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考试的形式,就会有相应的策略。研究过多年的高考试题,认为现在高考本身也有弱点。
高考试题原来多省单独出题考试,山东有山东卷,北京有北京卷,天津有天津卷等等,许多地方的有自主命题考试权利,出现高考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高考渐渐一统江湖,地方命题权收回统一命题后,考纲参考书只有一个,就是学生的教材。中国的高考不仅面对全国考生,甚至面对全世界的高中生。其它国家的高中生也可以看到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会了解我们的高考试卷。面对这么多考生,高考试题首要原则是不能有知识性错误或者歧义。不出错原则使得高考对开放式的问题选择性回避,不去涉及一些有争议的知识。同时由于面对全国考生,又要兼顾教育公平,高考试题的难度起伏不大,尤其近些年高考试题越来越来成熟。忠实于我们权威的人教版教材,几乎很少涉及开放性的试题,试题不超出考纲,难度国家进行宏观控制。
高考力求在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已经成为共识。高考本身的性质对高考既提出了要求又给出了限制,这样试题难度不会大。试题既要强调能力的选拔,又要兼顾知识积累。年年高考不可能回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但又想把高考试题命出新意,那么命题人就会在知识的细节上下功夫。近几年试题特点就是在设置条件上强调了知识新的情景、细节,把许多原来直接考的原理越来越向这些原理在新的情景下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去设置问题,而且试题的综合性也在增加。使学生通过对条件的分析或者对试题中信息的把握来理解试题,增加知识的灵活性,提高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考查力度。一线老师也明显感觉到这几年高考试题的有机程度在上升,这样就会出现许多题就是学生在看到答案之后才感觉原来这么简单。
新高考方案一直强调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什么?因为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把国家需要的人才选择出来。但高考想通过一两个小时考试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真的很难,他受时间限制,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受本身出题形式限制。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不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可能通过一张试卷就能把孩子的能力完全呈现出来。考试的重点依然重视对知识的积累,强调对条件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只考试试题向考察能力的方向努力,尽可能把试题命出新意,尽可能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考查课本知识。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点不同。即使出现新题材,也是教材实验例题的变形而已,学生需要的做就是把课本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罢了。这就是考查孩子的能力,其实是对孩子学习知识的一种细化和重现。即使有了一些创新试题,也大都对课本实验的一些延伸和迁移,对一些观点的补充和完善。孩子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对这类问题能够按照所给的条件结合教材上类似实验,认真解答一般不会有问题。高考试题是对孩子的知识、习惯、思维的一个综合选择,高考试题本身的定位决定了试题的难度,高考试题不会有多难,更不会偏、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