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卷子有意义吗(初一刷卷子什么卷子最好)

抄卷子有意义吗(初一刷卷子什么卷子最好)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4:56:54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陈年帖突然被推上了热搜,截图如下:

文字部分复制如下: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北城小学一位老师与家长的这则对话在网上火了。家长质疑老师罚抄作业,却被怼“您是我从教二十年绕临沂城半圈,遇到的第一位奇葩”。愤怒的家长称要投诉老师,老师竟回应称“谢谢”,还说“现在社会就缺你这样充满正义感的人才,你一定是祖国的栋梁,中国教育有你,一定会更辉煌”。

9月30日,教育局回应称,已责成涉事老师向家长道歉,其表示接受。

我们看一下放大的对话:

此事我们看一下网友们的评论:

无独有偶,网上看到某地一个班级微信群聊天截图:

语文老师给即将上三年级的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太多,遭到了家长的“怒怼”。我们来看看都布置了些什么作业?

一个即将上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光语文单科就这么多作业,每天抄1篇课文,并读5遍;每天抄1篇同步作文;还要读规定的必读书目不少于8本。

我很清楚老师布置这些作业的初衷。但学习本该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我们尽量不要把它变成一种无效的体力劳动。

试问我们成人在抄写时有几个人是边思考边书写?大多还不是在搞文字搬运。

个即将上小学三年级学生(其实还是个二年级学生),无论是识字量、书写能力、阅读能力都比较弱,如此机械抄写,先不说能不能完成,既就是完成,又有多少学习效果呢?

01

我小时候曾经在乡村读书,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个23岁的刚毕业女学生。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们当时的作业构成:语文生字抄写好多遍,如果碰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或者古诗,再抄写。数学题每节新课的例题,抄写。

有些调皮捣蛋的,不让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了,那就抄课文吧,五遍十遍的抄。

如果遇上长假或者寒暑假,能抄上几个本子。

后来上了初中,英语老师布置作业更狠,一个单词20遍起步,一个星期能抄上100遍。

以此同时,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是这样,每天上学稀里糊涂,无精打采;放学了写每天一模一样的抄写,然后吃完饭睡觉。

二天早上睁开眼就又要过一模一样的一天。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时间长了真的厌倦了这种生活,每天提不起一点精神,就如行尸走肉一般游荡。

我也想过,我每天去学校为了什么?

我的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抄了几段课文,几行生字?几道数学题?我抄这么多东西干嘛?是不是多抄几个本子就能抄上高中,抄上大学,抄到好工作?我交给谁?国务院收吗?

02

后来我上了大学,在小饭桌做兼职教师。发现这个小饭桌的孩子们在对待作业这件事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阵营。

“菜场小学”的孩子被接到托班,一件事就是拿出生词本抄写课本,同桌两个人一边说小话一边挤眉弄眼,半个小时不到,已经抄了好几页。有几次我故意走到他们的身边指着他们写的字问他们怎么读,怎么组词,他们告诉我

“我不会”

“不会的话为什么不先到课文里看一看,这样单纯的抄有意义吗?”

“有意义,这都是给老师写的,我们不用会。”

“那你们没有别的作业吗?”

“有,但是我们不会,也不想做。”

“老师不是在这边呢吗,给你们讲好不好?”

“不用。老师明天会讲的。”

“那老师现在给你讲好不好?”

“不好不好,我回家如果写字没写完,我妈妈会骂我在托班就知道玩,我们明天交作业,题可以不写,字必须写完。”

我们老家甚至管留作业都叫“写字”,一放学,妈妈就在厨房探出头,“先写字,饭一会就好。”

我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其他需要动脑的作业来说,抄写就是简单地重复机械,地地道道的体力劳动。

我们都宁愿相信一个朴素的真理:熟能生巧。

我们是如此坚信不疑的认为:付出终有回报,单纯的努力就一定能持续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公正世界假设)。而事实及大量科学研究结果都一并证明:并不能。

老师一旦给小孩下达了一个抄写的任务,小孩子脑海中就会自动偷换概念:我抄完了就完成了“记忆”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个虚假努力的习惯。一旦走入职场,后果不堪设想。

某师范附小的小孩则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他们被接到托班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课本先温习重点,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五分钟。

然后他们先拿出最后挑战的作业,比如说奥数题先做,一张卷子做完了,让老师检查并且讲解错题和空题。然后做英语语法卷子,最后写日记和语文阅读题。

我有时候也会和他们沟通

“你们不需要抄写课文吗,就像旁边的小朋友们那样?”

“不需要,我们老师说只要我们背会了,家长检查签字就可以了。没有硬性规定非要写多少遍。”

“那你们如果没背会,家长就签字了,老师不管吗?”

“怎么会?我们每天都要做阅读题写作文写日记的,如果我们不把生字背会了,怎么用呀。”

“那你们为什么先做难题呢?先做简单的不好吗?”

“不好,这样我在托班能听一遍,在学校还能再听一遍。简单的题我在这做不完,回家自己也可以做。”

“你妈妈不会嫌弃你回家作业没做完?”

