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店卷子烩豆腐做法(稷山卷子烩豆腐的正宗做法)

翟店卷子烩豆腐做法(稷山卷子烩豆腐的正宗做法)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5 04:00:09

好几年没赶过农村老家集市了,前些天有事回家顺便赶了一趟,集市比从前扩大了很多,看到集市上热闹非凡的场面,心里有了丝淡淡的喜悦。

每逢初七、十七、廿七是老家的集日。老家在稷山翟店镇也算是个不小的村子。踏进北门口,便感到清新的欢愉。萝卜、白菜、土豆、小油菜、西红柿……琳琅满目的蔬菜和生活用品,拥挤的人流,东西街两边各式各样的摊点,五光十色,令我兴奋。穿梭在集里,我那记忆的阀门被打开。

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家集市由来已久,每逢初三、十三、廿三为集日。集市场原先叫寺院,就在如今的纸厂那地儿,后来搬到村中央东西一条街,每逢集日,各色各样的商贩摆起了摊子,或是用简易的小桌子摆上,或者干脆就放在地上。集市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小贩的叫卖声、买者的还价声、乡邻之间的问候声、大人呼唤孩子声……不绝于耳,把个乡村集市渲染得热热闹闹。服装鞋帽、瓜果蔬菜、猪牛羊肉……应有尽有。还有一些老家的特色美食,如老王热锅子,加了家乡水的汤底,熬煮飘飞的香气,只扑鼻子,引得半街人回首;金平烧醪糟酒气轻柔,优雅纯净,给人以朴实纯正的美感;德文油炸糕,色泽黄亮,蓬松虚软,入口酥松香甜,味美可口;黄河凉粉摊,白色的凉粉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口感滑滑的、嫩嫩的,如多放一点蒜泥、芥末、油辣椒,定会嘴里吸溜,眼泪汪汪。看一看,这一家的豆腐是自己做的;瞅一瞅,那一家的土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自家树上摘的枣子,自家地里种的红薯,样样东西都透着新鲜。

上世纪70年代,时兴学大寨,整个河东乡村集市因为某些原因停办了。老家建了个商业大院(原供销社分店),没有集市的时候,乡亲们感到十分不便,那时生产队分的粮食少,籴粮食的找不见粜粮食的,粜粮食的找不见籴粮食的,即使能碰见,也像做贼似的,鬼鬼祟祟躲到没人的地方偷偷交易,只怕被工商局逮住。村里人家里来个亲戚朋友的,还得专门到翟店街上买肉买菜,来回十几里路,连陪亲戚朋友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地里种的菜吃不了,想卖卖不了,只好自产自销,自种自吃,上顿萝卜,下顿还是萝卜,上顿白菜,下顿还是白菜,一天三顿饭一个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进入90年代,村里想立集的消息传得纷纷扬扬。听说逢三集日被邻村占了,避开翟店逢四九日,里望逢一六日,村里挑了个逢七日。立集那天,村里请来运城地区蒲剧团助阵,演了三天四个晚上,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舞台下面摆烧醪糟摊的、炸油糕摊的、炒粉摊的,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摆布匹、日杂、五金、交电各种摊的,欢乐打破了多年沉寂的村落。男女老少欢快地说着、笑着涌向了大街,又听到了久违的热闹声了。这个说“咱村立集肯定行”,那个说“现在的人富裕了,买个东西都乐意图个方便。”

立集那天,走上大街,只见卖菜的摊位摆了一长溜儿,黄瓜、茄子、土豆、冬瓜、大葱……样样都齐全;水果摊位上,苹果、梨、核桃、柿饼等等应有尽有;卖衣服的把衣服高高地挂在摊后的衣架上,五颜六色。还有那些卖厨房用品的,笼圈箅子,一应俱全。就如同积木一样,把老家的集市填充得满满当当。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头,老太太三五成群地提着篮子,一拨又一拨地簇拥到集日的大街上,遇到熟悉的人,都不同地回应道“赶集哩”“买啥啊”“南头的苹果便宜”“北边的茄子一毛钱一斤”……

其实,乡村集市最热闹、红火的时候还在腊月,腊月的集市是商品的海洋。为在集市上抢一地盘,天不明就有人起床。临街店铺也在门前支起了临时的货摊,摆满各种货……煺毛的猪头、猪蹄,打着紫戳的猪肉,喷香的丸子,亮灿灿的白条鸡……满集呼啦啦地都是人,手上都提着东西,脸上洋溢着喜气。孙家老太上街接几张年画,黄家老头上街请人写几副春联。小孩子嚷着要几挂鞭炮。最招眼的是那些年轻俊俏的大嫂大婶们,她们三五成群,东挑西选,不是摊主的货不合心意,就是价格有了争执,磨破两片嘴唇,费上几口唾沫,一番“唇枪舌剑”较量,摊主最后让步“投降”。那些捡了便宜的大嫂大婶们,一路叽叽呱呱疯笑着奔向下一个摊点去了。

如今时过境迁,到集市上逛逛,糖葫芦、油炸糕、核桃、枣儿都是我的最爱,别有情趣,乡土乡情乡愁在寒冬里散发着浮动的暗香。我在集市里转来转去,寻寻觅觅,终于寻出一番梦影,一串乡愁,寻找出几分零落的情怀。看着乡邻们摊子上新鲜的白菜、红薯、土豆、苹果,我禁不住感慨万千:可以说,传统集市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民俗被淡化和丢失了,但乡情乡愁没有变,有滋有味的集市场景没有变。每逢赶集,方圆十里八村的乡民纷纷向集市涌来,有看的,有卖的,有买的,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买不买不要紧,总得上集市上溜达溜达。这样的溜达会带给我们绵延一生的记忆。一路走来,静静品味,记忆中的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着。

是啊!乡村集市变了,规模变大了,产品变多了,档次变高了,唯一不变的是深藏在心中的那一份乡情。

□南崇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