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文 姚琼 林久昀/摄
“平时成绩不错,可一到大考就掉链子,怎么办?”
“如果高中想走竞赛,初中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
“小升初第一年,家长孩子都很忐忑,该如何调整?”
每一个家庭,都有关于教育的各种疑问,优秀的学长、学姐和老师,给出的经验往往很有借鉴意义。
8月18日晚上6点半,潮新闻·升学宝优秀学子分享会走进杭州第二中学,邀请两位学生和一位教师,从中考升学、学科竞赛等不同角度,来解答家长和孩子的一些疑问。学校能够容纳300多人的会场,当晚挤得满满当当,来得迟的家长,坐在过道上旁听。
分享会干货很多,也是家长和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大家听得投入,还有人埋头记录,笔记写了好几页。现场时不时传出掌声、笑声,线上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超2.3万。
分享会现场
从传统升学到学科竞赛
三位嘉宾的分享各有针对性
关于这场分享会,潮新闻·升学宝提前进行过预告,也介绍了三位分享人的背景——
陈怡诺是一名女生,今年刚参加完中考,满分650分,她只扣了6分,其中数学和科学都是满分。9月她即将成为杭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之所以邀请陈同学来分享,是因为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清楚,初三一年很难熬,尤其对于准初三生而言,难免焦虑迷茫。陈同学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时间管理者”,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她能快速、合理地将大目标拆解,高效地完成,而且有一套细致、有逻辑的学习方法支撑,面对初三成绩的波动,她也有调整心态的好办法。
另一位分享的男生,是来自杭二中的“竞赛高手”孔维克。
很多人都知道,杭二中是一所竞赛强校。就在上个月,学校信奥队有2位高二选手入选信奥国家集训队,获得保送清华、北大的资格。目前,学校物理、化学、信息、生物四个学科共获得15枚奥赛金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孔同学的分享,主要围绕竞赛生的日常,让大家对学科竞赛有更多了解。
优秀学生的分享,大多从自身经历出发,而有经验的老师,视角会更系统、全面。当天邀请到的一位重量级嘉宾,就是来自杭二中的国际物理金牌教练、教学处副主任葛晓东。
很多家长、学生都关心,什么样的人适合走竞赛道路?如果要走竞赛,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葛老师以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视角,来解答大家的一些疑问。
有刚经历过中考的高分考生、有竞赛经验丰富的竞赛高手,还有经验老道的资深竞赛教练,这场分享会覆盖全面,针对不同需求的家长、学生,都能给出一些建议,所以前期家长报名踊跃,担心会场不够坐,同步开启线上直播,让无法来现场的家长和学生也能在线旁听。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当天,还有家长在群里问,错过了报名,能不能来现场听一听。
时长近两小时的分享会,没有让家长和学生们失望,三位分享者的讲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上,来自杭州高新实验学校的钱韵文同学拿到了初中组的冠军,分享会当天,钱同学也来到了现场,认真做着笔记,写了满满两页。
钱韵文现场笔记 由采访对象提供
钱同学说,两位优秀的学长学姐还有一位老师的分享,内容条理清晰,自己边记录边梳理,受益匪浅。“陈同学的分享很实用,她一模成绩出色,对二中产生了足够的渴望,带来了积极的心态和尝试的勇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葛老师分享的两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的‘水杯理论’,还有一个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钱同学看来,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竞赛,这些建议都能提供非常大的能量。
现场做笔记的同学
陈同学:中考只扣6分的学霸女生
提到三个“足够”
在分享会之前,潮新闻记者采访过陈同学,最大的感受是小姑娘很有主见,做事有章法,执行力很强。比如她会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会把一个月的计划拆分成每一天的安排。
初三一年,陈同学把有“梦校”杭二中相关元素的校牌、明信片,摆在了书桌显眼位置,以此来激励自己。
陈同学说,自己其实也做过几次类似的学习分享,针对不同主题,PPT都会修改,但初三书桌这张照片,她都会放在第一页。
陈同学的书桌
当天的分享,陈同学就从足够想、足够敢、足够相信,这三个“足够”出发。
足够想,就是要确定一个切实的、可行的、具象的目标,比如说一所“梦校”,可以通过探校等方式让自己足够想。
中考前陈同学就关注了杭二中相关的一些公众号,再加上一些进校学习的机会,想上这所学校的心达到了顶峰。
陈同学还提到,自己一模发挥得很好,但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所以设立长期目标后,建议拆分成一个个近期目标。学习是辛苦的,但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的感觉,是很美妙和快乐的。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足够敢——敢错、敢慢、敢问、敢拼、敢接受低谷、敢直面情绪。
