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试卷出处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套试卷出自哪里)

识别试卷出处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套试卷出自哪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10:51:51

【总体分析】

材料摘编自权威科普杂志,内容是关于天山山脉的。天山是中国的著名山脉之一,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材料列举了天山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通过具有美感的语言表达知识性内容,浅近易晓,篇幅适中,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的能力,准确把握长句含意,并灵活运用短句进行表达的改写能力,准确判断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在具体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表述不当之处并加以纠正的能力。

【试题材料】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①如果在你的脑海中,②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④还有河流、湖泊,⑤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试题17】

17.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比用“树”字更合适。

B.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了些菜。

C.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起来了。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意不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要”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材料中的“要”出现在语句“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中,表示需要。

下面四个选项中的“要”意义各不相同。

选项A中的“要”表示估计,用于比较;选项B中的“要”指因为希望得到而有所表示,即索取的意思;选项C中的“要”意思是需要;选项D中的“要”意思是将要。

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中的“要”与材料中的“要”表意相同,是正确答案。

本题不要求考生分析以上几种不同意义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积累的语感找到意义相同的用法。

【试题亮点】

本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意上的差别,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要”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极为常用且重要的词。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要”的各种意义和用法都出现过,本题四个选项的句子也都出自课文(略作改动),体现了教考衔接的要求。选项A的句子出自林庚《说“木叶”》,选项B的句子出自汪曾祺《昆明的雨》、选项C的句子出自铁凝《哦,香雪》,选项D的句子出自郁达夫《故都的秋》。同时,这些句子的含意和其中“要”的意思,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感直接作出判断。

【试题18】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①暖湿气流带着充沛的水汽,②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③造就了一片片田地和牧场,④田地麦浪滚滚,⑤牧场水草丰美。

示例二:

①暖湿气流带着充沛的水汽,②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③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④还有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长句含意,并灵活运用短句进行表达的改写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原句是一个长句,其中的主语和宾语都带有多个修饰成分。改写的基本方式是让这些修饰成分在合乎语法、表意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独立成句。主语“暖湿气流”的两个修饰成分“带着充沛的水汽”和“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可改写为两个语句“暖湿气流带着充沛的水汽”和“(暖湿气流)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宾语“田地”“牧场”各自的修饰成分“麦浪滚滚的” “水草丰美的”也可分别独立成句,改写为“田地麦浪滚滚”“牧场水草丰美”。

【试题亮点】

本题将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考生既要准确理解原句的含意,又要运用较短的语句将原句进行改写,忠实、准确地表达原句的意思。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语感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中重视培养语感。

【试题19】

19.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常用修辞手法的把握。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苍翠”是一个指颜色的状态形容词,意思是草木等呈深绿色。在材料中,这个词出现在语句“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从这语境可以推知,“苍翠”在这里表示的是“具有苍翠颜色的事物”,也就是山上的林木或长满树木的山地。这是以特征来代指事物,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四个选项中,选项A的“花雨”指的是烟花散放后而下落的火焰,二者之间有相似性,属于比喻中的借喻;选项B用“西装领带们”代指“穿着西装领带的人们”,也是以特征来代指事物,属于借代,是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C赋予雨以“热情洋溢”这一人的性格特征,属于拟人;选项D用听觉“渺茫的歌声”来描述嗅觉“清香”,属于通感。

在选项的四个修辞手法中,最容易和借代混淆的是选项A的借喻,二者都是本体直接被替代而不出现的。区别在于,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往往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但二者之间有相似性,存在比喻关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一般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比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空间、时间上的接近关系,等等,但不存在比喻关系

【试题亮点】

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把握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相关的考查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常有出现。本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进行的。材料中的“苍翠”,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需要根据语境才能判定,四个选项中的相关词语也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试题20】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

(1)语句:②;修改为:“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

(2)语句:③;修改为:“图上呈现了天山的所有山脉、盆地、雪峰”。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运用情境中敏感地发现表述不当之处并加以纠正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相关语句存在两处表述不当。

第一处,“包罗万象”形容内容非常丰富,应有尽有,一般用来修饰语句中的名词性成分,而不用作状语修饰动词性成分,在相关语句中, “包罗万象”修饰的应该是“全景图”,表明在全景图上该有的内容全都有。

第二处,指示代词“任何”意思是“不论什么”,如果要表示“所有、全部”的意思,单用“任何”是不够的,通常需要有“都”“也”等作为呼应。从语境来看,这个语句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天山的“所有” (或“全部” “每一处”)山脉、盆地等都要出现在全景图上,而不是说只要出现一处就可以,因此最合适的修改方法是将“任何”改为“所有”(或“全部” “每一处”)。若将这个语句修改为“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都呈现在图上”,单就这个语句来看是可以的,但这样修改,与其后的“还有河流、湖泊”就无法保持连贯了。因此,“任何……都”的修改是不合适的。

【试题亮点】

本题可以引导学生更重视语境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语句是否存在表述不当或语病,修改后的语句是否合适,往往不是仅就这个语句本身来说的,而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判断。本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领悟词义和词语选择的重要性。

【试题出处】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21题。

【试题21】

21. 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6分)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参考答案】

大夫好!我昨天晚饭后就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睡了一觉,今早还疼,头一晃就更疼了。另外,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语境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设定的情境是患者初诊时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病情。材料中患者的自述并没有语法错误,对病情的讲述比较充分,整体来说也还算连贯,其主要问题就是题目点明的“不够简明扼要”,即冗余或无关的信息太多,干扰医生了解病情, “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在缩写时,需要把握“患者-医生交流”这一具体情境,准确判断需要提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并针对高效沟通这一目标进行表达。

一般来说,在“患者-医生交流”情境中,患者在初次述说中先要让医生知晓的主要是患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过程,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病等情况。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相关信息:“头疼”是症状的总体描述,“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整个头都疼”“一晃就更疼了”等,是症状的具体描述;“昨天晚饭后”“先是”“后来”“今天早上”等,是病情发展过程的时间节点,这些信息应该在患者向医生的讲述中。从材料可知,患者长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一重要的基础病情况也应该在讲述中。至于脚踝的扭伤,属于轻微外伤,又时隔多年,从常理判断应该和头疼无关,不属于需要讲述的内容。

材料中患者为减轻病情而采取的措施,以及看电视等情况,它们不像“排了好长时间队”“我老闺女来家里”那样属于完全无关的信息,但相对于症状、时间、基础病来说,重要性较低,在实际的语言交流情境中,可能会在后续的对话中出现,但不应在初次讲述中。此外,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除了必要的信息之外,在交流中应保持礼貌、客气,最好先以“大夫好”等方式致以问候。

【试题亮点】

本题有别于传统的缩写题,而是将信息的提取和其后的表达都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考生在“患者-医生交流”这一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注意从自述者的身份、交流的对象、交流的目的等重要维度,来对特定的语言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并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