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期间有这么一个时刻,在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数学老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摞卷子,拍了拍桌子,“谁先改完谁回家”。随之教室里开始了一波鬼哭狼嚎,然后是交头接耳,接着耳提面命,得到了老师pass卡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收拾书包,仓皇而逃。
现在想想还是很可爱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可爱,为了早回家团结一致互通有无的同学们和为了同学们成绩提高一点无偿加班的老师。黄昏的余晖通过玻璃窗洒向教室,拿着卷子排队的学生和紧锁眉头认真的老师,每一帧定格都是一副水彩画。
但画面变成了工作里的“不许回家”,那就是另外一副画面了。六月底是银行的半年末考核关键点,各式各样的指标从上到下的分发指派,什么意思呢,就是总行给各家分行下指标,完成多少多少存款对应多少多少绩效;分行再给支行下指标,支行呢再给网点下指标。
指标下在基层员工身上,下发指标的人再从完成指标的基层员工身上薅羊毛,根据基层员工的完成量分一部分钱作为自己传达工作有功的“辛苦”钱。
本来就是一件层层扒皮的事,给它穿上了一些冠以绩效计划书的遮羞布,咽得下银行这颗粑粑味的巧克力的基层员工们自欺欺人的工作着,如果,这时候一个网点一把手揪着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外快的指标剥削员工的下班时间,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比如三方存管这个指标,它是指通过银行员工的渠道让客户的农行卡绑上第三方证券平台,完成这个动作银行员工的绩效是10块钱。那么,网点一把手为什么要揪着这10块钱不让员工回家呢?
其一,是他/她自己可能并不想回家,沉迷于在网点的“一把手”地位难以自拔(仅限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稀有的奴性人群给他的地位);其二,他/她可以利用绩效考核漏洞赚取外快,刚才所说的“银行员工的渠道”即每个人营销特有的二维码,这位网点一把手让没有营销二维码的柜员全部扫她的码,这样三方存管公司的收益则归她个人所有;其三,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因为“教”不能以之为“好”。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态度有点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继续,意味着“教"是以学生的热情努力、自主思考和天赋材质为前提的。
但员工是你的学生吗?在银行这种大熔炉,是通过人脉还是通过资源当上的所谓的“一把手”,自己就没点数么?
所以真的是好气又好笑。
在给宦官与婆子们打工和失业间反复游走,把心磨成一地玻璃渣,那是牧师的一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