陈同学做数学题,也会担心辅助线是不是加错了,其实错了大不了擦掉重来,只有试了,才有拿分的机会。学习方法也是一样的,需要一遍遍摸索、试错、精进,成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很多同学在大型考试前,都会紧张,哪怕陈同学这样的“学霸”也一样。中考前一个月,她选择每天晚上挑一本书或杂志翻一翻。看书看似很耗时间,效率低、收效慢,但最后发现阅读益处很大。敢慢,也是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在合理的时间学合适的知识,不要为了速度、效率跳步。
而谈到低谷和负面情绪,陈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陈同学建议大家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碰到挑战时,可以冷静下来,把正在焦虑的事情描述或者写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家长、老师交流,人生容错率是很高的,不要老去设想后果;很焦虑时,尝试切断和外界的社交、比较。
陈同学现场分享
孔同学:不要功利看待竞赛
学习能力提升更重要
孔同学是杭二中一名物理竞赛生,他从竞赛生活、学竞赛有什么好处等方面,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一些建议。
在孔同学看来,竞赛生活的特点是自主安排时间很多,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空闲,而是对每个人自主安排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竞赛生活,前期主要以定期上课为主,强度压力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这个阶段直接决定基本功扎实与否,所以需要努力跟上节奏,自主刷题巩固知识;后期或赛前则会面临全脱产学习,此时主要是高强度的考试、练习以及自主归纳总结、查漏补缺,更加需要自我规划,提升学习效率。
所以每个人选择“卷”还是“躺”,基本靠自觉。尤其进入竞赛节奏后,面临高频考试、上课,课余时间需要抓紧吸收,压力确实挺大,但是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好好利用和规划,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不过孔同学提到一点,很多人认为,竞赛是高考之外的一条升学途径,但竞赛不应该是功利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重要。至于升学,只要能力到位了,机会总是多的。
分享时,孔同学晒出了自己的整理笔记和答题卷,格式清晰,思路明确。在他看来,竞赛不仅让他夯实了基础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拆解问题、按部就班、严谨分析的能力,这才是获益终生的。
孔同学说学竞赛很辛苦,但乐趣也不少。尤其在杭二中的团队,出去比赛经常是一车人一起出发,有气势有底气。他们会相互出题,优秀学长也会不遗余力的整理编排、分享经验,帮助提升。就是在这样的优秀团队中,通过团队合作,了解和学习到其他人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对自己会实现更全面的评估和提升。
关于走传统升学道路还是选择竞赛,孔同学建议大家如果做出选择,认定目标后,就要义无反顾。不要过多在意考试成绩,能力提升不局限于考试,而是打好坚实基础,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做题的技巧。学习是持久战,放眼长远,不要被当下的一场考试所迷惑。
孔同学提到,自己身边就有好几位同学,前期成绩提升不明显,但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习能力,厚积薄发,后期成绩突飞猛进。
另外,竞赛不仅拼脑力也要拼体力,杭二中每天下午都会要求竞赛生参加体育锻炼,跑跑步打打球。因为竞赛学习是长期作战,保持良好的身心与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锻炼才能可持续发展。
孔同学现场分享
葛晓东:高考还是竞赛
把眼前事情做好就是成功
作为物理国际奥赛金牌教练,葛晓东老师常被身边的家长问住: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走竞赛?葛老师坦言,这是个无法给出明确回答的问题,高考还是竞赛,走到底就是最好的。
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出金牌选手、学科状元,很开心,但只要学生拼尽全力做到最好,也一样值得开心。只要把眼前事情做好,每一步做到位,就是成功。
在分享中,葛老师列举了许许多多竞赛生的例子,有他拍摄的资料照片,也有一些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比如2018届的几位学生,高二升高三时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吹着电风扇拼搏一个暑假,9人进入省队;入选24届物理亚奥队的徐前,虽然当时已经保送北大,仍一直做实验到晚上10点才吃晚餐;还有已经保送清北的竞赛生,大年初一仍在埋头做题……
葛老师说,有同学做过统计,从竞赛入门到拿奖,做过的题看过的书,叠起来的高度能从教室抵达天花板。
学习竞赛的过程一定是辛苦的,竞赛生没有节假日,但这个过程也锻炼了意志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能力。
