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懂得为师之道
近日,湖南一学校教师因为学生作业问题,殴打辱骂学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本以为评论区里都会是口诛笔伐,但意外的是,居然还有网友评论她是负责任的好老师。就连同为教师的朋友聊起这事也似乎比较平静,说这老师下手是有点过分了,但也许事出有因,这样的言论不禁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是怎样的认知才能让这种行为与负责任联系在一起呢?
1.暴虐不等于严惩
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1年3月1日生效。
《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
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
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而视频中的女孩仅是没有学会数学题,并非违规违纪,根本不需要惩戒,况且,视频中的女教师也没有按照《规则》去做。
2.发泄不等于负责任
在古代,先生都用的是戒尺。
有人可能以为戒尺不过就是一个木板而已,如果学习不努力或扰乱纪律,老师就会用它打手敲脑袋。
但在传统文化中,没这么简单,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它最重要的是象征意义。据古书记载。首先“戒”,是警醒的意思。“尺”则是把握好分寸尺度的意思。戒指两个字,一个说老师,一个说学生。戒指老师,警醒自己为人师表,好好教书,严格教徒不可纵容。分寸尺度的尺指的就是学生,学生把握好尺度,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否则就要惩罚。
而尺度、分寸,同样也是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尺度,当量材施教。材质高者多教,材质浅者少教;能者高领、低者俯就。尺度不一,终归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成材。
第二,是知识的理解尺度,当“不求甚解”。甚,是过的意思。凡事宜恰到好处,即中庸之道。“警醒”的对象,是老师自己。提醒自己为人师表,当成为表率。
手中有“戒尺”,心里常提醒,不敢有丝毫松懈。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急躁,为了防止这种性格伤害学生,就会在戒尺上写上诸如“静”、“安宁”之类的字。如“莫生气”就是给自己的提醒。
而现在,老师手中没了戒尺,对于学生的惩戒和教育也没了分寸,视频中的女教师手掴,薅头发,推搡,显然不是在教育,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3.教学水平不是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指的是教师必须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可供参照的道德标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是学生去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
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
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
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感动,如果教师在教育孩子时能多一些智慧,也许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
而那些简单的,粗暴的处理方式,则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抹平的伤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愿教师们都能够学会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