们可以在坚持个人意愿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体现和履行“我应当”的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标题建议:《在“我愿意”中绽放“我应当”的光彩》
通过以上审题指导和立意设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材料内容和自身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文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材料核心,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范文】
克己才能顺意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这句话表明了为人处事中原则与意愿之间的矛盾,而我认为人们应当将“我应当”于“我愿意”前考虑。
“我应当”是指人们立身行事中的价值观,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我愿意”则是人们的理想与意愿。诚然,个人意愿决定了立身行事的驱动力与成效,但立身行事决不是为所欲为,毫不约束的。
立身行事中倾向选择“我愿意”合乎人之本性,即趋利避害。选择“我愿意”的原因一方面是利己主义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任性使然。“我愿意”也时常是个人面对无法依自己所愿结果的开脱,在面对不合乎心意的结局时,选择说“我愿意故我承担”而非“我应当故承担”更能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因而“愿意”的动机出自于心,而“应当”的约束来源外界与环境。
同时,约束个人行为的“应当”要先于个人内心期望的“愿意”。正如人是群居性动物,环境与个人行为密不可分,当个人意愿与约束条件相符合时,这代表着个人将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这样的正向力量将会更大程度促成我们的成功。故在“我应当”中选取“我愿意”是立身行事的根基与重要原则。
然而,当个人理想的“我愿意”与约束行为的“应当”相反时,我们须更加重视。这代表了个人行为违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于是乎需要进行反思。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落后时代,不合乎发展的时候,应选择“我愿意”而非“我应当”,例如,现在仍有存在封建思想如女性应当顾家而非在外打拼等,违背开放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则应当摒弃而非遵守。因而,在面对“我愿意”与“我应当”的矛盾时,积极反思,判断是否合乎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调整与改变才是上上策。
退一步说,忽略“我应当”之事,仅做“我愿意”之事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吗?其实不然,违背规矩而特例立独行,不但会远离社会时代发展的道路,而且会盲目自大,自傲自负,终导致严重后果。
反观当下,在开放包容的社会之中,人们往往选择自我意愿以满足一己私利,不计后果,不虑前提,却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危险后悔境地。
因此,立身行事前将“我应当”的规则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个人志向与社会整体紧密联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己才能顺意,从而实现发展。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