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4G 联合体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月10日 试卷满分:150分
★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 之境”、 “无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 以下面略加评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 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 “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 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 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雾 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 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 都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 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 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棋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 “王氏所 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 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 表情如飘风疾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叶朗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 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 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 “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 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
高二语文试卷第1 页 共 8 页
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 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 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 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里又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有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 一宏 壮也。”朱光潜认为,王氏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实 际就是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这种境界应该叫做“同物之境”;王 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应 该叫做“超物之境”。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 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 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 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
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 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抓住问题关键的是叶嘉莹和叶朗。叶嘉莹认为,王 国维“有我”“无我”的来源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是就物、我关系所形成的美感之 根本性质而作的区别,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 不同。所谓“有我”是指“当吾人存有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 系时的境界”, “无我”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 相对立时之境界”,在前者,有物我利害之冲突,美感多属“宏壮”一类,在后者,根 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美感多属“优美”。叶朗认为朱光潜的批评未能抓住问题的本
质,他也从叔本华哲学入手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 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 “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 “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而“有我 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并且叶朗还指出,王国维的这种审美观照理论,要求用 “知之我”排除“欲之我”即排除情感,与他的情与景,意与象统一,“一切景语皆情 语"的说法自相矛盾。佛雏也认为朱光潜的误评“正由于把这个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我’ 弄混了”,其理由与叶朗的大致相同。
(节选自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朱光潜赞扬王国维最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但并不同意他说的隔如“雾里 看花”,不隔如“话语都在目前”。
B. 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隔”与“不隔”进行批评曲解了王国维的原意,因此朱光潜 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
C. 朱光潜将“有我”和“无我”之境重新界定为“同物”和“超物”之境,这是言之成 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
D. 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论等于要求情与景、意与象相对立,事实上与自己“一切景 语皆情语”的说法相违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诗的品评标准上,虽然朱光潜对王国维的批评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引发了学者们的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相关问题。
B. 关于“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概念, “隔”不如“不隔” 高明, “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
C.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但它与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有密切联 系,可见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性。
D. “前言”通常多为肯定与赞美,而本文更多是在指出朱光潜诗境论的不足,这显示了 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与客观的学术立场。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 )
A.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 4 分 )
5.下列材料是朱光潜诗境论的原文,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4 分 )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 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 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 “采菊东黄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淮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 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 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 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折叠①(节选)
