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有南方的朋友分不清包子馒头,我有点懵圈。
因为作为一个山东人,面食的种类多,叫法也多。真要念叨起来,如数家珍。
单一个馒头,圆的叫馒头。以前那种方的,也就是刀切的那种叫卷子。
馒头
卷子
还有一种叫饽饽,也是圆的。在我印象中,就是特指过年过节的时候,那种特别大的馒头。
饽饽
做饽饽,就特别用心的对待,像一项大工程。全家齐上阵,老的少的都参与。
主要是揉面,揉的时间越长,揉的越好。而且有时还用秤,称一下每个面团的重量,以保证大小均一。
饽饽就是大大的,总是揉的特别均匀。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饽饽不仅大,还特别圆,特别的白。
过年的过节的,红白喜事的,大饽饽是中坚力量。以前除了自己吃,还用来上供。
摆在供桌上,3个合力,中间顶着一个。那种神韵,就出来了。
说到大饽饽,就不得不说胶东花饽饽。以前我老以为自己是胶东的,后来查了查发现我们那地界,不属于胶东。
但是也很近,所以好多花色饽饽,好多跟胶东也一样了。只不过,胶东的大饽饽更系统,成了地标了。
胶东的大饽饽,随便上几张图,就让人眼花缭乱,口水直流。它都不是食品了,它是艺术品。
胶东大饽饽,它惊艳了时光,唤醒了岁月。
在那个年代,大饽饽还是串亲戚的硬通货。用一个篮子一装,那个玩意我们叫院子(音译,不知哪俩字),红红的包袱一盖。红白喜事,走亲戚的气氛就出来了。
院子
院子
现在老家还有很多这种篮子呢,特别的结实耐用。感觉一个可以用多年了,也不知具体是用什么材质做的。
还有簸萁、大笸箩、小笸箩,比如利用率最高的针线笸箩。还有好多家用物件,都是这种材质做的。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图片的时候,有了意外收获。这种笸箩,大都写着柳编笸箩。
簸萁
大笸箩
笸箩
笸箩
小笸箩
笸箩
针线笸箩
针线笸箩
除了这种材质,北方的各种筐等,大多是用树枝编的。最常用的一种,我们叫棉槐条子。就是丛生的那种,属于灌木。
可能柳条等树木的枝条,也能编筐吧。可能还有别的材质也适合吧?
现在又有一个疑问?啥叫笸箩?啥叫筐呢?
是根据材质?那种白白的没皮的叫笸箩吗?
还是根据形状?浅浅的叫笸箩?
还是根据大小?这个貌似不对?
哎哎,不管了。谁明白,谁自己偷着乐吧。
说着馒头,跑到了笸箩上,扯的稍微有点远了。
反正隔着馒头这么远了,我最后强调一个特别实用的筐子,叫粪筐。可能现在的孩子再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了。
顾名思义,就是盛粪的。不是忘里拉,是用来捡粪的。捡牲口拉在路上的粪便,放在地里做肥料。
以前的勤快人,捡粪都是早早的起来,那时路上才有的捡。起的晚了,捡粪都捡不到。
唉,真正的旧拾光。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