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偏心的老师批试卷小学生(关于模仿偏心老师批卷子的视频)

模仿偏心的老师批试卷小学生(关于模仿偏心老师批卷子的视频)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7 20:49:04

王小骞说:

前几天,有位妈妈在育儿群里问:“孩子老抱怨怎么办?”

最近,我家孩子不知道怎么了,经常抱怨。

上英语网课不好好听课,抱怨老师讲得不好;

不好好吃饭,抱怨饭菜不合胃口;

天气突然变冷,抱怨天气坏;

晴天出去散步,抱怨太阳大……

每天都在抱怨,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位妈妈非常担心,因为提起“抱怨”一词,联想到的首先会是生活不尽如意的中年人,很少有人会将这个行为与天真烂漫的孩子联系起来。

身为一位妈妈,我懂这位妈妈面对孩子“非正常”行为的紧张与急迫。

但也不要一味焦虑,相比展现出来的结果,去寻找诱发结果的原因更重要,不是吗?

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什么会抱怨?

其实,抱怨并非成年人的专利。“抱怨”作为一种情绪,会发生在每一个社会人身上,孩子也不例外。

通常来说,孩子抱怨有以下几种原因。

01

模仿父母

之前去餐厅吃饭时,隔壁桌发生了这样一幕:

那位妈妈对着爸爸,一脸埋怨:“你明知道我不吃辣椒你还点辣子鸡!”

没一会儿,他们家女儿也用着和妈妈一样的语气,对爸爸说:“爸爸,你明明知道我不爱吃青菜还点青菜!”

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朋友曾说:“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从父母入手,因为孩子90%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要大。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一个爱抱怨的孩子,身后一般会有一个爱抱怨的父母。想要孩子不抱怨,从不做抱怨的父母开始。

02

推卸责任

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时,经常会有以下场景:

孩子在平地上摔倒了,他们会说:“这地怎么这么不平,把小宝绊倒了,奶奶帮你打它!”而不是告诉孩子走路要小心。

孩子调皮被桌角磕着了,他们会说:“都怪桌角太尖了,等着,爷爷锯了去!”而不是叮嘱孩子嬉戏打闹时要注意。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用抱怨的方式去推卸和逃避责任。抱怨就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为了自己感到舒服而向外归因。

03

自卑敏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爱抱怨?”

有个回答这样写道:

“在外人眼里,我很挑剔,总是抱怨这抱怨那,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抱怨就像是一块遮羞布,遮盖着我的自卑。”

抱怨是一种以傲慢方式展现的自卑,尤其对性格敏感的孩子来说所,他们会用抱怨去遮盖他们的自卑。

04

好胜心强

还有一些小朋友,经常会因他的同伴受到了表扬而抱怨。

比如:

“贝贝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可是她唱歌不好听啊,老师真不公平!”

“这是我和妹妹一起做的,你却只表扬妹妹,偏心!”

“明明只是碰巧才考100分而已,有什么可骄傲的嘛!”

当出现这些场景时,说明孩子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就会用抱怨不公的方式去为自己开脱。

虽然造成孩子抱怨的原因有以上几个,但有时候诱因并不单一,可能是几个因素糅杂的结果。

另外,父母也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爱抱怨这件事本身去看。

有时糟糕的不是孩子抱怨本身,而是父母面对孩子抱怨的态度。

放下偏见,心平气静地去挖掘孩子抱怨背后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抱怨背后,藏着什么?

行为心理学指出,每一种行为后必定存在着某种诉求。

那小孩子抱怨背后,又在诉求什么呢?

电视剧《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张长弓由于工作忙经常不在家。一次他又要去书展做签售会,刚离开家女儿便和妈妈抱怨:“爸爸又要飞,我都要成空巢小孩啦!”