郝景芳
依言②出现了。老刀③迎上前去,依言看了看左右,没说话,带他去了隔壁的一家 小餐厅。两个穿格子裙子的小机器人迎上来,接过依言手里的小包,又带他们到位子上, 递上菜单。依言在菜单上按了几下,小机器人转身,轮子平稳地滑回了后厨。
两个人面对面坐了片刻,老刀掏出信封。
依言却没有接: “ …… 你能听我解释一下吗 ”
“你没必要跟我解释,”老刀说, “信不是我写的。我只是送信而已。”
“可是你回去要说的。”依言低了低头。小机器人送上了两个小盘子, 一人一份, 是某种红色的生鱼片,薄薄两片,摆成花瓣的形状。依言没有动筷子,老刀也没有。信 封被小盘子隔在中央,两个人谁也没再推。 “我不是背叛秦天。去年他来的时候我就已 经订婚了。我也不是故意瞒他或欺骗他,或者说 ……是的,我骗了他,但那是他自己猜 的。他见到吴闻来接我,就问是不是我爸爸。我 ……我没法回答他。你知道,那太尴尬 了。我…… ”
依言说不下去了。
老刀等了一会儿说: “我不想追问你们之前的事。你收下信就行了。” 依言低头好一会儿又抬起来: “你回去以后,能不能替我瞒着他 ”
“为什么 ”
高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我不想让他以为我是坏女人耍他。其实我心里是喜欢他的。我也很矛盾。”
“这些和我没关系。”
“求你了 ……我是真的喜欢他。”
老刀沉默了一会儿,他需要做一个决定。 “可是你还是结婚了。”他说。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 “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 且, ……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 我没说实话。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 “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 等我 ……有机 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
老刀很饿,但他觉得这时不能吃。 “可是这等于说我也得撒谎。”老刀说。
依言回身将小包打开,将钱包取出来,掏出五张一万块的纸币推给老刀。 “ 一 点心 意,你收下。”
老刀愣住了。他从来没见过一万块钱的纸钞。他生活里从来不需要花这么大的面额。 他不自觉地站起身,感到恼怒。依言推出钱的样子就像是早预料到他会讹诈,这让他受 不了。他觉得自己如果拿了,就是接受贿赂,将秦天出卖。虽然他和秦天并没有任何结 盟关系,只是被雇来送信,但他觉得自己在背叛他。老刀很希望自己此时能将钱扔在地 上,转身离去,可是他做不到这一步。他又看了几眼那几张钱,五张薄薄的纸散开摊在 桌子上,像一把破扇子。他能感觉它们在他体内产生的力量。它们是淡蓝色的,和一千 块的褐色与一百块的红色都不一样,显得更加幽深遥远,像是一种挑逗。他几次想再看 一眼就离开,可是一直没做到。
她仍然匆匆翻动小包,前前后后都翻了,最后从一个内袋里又拿出五万块,和刚才 的钱摆在一起。 “我只带了这么多,你都收下吧。”她说, “你帮帮我。其实我之所以 不想告诉他,也是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也许我有一天真的会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呢。”
老刀看看那十张纸币,又看看她。他觉得她并不相信自己的话,她的声音充满迟疑, 出卖了她的心。她只是将一切都推到将来,以消解此时此刻的难堪。她很可能不会和秦 天私奔,可是也不想让他讨厌她,于是留着可能性,让自己好过一点。老刀能看出她骗 她自己,可是他也想骗自己。他对自己说,他对秦天没有任何义务,秦天只是委托他送 信,他把信送到了,现在这笔钱是另一项委托,保守秘密的委托。他又对自己说,也许 她和秦天将来真的能在一起也说不定,那样就是成人之美。他还说,想想糖糖,为什么 去管别人的事而不管糖糖呢。他似乎安定了一些,手指不知不觉触到了钱的边缘。
“这钱 ……太多了。”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我不能拿这么多。”
“拿着吧,没事。”她把钱塞到他手里, “我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没事的。”
“ …… 那我怎么跟他说 ”
“你就说我现在不能和他在一起,但是我真的喜欢他。我给你写个字条,帮我带给 他。”依言从包里找出一个画着孔雀绣着金边的小本子,轻盈地撕下一张纸,低头写字。 她的字看上去像倾斜的芦苇。
最后,老刀离开餐厅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依言的眼睛注视着墙上的一幅画。 她的姿态静默优雅,看上去就像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里似的。
他用手捏了捏裤子口袋里的纸币。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
老刀从西单出来,依原路返回。重新走早上的路,他觉得倦意丛生, 一步也跑不动 了。宽阔的步行街两侧是一排垂柳和一排梧桐,正是晚春,都是鲜亮的绿色。这些都是 第三空间从未有过的。他让暖意丛生的午后阳光照亮僵硬的面孔也照亮空乏的心底。
(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注】①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于2016年8月21 日获第74届雨 果奖(被公认为科幻“诺贝尔”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该小说叙述的未来的北京,被 划分为三个空间。空间之同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空间的人不能随意到其他空间去。每过 24小时,城市会发生折叠翻转。②依言:第一空间某银行总裁助理,曾被派往联合国帮 忙组织培训,认识了来此实习的属于第二空间的年轻人秦天并与之相恋。③老刀:第三 空间垃圾工,年近五十,单身父亲,为了捡来的女儿糖糖能上个好点儿的幼儿园,冒险
一天之中穿越三个空间,替第二空间的秦天给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送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老刀掏出信后依言没有马上接而是想解释一番,说明她担心老刀会告诉秦天自己已经 结婚的事情。
B. 从依言的解释可以猜测到依言和秦天认识之前已有男朋友,而且年龄和自己父母的年 龄相差不大。
C. 依言和秦天本是不同空间的人,但她为了爱情故意隐瞒事实,导致秦天陷入爱河并 打算和她一起私奔。
D. 面对超乎自己想象的“十万元”,老刀终于没有抵住诱惑,是因为他爱糖糖,希望她 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开篇两个小机器人的出场把读者带入北京的未来世界,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B. 作者笔下人物的动作、语言冷峻克制,越发反衬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暗流涌动”, 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C.小说大量使用心理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暗示了未来 人类不同于现在的行事做派。
D.小说结尾“垂柳”“梧桐”“午后的阳光”既展现第一空间的美好环境,又反衬老刀 违心拿钱后内心的空泛和沉重。
8. 小说中的“依言”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6 分 )
9. 有人说“科幻小说只是一种小说的类型,它最终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的”,请结合小
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 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 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①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②;城中悬釜而炊,易子 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 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 也。缔疵谓智伯曰: “韩、魏必反矣。”智伯曰: “子何以知之 ”缔疵曰: “以人事 知之。夫丛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 日面三子无嘉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
