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赋分规则下,化、生、地、政的高考成绩不使用学生卷面分,而是使用等级赋分成绩
看看大家选科的时候有没有走进这些误区:
很多家长可能会听到,选地、政竞争小,选地、政的学生赋分容易偏高。
我们先看几张图,第一张是2021年的赋分统计表,发现原始分高分段(80以上),赋分后,的确要比生化要高,但是中低分段的考生各科的赋分情况来看,没有出现地理、政治赋分高的情况。
甚至,低分段相同分数,生、化赋分要比政、地高。比如,都是原始分40分,化赋分后67分,生、地、政赋分后63、61、62。再看,到了原始分25分,地、政赋分后比化少了十几分。
再看2022年广东二模、2023年广州一模的考试赋分情况,也不能得出,政、地赋分就一定高的结论。
对于中等考生来说,选择生物、化学在赋分时会比较吃亏?
家长和学生在选科的时候,可能会听到:选择物 化 生的考生多,外加学霸含量高,因此赋分制度下的竞争也就变得更加激烈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之下,成绩靠前或者成绩偏下的学生更容易占优势,而中等成绩的考生反而会吃亏。这个时候大家纷纷转战其他科目赛道。
但是2024届考生,也就是明年高考的考生,要求物化捆绑了,不得不选化学,那中等考生岂不是很吃亏?
大家为什么会有选生化的中等生吃亏的感觉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化、地都考了70分,那他们的排位是一样的吗?很明显不是。70分在化学赛道是真的中等分数,但是在地理赛道的确是中上层次,是有可能相差一个赋分等级的。
简单写了一下赋分的计算方法。从赋分公式来看,学生得到的赋分高低,主要取决于试卷难度、选择人数和学生在这个科目上的排名(学生质量)。在控制难度后,选择的人数越多,赋分的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越大,赋分的差距就会很大。
例如一门学科有3000人选择,那么需要考进前510名才能进入A等级;有30000人参加选择,则需要考进前5100名,比起选科人数很少的科目,人多的科目只要自身分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得到较高赋分的可能性就很大。试卷难度和选科人数,我们是没办法控制,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成绩排名。
赋分的关键在于,选考的分数在同一科目的全部考生中的排名,赋分高低取决一个学生在与哪类学生竞争。不能用简单笼统的方式说,地、政更容易赋高分,“中等生”选生化容易吃亏。
我们在选科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科横向、纵向对比,再做选科决策,千万不要被网上的选科定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