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书谈 图/网络
考试就是学习的照妖镜,无论平日里老师如何表扬、学得怎么扎实,只要经过考试的洗礼,是骡子是马,准会原形毕露。
可以肯定的说,平时表现好,考试成绩差,大多数时候,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可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孩子会本能的替自己“开脱罪责”,把问题推到主观因素上去,采用一个绝佳的借口:粗心大意。
考试这回事,确实有粗心大意的存在。
但真正的粗心,是理应得满分,结果少写了一个单位,只得了99分。而不是交完卷后自鸣得意,估分95 ,试卷发下来,80分不到。
考试中,理想与实际相差太大,“粗心”二字就没办法解释的通了,因为这时候,所谓的“粗心”的背后,隐藏着学习上的“自我保护”。
孩子敢于一口咬定是粗心,定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比如最直观的,错题错一半,或者只是答案出错。
方法、过程、思路,全是对的。
看似找不出任何毛病,不过是计算时出现了微小偏差,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不然。
这就是一个准确率不高的事实,在理科类尤为常见,要么是太相信自己的口算,要么是打草稿不认真做完后不检查。
与粗心有何关系?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平时不把计算放在心里,只求速度,家长、老师叮嘱多次,也不改正。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每次计算出错,就让孩子重新把计算过程重新写一遍,将孩子的速度降下来一点,即可。
孩子觉得自己粗心时,脑子里会不自觉的放出一幕情景:
试卷刚发下来,看到错题后,先是一愣,接着恍然大悟,最后思路一转,就明白错在哪儿了,同时知道正确答案。
知错→能改。
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的确掌握了相关内容,只是考试压力太大,以后要多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避免粗心大意。
真是压力带来的粗心吗?千万别搞混了,这绝对是没有熟练吃透相关知识点,比如理科类的基本概念、文科类的字词句的理解。
考场有压力不假,但压力下的思维,大脑会最先搜索更加清晰的记忆,如果熟练吃透,好比是烙印在脑海里的九九乘法口诀,又怎会出错?
只有对某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做题时才会搞混淆,发现做错能立刻修改。
孩子把粗心挂在口中,说明他在逃避问题,没想过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这和学习态度,有很大的联系。
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很少遇到“粗心”,往往是不重视学习态度学生,考试时容易“粗心”。
考完试→发试卷→老师讲解。
然后就是判定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时候了,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他们不需要老师吩咐,会主动把错题收集到错题本,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反之,他们把试卷扔到一边,再过段时间,丝毫考试的痕迹都看不到了,等于白考。
人总是趋利避害!
孩子考得不好,会本能说自己粗心大意,作为家长,也别不依不饶,用棍棒打出孩子“粗心”背后的“真相”。
真没必要!
只需把反映出的问题,和孩子共同解决,就好。
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