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明日,智伯以缔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 “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 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 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二子出,缔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对曰:“臣 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缔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 “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 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 “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 “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 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 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 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①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 之主。②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 高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 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 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 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 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 “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 “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 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 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 稀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 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 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 )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14. 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二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安丰张令修芍陂°
王安石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儒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鳜鳗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 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②桐 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③偶(chán) 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④鳞(bo):鲜活貌。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 有贤相之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以“桐乡振廪”“芍水修陂”开篇,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
B. 颔联通过“日想”的心理,使得张令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尾联交代写作缘由, “楚相祠堂仍好在”一句含蓄表达了对张令的勉励。
D. 这首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朴实,意蕴丰富,感情真挚。
16. 王安石写诗讲求“下字工、用典切”,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对此简要分析。 ( 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告诫统治者做事 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不可沉湎于私欲。
②. 《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比喻,写了出身卑微、 兵力弱小的陈涉在发动起义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③. “海”与“月”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搭配出现,如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 ① 的绚丽和 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绘画巨匠和丹青宗师。而中国的 山水自然,又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 ② ,浸渍着爱恨怨忧。在平平仄仄的诗赋 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 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 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 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 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 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
声 …… 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城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
高二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 ③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 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呢
二座好山或二从好水,就是二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传世名著。
18. 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3 分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 果。 ( 4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看到“食品添加剂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导致肥胖、性早 熟”的说法,为人父母者难免产生对于儿童食品安全的各种忧虑。其实,
① 。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王蓓教授表示,家长在选购儿童食品时无须过 度担忧添加剂问题——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均十分严格。王蓓介绍, 《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婴幼儿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每一种食品添加剂所 允许添加的食品种类、功能和最大使用量做了严格规定。例如婴幼儿配方食品下又分为 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以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这3类食品 虽然都属于婴幼儿配方食品, ② 。例如,瓜尔胶, 一种常见的食品增稠剂, 仅可以用于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但不能用于婴儿配方食品
“但是,比起食品添加剂, ③ 。在给孩子选购零食时,家长应该多 买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例如牛奶、酸奶等,让孩子多摄入蛋白质、钙元素、叶黄素等营 养成分。至于一些高糖分、高油脂、高盐分的精加工食品,则应当少吃。比起食品添加 剂,摄入的营养成分对孩子身体的影响实际上大得多。”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 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B.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C.将来等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凤丫头呢
