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南充高考化学试卷

2003年南充高考化学试卷

首页化学更新时间:2025-02-12 14:38:11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万众瞩目下拉开了帷幕,在此祝愿考生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高考破天荒地推迟了一个月,考场布置、安全防护、防暑降温等措施与往年相比也是大不相同,2020年这个不平凡的年度注定要永载中国的教育史册。

提到永载史册,就不得不提2003年的高考,每到高考时节,总会有很多人提及那一年的高考,2003年成为回顾高考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年份。

笔者作为江苏考生经历了2003年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17年,可是时至今日,仍然经常梦见自己在教室埋头苦读的画面,梦见自己在考场上挣扎答题的情景,梦见自己考后寻求调换专业时惶恐无依的场面,然后在噩梦中惊醒后发现自己早已脱离了这个境地,转而感叹岁月之静好。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再次系统回顾2003年高考给我们这个群体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希望我能把这个持续了17年的怨念彻底放下。

让我们回首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一、非典肆虐

2003年爆发了非典疫情,那个时候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医疗资源和防护物资也没有现在充裕,面对疫情,高中校园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进行封闭隔离,然后每天消毒杀菌、测量体温,我至今依然记得父亲隔着栏杆给我送饭,嘱咐我保重好身体,然后走出很远后回身向我挥手告别的场景。

二、高考提前

2003年,全国高考时间第一次调整到了6月,虽然有非典疫情的冲击,但是学校的教学秩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高考按照原定计划如期在6月举行。

以上两点并不是2003年高考被人反复提起的主要原因,但是在2020年这个疫情汹涌、高考延期的特殊时点,不免让人心生许多感慨。

三、数学噩梦

2003年最被大多数考生诟病的,毫无疑问地就是那一年噩梦般的数学卷。

那一年的数学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江苏卷,都大量考察了超纲或者在学校授课中一笔带过的内容,远远超过历年真题以及历次模考时的试卷难度。

我清晰地记得,我几乎是在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木然地度过了难熬的两个小时,在我考试的考场上不断地有人在啜泣,唉声叹气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考试结束后考场外哀鸿遍野,有人委顿于地,有人长跪不起,有人抱头痛哭,有人嘶吼咆哮……

后来,我也听到很多人讲述自己在考试中的感受,述说考后经历的或者听说的各种悲伤的故事,回想这次考试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的那些改变,这次考试成为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年的数学卷之所以这么难,据说是因为四川某考生在考前偷取了试卷,导致被迫启动了备用卷(当然,也有辟谣的说法)。可是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理解,不管使用的是不是备用卷,难道命题时就没人审核?难道命题不需要区分度?难道命题可以不顾教育实际随意发挥?

不管原因是什么,就凭给全国考生带来的惨痛记忆,这届高考已经永载中国教育史册了,虽然并不是什么光彩的回忆。

四、高考模式

对于江苏考生来说,不仅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毫不逊色于全国卷,实行的高考模式也让人难以忘怀。

以我为例,我的高考数学考了90多分,并不算很差。真正让我17年来念兹在兹,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的其实是江苏的高考模式,这才是我至今噩梦不断的源头。

我们先来了解下江苏那几年的高考模式:2001年高考为“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2002年为“3+大综合”,2003年则为“3+X”。

2001年和2002年的模式很好理解,2003年的模式需要做一个解释,“3 X”,也叫“3 2”,或者叫“3 1 1”,基本规则是:语数外必考,每门150分,每人另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任选2门,不分文理,每门也是150分,总计750分。

各位看到了吧,从我们高一开始,江苏的高考模式就一直在变,每年都不一样,从大文大理,再到文理大综合,再到把前面形成的高考模式全盘推翻,来了个似是而非的文理不分。

于是在高考指挥棒之下,高中期间我们分了三次班,由于每次分班和同学的相处时间都不长,导致我们这一届同学之间的感情都比较淡漠、疏远,记忆模糊,甚至还没有相处了三年的初中同学印象深刻。

为什么2003年要采用这种模式呢,且听部分教育专家是如何自我标榜的:这套改革方案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原来文理分科局限,扩大了学生自主权,充分重视并强调了学生的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终身发展的要求,真正将高考“指挥棒”导向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决策在多大程序上听取了考生、老师、家长和高校的意见?这些专家们津津乐道,视为创举的考试模式真的可行吗?难道认为这种方式就能培养文理全面发展的大师?

且看局面是不是如专家设想的样子演变的:

6门科目里面任选2门,一共就有15种组合,那么考生和学校是如何选择的?