葛晓东老师现场分享
葛老师建议优秀的同学可以先尝试竞赛,走一段看看,自己再来判断是否合适,比如兴趣强不强,能力强不强,很重要的一点,能不能吃苦。
另外,葛老师建议大家学习时目标不要太过单一。他会建议同学竞选班长,从事一些班级事务来“调剂”;也会让同学组建学习小组,通过讲题、分享,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葛老师坦言,有时候目标太单一,不见得是好事。有同学为了高考退出竞赛,全心全意拼首考,反而没有考好;有同学竞赛结束回来首考,照样拿高分。竞赛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奖牌,而是能力的全面提升。
葛老师当天还分享了一个自己总结的“水杯理论”。简单来说,一个杯子去接水,水流急冲而下,看似装满了水杯,其实只装了一半甚至更少。
“如果24小时学习能出高分,那我们家长、老师三班倒来抓学习,这也太容易复制了。”葛老师的一句话,台下家长哄堂大笑,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葛老师碰到很多初中家长来请教,孩子初二、初三时把高中物理都学完了,让他很震惊。“看似学满了,其实只学了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是否学有余力要让孩子来判断。”
葛老师说,学习能力同样体现在生活细节中,生活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就上去了,家长不要让孩子只读书,该玩的时候就要玩,该锻炼就要锻炼,该做家务就做家务,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分享会结束,家长学生围着葛老师请教
当天的分享会还设置了问答环节,家长们争先举手,想听听三位分享者的建议。
●家长问:今年中考,社会的分值增加到了100分,面临各个学科分值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分配、学习计划等应该怎样调整?
在今年中考中,陈同学的社会考了97分,她自认为社会是她的劣势学科,所以投入很多时间准备,所以不管政策如何调整,对她都没有太大影响。
陈同学也建议学弟学妹,不要管分数如何变化,都要把握好卷面上的每一分,不要盯着政策,而是专注自己,尤其要找到自己提分空间最大的学科来努力。
●家长问:如果孩子高中想走竞赛,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可以如何准备?
葛晓东老师的观点,介入得早,确实有同学能出成绩,但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节奏很重要。
如果让拿到金牌的同学来分享经验,可能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太一样,但优秀的竞赛生一定有共同点——专注度很高。
培养竞赛生,不是让他提前学多少东西,尝试提高专注能力更重要。
●家长问:孩子下半年初一,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在夯实基础上有什么建议?
陈同学说,小学到初中是很大跨度,不要着急。初一时自己曾经很焦虑,成绩也不理想。初一相当于初中生活的适应期,只要跟着学校系统学知识,学完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有感悟、总结。
初中涉及知识点其实不多,把初一看成适应期,慢慢总结经验。
●家长问:孩子明年中考,平时成绩可以,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如何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陈同学说,单元考不错,大考不行,考试发卷之前有个等待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一个点,盯着看,提高专注力,也可以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可以的。平时可以给自己一点模拟考试的训练。
孔同学大考前也经常睡不着,很焦虑,会通过打篮球或者给自己暗示打气,考试时就专注在题目上,不会想其他事情。
葛晓东老师说,不介意结果就不会紧张。先找找孩子紧张的原因,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重过程轻结果,每一步都做到位了,好结果是顺其自然出来的。
现在每所高中,硬件、软件都很好,读书是为了学知识,而不是一定要进哪所学校,放开了考,往往会有好结果。
初三其实不是专职学习,每天保证运动,家务活该干就干,留出一些调整的空隙,生活全是学习就容易紧张。
●家长问:老二马上要二年级,暑假每天给他安排两小时学习时间,现在数学已经学完二年级内容,是三年级继续学下去还是学点奥数?
葛晓东老师坦言,二年级孩子不爱玩的不多,能静得下心来学,而且学的效果很好,很难得。
不过也提醒家长,不要继续加码,超一年学习已经很夸张了。
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分解,比如上午一个半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每天搭配合理的运动、游戏时间,让孩子保持兴趣很重要。
小孩子有天性,可以引导,但不要过度开发,太早学,到一定年龄可能会丧失兴趣。
学习习惯和能力在了,知识补起来是非常快的。
竞赛不管有没有拿奖,学习能力在了,给新的知识,补一补很容易上去,但如果只是学到了知识,到拼知识迁移能力的时候,就不一定占优势。
学习东西不仅是学知识储备,而是开发思维,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