看似一句无意的吐槽,其实背后藏着的是:“爸爸怎么又出差,我想爸爸多陪陪我。”

根据心理学家杰西卡·迈克尔森的研究,孩子抱怨、发牢骚,本质上都是一种寻求帮助的呼喊。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隐藏的“小我”。那个小我,是隐藏在心底,不被人看到的一面。

那个小我,可能因为小朋友的嘲笑而孤立无援;可能因为输掉了某个比赛而受挫难过;可能因为某个意外事故而担心受怕;可能因为被亲近的人忽视而失落伤心。

“小我”苦苦挣扎,却又不知道怎么做。所以他们通过抱怨,去壮大自己。

他们企图用这种方式,去引起身边人的注意。

那些爱抱怨的孩子,缺的不过是一份看见。

被看见,是隐藏在抱怨背后的期待。

如果这份期待不会看见,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成为一个“怨娃”。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层面,都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身为父母,帮助孩子减少抱怨,是首要的事。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抱怨?

亲子教育问题中,充斥着岔路口。

很多地方,一边是平坦大道,一边是万丈深渊。教育亦是如此,如果方法不当,将会适得其反。用蛮力,只会两败俱伤。

面对抱怨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01

以身作则,不指责

有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一:

小明吃饭时,不小心把筷子掉在了地上。

小明抱怨:“我不是故意的!都怪筷子太滑了!”

妈妈:“你看看你,就知道找借口!一天天的,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听!”

一段饭下来,充斥着妈妈的指责和小明的委屈。

场景二:

小亮吃饭时,不小心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妈妈问:“筷子怎么掉了?”

小亮抱怨:“我不是故意的!都怪筷子太滑了!”

妈妈:“没事,那下次一定要好好拿住哦。”并递给小亮一双新筷子。

然后一家人继续愉快地吃饭。

以上两个场景,同样是吃饭不小心掉了筷子,妈妈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一样的结果。

场景一中的小明,因为害怕指责,所以下次依旧会用归咎外因的方式去逃避指责。再者,妈妈对他带着指责的抱怨,也将教他用抱怨的方式去反驳。

而场景二中的小亮,因为不会被指责,所以下次便不会再用抱怨外因的方式去应对。

当孩子抱怨时,不要着急去指责。家长以身作则,才是孩子好习惯养成最近的路。

02

认真倾听,不着急安慰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最近的路。”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抱怨时,孩子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就说:“没关系,你很棒了。”

这样一来,孩子没说完的话全咽回了肚子里。

美国纽约巴纳德学院幼儿发育中心主任托哈·克莱因博士曾说:“小孩子爱抱怨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面对孩子的抱怨式表达,多倾听,而不是着急安慰。所谓堵不如疏,着急安慰就像是堵住了孩子表达的口子。

可以将“安慰”换为“提问”,来牵引着孩子把真正想表达的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抱怨可乐难喝。

我们可以说:

“你是想妈妈再给你点一杯别的呢?还是喝妈妈的这一杯?”

多去提问,孩子才能在下次表达时直奔主题,少一些抱怨的曲折。

03

让孩子意识到抱怨的后果

我们之所以将孩子爱抱怨看作洪水猛兽,是因为爱抱怨的确实不是一种好情绪好性格。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抱怨时,我们除了不指责、认真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外,还要让他意识到抱怨本身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比如孩子起晚了,抱怨睡觉的时间太少了。

我们可以对他说:

“如果困,咱们今晚可以早点睡,但是现在如果不起床,就会耽误更多时间,上幼儿园就会迟到,迟到就会被老师批评。”

比如孩子抱怨是因为同伴的原因才输掉足球比赛。

我们可以对他说:

“足球是一项团体赛,你抱怨他们不仅对比赛没有帮助,还可能会让你失去队友。所以好好练习,争取下次拿奖才是最重要的呀。”

孩子意识到爱抱怨、发牢骚的不良后果后,慢慢就会减少抱怨的次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孩子冷静下之后再给他们讲道理。

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步调,也有他们对待世界独特的方式。

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不要焦虑,不要心急。用爱去化解,用心去接纳,才是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的最好方式!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