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高考真题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真实,题目题型具有代表性。不过由于每年各地考试侧重点各异,一张真题卷并不足以覆盖高考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既然高考真题题量这么少,做真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有的学生认为做真题是为了检测阶段的学习成果。其实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准确。
这是真题和模拟题或其他题目的本质区别。
做真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检测我的学习效果,即便它有这个功能。
如何正确最大化利用真题呢?
首先,对于真题,我们要关注什么?在小编看来,刷真题有3大作用。
一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但由于历年真题总体量还是太小,这个作用相对较小。
二是了解官方的出题思路和答题角度
譬如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固定考查点,但地球运动的知识也包含了众多的细小考点,通过真题,我们要把官方对这个知识的考查方式和应答角度都探究总结出来。这便是莫大的作用。
三是确定考试范围和试题框架
各省的考查侧重点不同,而且同省的真题也存在时效性,因此研究最近几年的真题,研判其考查动向,可以确定部分考试范围。
以浙江为例:近3年地理高考中,多个固定考点的出题方向相对固定,譬如湿地资源、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土壤与植被、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等,像地球运动一直在19、20题,而24、25题始终是大气运动。
在这三大作用当中,作用之一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任何模拟题和辅导资料都具有类似的功能。
所以你就会明白,刷真题其实只是为了确定考查范围和探究出题方向。
高考与合格考/会考/学考不同,它的出题特点并不在细,而是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由此所有的题目都是根据常考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拓展跨接之后的出的。
譬如说热力环流知识点,便包括了热力环流的成因、形式、典型模式和实例等。去年考成因,今年考形式,明年可能考模式。这次以成因为条件,形式为设问,下次便可调转过来。
但他变任他变,我们还要知道,根本知识在热力环流,那么便把所有跟热力环流相关的知识点和组成要素搞通透,再通过研读真题熟悉其各种考查方向,便可以不变应万变。
有时候,教材上关于某一知识点的明面信息可能不多,或者零散分布于各处,就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真题,把热力环流有关的常见出题角度都梳理出来,再根据标答把合理的答题思路梳理出来。
我们惯常的无脑刷题,尤不适用于真题,做题很单纯,分析却繁复。
分析真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一份试卷需要如何拆解分析呢?
一、逐题考查的知识点
这有利于确定学习重点,夯实地理基础。
并且随着近几年的变革,高考提升了选择题比重,试卷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考查得更加广泛与深刻。
通过对考点的统计分析,确定自己高中三年地理的知识框架是否完善、知识点是否了然,由此及时完善自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除此之外,通过定量分析,还可总结出常考点,在大考之便可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准确度,让复习更有效率。
那么,考查的知识点该如何确定与归纳呢?建议可划分成2级或3级知识点进行梳理统计,有利于我们建立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的知识考查体系。
3级知识点就是教材的3级标题
一级知识点是章节标题
二级知识点是小节标题
三级知识点是小节内容当中的下一级小标题。
一、二级知识点可根据教材目录确定,三级知识点需要根据小节内容确定。
譬如图片目录里
一级知识点:地球表面形态
二级知识点:流水地貌
三级知识点:流水侵蚀地貌
还可以再根据课本具体内容划分具体知识点,譬如流水侵蚀地貌中的V形谷、牛轭湖、黄土地貌等。
二、逐题的出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一个知识点必定包含多个要素,将某个去除,再作为问题出现,而其他要素则作为已知条件现于题干当中。
一个地理现象的知识点基本都包含定义/概念、成因、影响与后果、影响的因素、应对改善措施等几方面,自然这些都可以作为出题切入点,答题时便需用到其他的知识要素。
譬如热力环流,题目可以考查它的成因、形式,也可考查它的影响,还可延伸考查大气运动的方向,答题时就需用到一些大气运动中其他方面的知识点来答题。
如何确定它的出题角度,就看它问的是什么知识要素。答题思路当中用到了哪些地理知识,这些答案和设问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就是答题角度,也是答题思路。