1.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大文大理的框架下进行3选2的选科,所谓专家设想的打破文理分科局限的说法被狠狠打脸。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多达6种组合,不同组合选择的人数多少不一,给学校的教室分配、课程安排,学生的科目分配、上课安排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些同学不得不像大学一样,赶场般地奔波参加不同班次的课程学习。

2.有少数学生尝试进行了文理的搭配选择,但是这种选科给学校教室、教师、教学计划安排等造成了诸多不便,于是大多数选择这些组合的学生,都在老师的规劝下放弃了文理搭配的想法。

3.仍然有极少数人成功实现了跨越文理的选科,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组合,形成了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的组合班级,给学校、给学生都带来了很多的烦恼。

就这样,我们成了某些人拍脑门决策的试验品。

五、文理混录

经历了混乱的高三,我们踏上了高考的考场。

考场上的故事不再赘述,我以我自身的惨痛经历说一说考后录取的情况。

2003年是江苏省第一次先出成绩再填志愿,我选择的是政治加历史的组合,高考分数比重点本科(一本)线多了24分,排在全省所有考生的10000多名。

一本批次我选择了本省的一所重点师范大学,这所学校历年的最低录取分数都在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以上20分左右。专业我选择了古汉语文学、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几个感兴趣的专业,为了保险起见,在是否服从专业分配上选择了服从,这个选择成了我至今最后悔的决定。

录取结果出来了,我被这所大学录取,录取的专业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个工科专业。

我的分数不高没有被报考的几个专业录取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我一个纯正的文科生却被服从到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工科专业?

根源就在于江苏的高考模式,因为江苏不分文理,在其他地区通用的分文理招生的模式在江苏就不适用了,这个仓促上马的高考模式给高校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于是有些高校明确规定了两门选学科目的要求,有的高校设置了一门必修科目的门槛,还有的高校干脆就打乱了文理的分别,混合在一起按照考分高低录取。

我被录取的这个专业的院系是近几年该校合并过来的一所工科院校,合并过来的目的是想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全面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因为这个院系名声不显,又因为很少有人会填报师范大学的工科专业,所以常年招生不满,恰好这一年文理不分,于是很多和我一样选择了服从志愿的考生就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

收到录取通知后,有如晴天霹雳,作为一个从小就热爱文史的文艺青年,老师口中的“老夫子”,同学们口中的“百事通”,我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

于是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学校的招生办,询问能不能给我退档,这样的话我可以被当时还是二本的一所审计大学的审计系录取,然而对方斩钉截铁地回复不可以。

这条路走不通,我接着联系询问能否调换专业,报考志愿填报的几个专业已不敢奢望,只求对方能随便给我安排一个文科类的专业。对方回复还有少量专业还没招满,让我赶紧把转专业申请传真过去并现场面谈。

于是在那个酷热的夏天,我和父亲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程,几经辗转找到了负责招生录取工作的人员,对方的回答是:该校的高级文秘专业还有个别名额可以调剂,但是需要交20000元的转专业费。

如同兜头一盆冷水,让我在酷暑的夏日凉彻心扉,家庭拮据的我们连4000多元的学费都要提前几年筹措,又如何能拿出这20000元钱。我们哀求对方随便安排一个别的专业,尽量不收或者少收点费用,几乎就给对方跪下了,可是对方的回答不容置喙:还有很多人都是你这种情况,没有别的选择。

哭着回到了家乡,我踌躇犹豫了近一个月,思考是否放弃录取回学校复读来年再战,但是由于这次考试成绩其实是正常发挥并没有考砸,我并无把握来年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况且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不乐观,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认命。

9月份学校开学了,到了学校我才发现,我们一个纯工科的专业,女生竟然是男生的1倍,再一问,才知道大多数女生都是和我一样,学的文科,冲着221大学的名头而来,却不幸被服从到这个工科专业,我们的命运就这样被改变了。

除了我们这个院系,其实省内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被迫实现了文理科的跨越转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悲剧。

四年的大学生涯基本上都是灰色的,我疲于奔命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建筑学、传热学等这些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科目,考试成绩也是差强人意。大学里为数不多的一些闪光点,比如全校历史知识竞赛一等奖,百科知识竞赛三等奖,阅读了数百部书籍并记载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创作了一部小说,完成了一次跨越7000公里的独自旅行……也都是在自己钟爱的文学、历史等方面取得的。

大学毕业后,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委身于工厂和工地,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碌碌无为,迭受打击,了无生趣。之后考研、考公务员、公务员参加遴选也是一再被自己的专业束缚,屡战屡败。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当时能够被我喜爱的专业录取,无论是文学、史学、地理学,还是考古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也许我会继续读研、读博,皓首穷经沉浸在自己钟爱的知识的海洋里,做一个老学究……

也许我会埋首于故纸堆中,写出一些大部头、有分量的文学、史学著作,一鸣惊人……

也许我会走遍大江南北,踏访一个个历史的遗迹,感受、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然而

命运的无常和叵测,有谁能够明了和预知呢?

经历过2003年高考的考生如今已大多数是三十五六岁的年龄,是的,已经不再年轻了。

也许高考也曾经给你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也许你至今耿耿于怀无法自拔,当人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候,你不妨试着放下这段心结,你可以想一想曾经的梦想,尝试着重新上路,再拼搏一把。

也许,一切都还来得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