D.就拿上面讲到过的芦柴棒来做个例吧——其实,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 “止”者知止, “正”者守正。 “上”“止”“正”这三字高度 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 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4G 联合体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 (“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错,偷换概念,根据原文,“这”指的是“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
2.B “有我”不如“无我”高明错误。
3.A “有我之境”属于诗歌批评术语,A项出自散文《登泰山记》,对象不同。
4.首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相关问题的原因,再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别展开评介。(2分)
在评介这两个问题时,均采用了先指出优点,再分析不足,最后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2分)
5.朱光潜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1分),但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1分),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1分),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1分)
6. C (“故意隐瞒事实”错,“和她一起私奔”只是老刀的一种猜测。)
7.C (“暗示了未来人类不同于现在的行事做派”错,属于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8. ①孝敬父母,不惜委屈自己,与年长自己许多的吴闻订婚②为人豪爽,为了挽住爱情不惜重金收买老刀。③优柔寡断,追求真爱但又纠结于物质和精神的两难取舍,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 ①机器人做了餐厅的服务生看似新奇,但那种点餐方式,红色的摆成花瓣形状的生鱼片无不是现实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②摆在桌上的淡蓝色的一万纸钞,两个星期就可赚十万大洋,这些情节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但和现实生活中富豪们拥有成梱的百元大钞、一掷千金的生活何其相似乃尔。折叠世界里的贫富悬殊可见一斑。③第三空间的人不辞辛苦,穿越第二和第一空间,简直是人间所无,但无不隐喻了社会阶层间无法逾越的鸿沟。(每点2分,扣科幻1分,扣现实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D
11.C第一个“翼”意为“从旁进行蔽护或辅佐”,第二个“翼”意为“像翅膀一样”。二者含义不同。句意: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12.A “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
13.(1)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的事吗?(利、岂……乎各1分,句意2分)
(2)“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 (伤、期各1分,句意2分)
14.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跗 (1点1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
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晋阳退守。
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交换子女来吃,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 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国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而要去做那些危险苦难不可能成功并的事吗?”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伯没有改变。疵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让他回城了。
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
D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错,本诗没有发出议论。全诗的表达方式为叙事、抒情和描写。
①“下字工”指文字工巧。本诗颈联使用叠词“鱍鱍”“纷纷”,描绘出一派物产丰富、水运兴隆的景象,突出张令修水利、惠百姓的卓越功绩,生动确切、新奇工巧。②“用典切”指用典贴切恰当。尾联叙写诗人游览楚相祠堂,借孙叔敖尽忠廉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令勤政爱民、长留贤名的劝勉和祝福,用典贴合本诗内容及诗人情感。
评分细则:每点3分,解释含义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第①点若结合动词“归”“载”分析亦可;第②点若将“切”理解为“用典抒情诚恳深切”等,言之成理亦可。)
17.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符合要求即可)
18.①空前绝后(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空古绝今、绝世无双等)
②离愁别绪(离情别恨、缠绵悱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
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如痴如醉、赞不绝口等)
(每空1分)
19.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或者:我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原句两处错误:前后主语不一致,“特别酷爱”语意重复,每改对一处得2分)
20.①构成:本体是“山”“水”,喻体是“好书”。(2分)
②将“山”“水”比作好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的厚重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山水的热爱之情。(2分)
21.A 【解析】:文段中的破折号作用为解释说明。
A.解释说明;B项,声音延长;C项,话题转移;D项,补充说明,故选A。
22. ①这些说法包含误导(谣言)成分;
②但食品添加剂种类不能通用;
③更应注意的还是食品营养成分
(每句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23. 【解析】这道题目的最佳立意应该是综合三字的内涵和关系立意,行文时先阐释三字的内涵,然后展开论述,分析清楚三者的关系。如果考生被“取舍”二字误导,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字作为论述的中心,不涉及另外两字,更谈不上关系,这种立意显然过于简单。提示部分的“鉴别与取舍”指向的不是对三字的取舍,而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后对社会现象的鉴别,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遇到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材料界定了三字的内核,但考生仍应联系提示部分的内容做出更丰富的阐释。“‘上’者上进”,“上”代表了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是青春朝气的自然流露,也是在时代潮流感召下的价值选择。“‘止’者知止”有两种理解,一是达到最高理想且不改变,一是知道在哪里停止。前者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而来,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后者是从字面意思作的常规理解,合乎一般看法。如果按前者理解,“知止”意味着胸怀大志,确定高远的目标,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如果按后者理解,则意味着明确行为的界限,加强自我约束,不逾越规矩。“‘正’者守正”说的是为人处世遵从正道,坚定信念,以此作为思想根基、价值原色。
三者关系上,“守正”是根本,是“上进”和“知止”的价值坐标,行动的出发点。“上进”和“知止”相互补充,共同统一于自我实现的使命。当然,对此考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行文中,既可以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直接揭示三字的内涵和关系,然后展开论述,也可以将观点体现在分论点里,分层次展开分析。总之,揭示关系是立意高下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