三、选择题选项常挖坑的角度
对于我们做题家经验而言,很多选项错误点的设置都是差不多的,譬如故意把成因、方向、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写错、写反,有些类似语文里的病句形态——张冠李戴。
所以呀,地理选择题的选项挖坑设置就非常类似于语文的病句题,只要找出病句的错误点,就能够了解与预判哪些知识点是容易用来挖坑以及如何挖坑的。
譬如下面这道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题目
GIS类似人脑,可以用来模拟;而RS类似人眼,可以监测成像;GPS/GNSS/BDS都是卫星定位导航。
挖坑点的设置上明显是技术与应用的张冠李戴,显然VR/AR/AI等与地理信息技术毫无关系,因此是错误选项的常客。
对于这些挖坑点的提前了解,不仅利于快速定位准确知识点,还可以根据错误关键词,梳理出相关知识点的常见关键词。
譬如“监测”在这里对应错了技术,那也就是说看到“监测”可以联想到RS,“模拟”可以联想到GIS,“测温”则无相关任何技术应用等。
选项当中的错误千差万别,但总有一些是固定错误套路,需要我们平时细心整理与总结。
四、题目当中涉及的区域场景
所谓区域地理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区域当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题目当中出现的区域场景可以扩展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也可以增强对中国特定地区的了解。
而我们便应该总结这些地区场景的考查类型,何种场景往往考查何种方向。由此举一反三,总结类似地理环境区域常考地理知识点。
譬如说考西澳大利亚寒流,就往往会考查它的渔业资源、海雾现象。那么成因类似的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也可以作为类似区域场景来考查渔业资源和海雾现象。
再譬如说,考查西欧,有的会考查其畜牧业,有的会考查其工业,还有的会考查服务业,但是考的都是西欧场景,那么便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看它会考哪些内容,常考哪些内容。
五、没见过的地理事物
一个新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现象,一个新的地理研究结论,再或者一个新的出题角度,一个新的答题思路,都是属于没见过的地理事物。
这些,都可以拓宽我们的地理知识边界。
它可以扩宽我们的答题思路,增长我们的地理见识,锻炼我们总结、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等等。
考题为了不超纲,新的题目基本是旧瓶新装,所以核心是找到考纲知识点与新的地理事物的联系,这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对于高考而言,旧知识总能通过新现象扩展出新的出题角度。
譬如干热风,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准确意思,也从字面也将这一概念拆分为“干”、“热”、“风”三部分,三部分分别对应水分、热量、大气的水平运动三个常见地理概念,这样一来我们的安全答题方向就有了。
六、考题与生活周遭的关系
很多地理现象的取材于时事,尤其是很多人文地理现象来自于生活实际,积累的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深,也越不会把地理当做玄学。
当你认为地理学科是玄学时,就说明你的地理积累不够。
地理考查从更大的层面来说,就需要你有一种家国情怀。所以近些年考查的地理场景多与国家大政方针、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譬如说近几年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讲的比较多,所以各类地理考试都会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因为这跟国计民生有关。
七、综合题的标准答案
通过自己做题和事后对比答案,找到自己答题思路的不足。
通过标准答案,积累同类型题目的答题范式。从小的地理专业词汇,到大的思路框架
我们经常就是想的和答案差不多,但写的就离题万里,这就是因为专业的标准话术积累不够,而用过多自创的口语所导致的。
通过类似题型,总结归纳通用的答题模板,这就是标答的作用。
答案并不只是用来评分的,而是用来学习的。
你看完可能会惊呼:要从这么多角度去刷题,找罪受?
开始会很累,但熟则生巧,耗时则会大大缩小。以老师十多年的经验而言,于己,于那些优秀的学生,只有刷的齐全,才能想得周全,才能答得齐全。
以上就是我关于刷高考真题作用的分析!
还要强调一下,研究高考真题,还需要做好基本的准备:
一个知识点和考点整合笔记本
一个错题整合笔记本
一个答题模板总结笔记本
总而言之就是一定得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笔记本的作用在于把课本的知识更有逻辑性地整理到集中的区域当中,方便我们复习时准确翻阅。
如果你认真地做好了以上各个环节,那么你对于真题的研究就远胜于大部分人,你对出题的地理语感就要好于大部分人。
当然,如果你把所有的试卷都这么做,你的基础将无比的坚实。
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一场地道战、游击战、持久战,而高考则是一场歼灭战,没有平时的积累,谈何剿灭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