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学生来说,在考试里不断取得好成绩,就像是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副本,直到获得心仪大学的offer才算通关。对于古代的考生来说,要想拿下一个又一个“考试副本”,直至金榜题名,也需要踏上一条漫长的晋级之路,那就是“科举考试”。
“人生惟有读书好”石章 故宫博物院藏
拿到科举“资格”
和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古代正式的科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要是三级皆能通过,不仅光耀门楣,连“高薪工作”也能一并拿下。正式的科考之前,先要获取考生身份,那就是参加“童试”。童试通过的考生被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成为秀才,才算正式获得“科举考试”的应考资格,同时也跻身到了士大夫阶层。
印版《五子登科文门神码》 故宫博物院藏
踏上科举之路
秀才也只是拥有应试资格,能不能参加“乡试”,还需经过学政筛选。乡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早秋八月举行,也被称为“秋闱”“秋试”。能够通过乡试的考生,就拥有了“举人”的身份,这个身份不仅具备选官的资格,而且全员皆可参加京师举行的“会试”。此时的考生,已经晋级到了仕途、学历两手抓的阶段!
《明人考试图横轴》明 故宫博物院藏
各省京师赴考
京师赴考,说的便是乡试次年的“会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也有“春闱”“礼闱”之称。全国各地的“应届举人”和“往届举人”都要赶赴京师应考。能够通过会试的学霸们被称为“贡士”,贡士不必再等一年,发榜完再等一个月,他们就会迎来此生的终极考试——殿试。
牙雕魁星 故宫博物院藏金殿传胪之荣
殿试,主要是给参加考试的贡士们分出名次,并赐予他们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功名——进士。殿试排名分为三甲,也就是三组。我们常说的“进士及第”指的就是一甲,一甲只包含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这前三名可是当庭授职。二甲、三甲人数没有具体限制,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试之后,皇宫内就会举行盛大的传胪唱名仪式。
三甲传胪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把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是指科举制度中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始于宋代并一直延续至清代。传胪的制度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考生历经各级考试后,最终通过殿试登科为“天子门生”。“金殿传胪”是指殿试后皇帝于金銮殿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仪式。清代“金殿传胪”这一活动极为盛大。传胪官们会在太和殿广场依次高声唱读进士的名字和名次,直到太和门广场,场面极为壮观,给予进士们至高无上的荣耀。
红漆墨书状元及第字斗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文具金殿传胪铅笔福筒外观设计参考了古代皇帝圣旨卷轴的样式,沿用了“金殿传胪”的美好寓意。筒身设计灵感撷取九龙壁右端黄龙,其神采飞扬的形象与“金殿传胪”的字样相互映衬,搭配和谐。
九龙壁 位于故宫博物院
九龙壁右端黄龙
筒内有24支大红色饰烫金龙纹的精美铅笔,取材优质椴木,笔身分别印有“蟾宫折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等24个吉言祥语,皆取自《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故宫博物院藏
福筒带着最美好的祝愿,为每一个学子送去人生晋级之路上的通关助力。不论礼赠他人还是收藏自赏,都是极佳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