“不会,他们会夸我有学习主动性。”

不得不说,这些孩子拎得很清,与此相同的,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更拎得清。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重复,大人更要耐下心来静待花开

这些思维成熟的大人更知道,让小孩绞尽脑汁写出来一篇哪怕错字连篇的作文和让他工工整整抄出来的一篇课文相比,哪个动作更有利于他们的能力提高。让小孩每天认认真真做5道题和把练习册上的题目抄一遍,哪个动作更有利于巩固当天的知识点。

聪明的老师从来喜欢用作业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占用课余时间。

再后来我去了北京,有去过杭州,上海,很多知名小学的 老师布置作业的构成和他们大同小异。

03

高中,大学时候,我想大家身边都有这种特别认真的同学:

课堂笔记整理得整整齐齐,用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甚至荧光笔条理清楚地记录下要点;每当要在书上画线条,一定要用尺子量着画得整整齐齐;在早自习上特别认真专注地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要背诵的内容。他们的“认真”往往是老师们推崇的典范,可是请大家想一想,这些同学真的是你身边学习最顶尖的那些人吗?

机械重复行不通的多元微积分QAQ

起码以我的经历,他们最多只能达到中上水平而不是顶尖,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同学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有两大弊端。

首先,这种频繁的集中练习在短时间内不断刺激大脑皮层,当练到麻木的时候,我们会记住这些知识,但他们其实只是短期记忆,当这种刺激消失后短期记忆很快也会随之消失。

其次,这种扫荡式的重复诵读和记忆会扰乱我们大脑的元认知。元认知是我们大脑中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但这一机制很容易出现偏差。当你重复诵读的时候,这种流畅的过程会让元认知误以为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从而使得你忽略了自己本该下大力气提高的薄弱之处;进一步,这种“我已经全部掌握了”的错觉会使你认为自己目前使用的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你会不断重复这种方法,也就是,不断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

大家想一想,你是不是有很多时候嘴上读着单词或课文但大脑其实在想别的事情呢?别人和你自己都以为你在努力学习,但事实上这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以上内容来自于郭凯迪

04

后来,我在公司做主管,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机械重复思维有多么可怕。

甲乙两个实习生原本同样的起点。

甲每天外呼50个电话,在线时间不足三个小时。乙每天外呼180个电话,在线时间长达6,5个小时。

甲每天逢人就笑嘻嘻,下了班脚底抹油打卡就溜了。乙入职起就加班到深夜,一副勤勤恳恳老黄牛的精神,让众多前辈称赞。但是性格,相比甲就木讷的多。

原本我们十分看好乙,认为他勤劳肯干,将来一定错不了。

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两个月过去了,甲的成单量是乙的三倍,做出了仅次于几个销冠的业绩。而我们十分看好的乙却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

这个结果很讽刺,我们后来仔细对照了两个人的工作内容。甲每天虽然实际触达比较少,结果却十分精准。85%以上成交,并且成为我们的粘性用户,其中很多还可以二次成交,和我司发展其他的业务。

甲每天下班后都会买点水果什么的主动去拜访,所谓日久见人心,有些客户被甲感动了,还会主动介绍朋友来成交。

公司一定会给你资源,但是你怎么利用资源,体现的是你对自己人生的战略思考。越早懂得用初级资源换取高级资源,就越早能上升到新的层次。

而乙看似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却大多数都是无用功。我们发现他非常爱呼出空号,不在服务区,挂机,设置这样的号码,只为了电话工单上不断地“ 1”这样的数字,而这样的数据,对我们也好,还是对公司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乙很喜欢机械的做一件事,他很少在电话里里更改自己的话术,也很吝啬投入感情,试想,千篇一律的内容介绍怎么能打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如果你是客户,接听这样没有诚意的电话,你会有继续了解探寻的欲望吗?

不知道乙是不是就是从小做着抄写作业长大的孩子,如果是,太悲哀。

职场上的游戏规则:

职场上升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把初级资源转化成高级资源的过程。机械重复的劳动是每一个老板深恶痛绝的,因为你看起来努力,结果却没有感动任何人。

你所获得的回报,绝不应该以简单的机械重复为主,否则一辈子都是受人剥削的打工仔。

05

犹太人的生存法则之一是保持勤勉的习惯,同时他们也牢记《塔木德》中的教诲:“仅仅知道不停地干活显然不够的

俄罗斯也有句谚语: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捕蟋蟀。

简单而朴实的话都道出了一个真理,做事得讲究方法,不能机械地重复和蛮干。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外甥也背起书包上学去了,真希望他能遇到一个留作业温柔一点的老师,不要给他养成一个机械重复的思维。

我讨厌机械的重复,我深深的害怕被固定、被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式,我担心不断重复,不断重复,形成了固定模式后,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不利于快速适应变化。

❤❤❤❤❤❤❤❤❤❤❤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微博@布稀小奇

主笔:关爽

我会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每年把家里的软装陈设都打掉一次,迷恋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品,家里放着各种各样搜集来的精美摆件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