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高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013年3月3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1~2题.
1.(4分)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2.(4分)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读图,回答3~4题.
3.(4分)图示区域从沿海到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4.(4分)R河段(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春汛明显
C.河流堆积作用强 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如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4分)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4分)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以发展的工业是( )
A.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如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7~8题.
7.(4分)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
8.(4分)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56米 B.178米 C.220米 D.255米
如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9~10题.
9.(4分)这种民居所处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10.(4分)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时期(年) | 1985~1990 | 1990~2000 | 2000~2011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6.49 | 5.72 | 6.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3.77 | 4.28 | 3.79 |
11.(4分)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12.(4分)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26分)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二 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图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序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4)依据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分析L湖对甲国开凿水闸式运河提供的必要条件.
2013年四川省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013年3月3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1~2题.
1.(4分)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分析】根据图例信息可知,图中重旱的省区有四川、云南、贵州,四川简称为“川”或“蜀”,云南简称“云”或“滇”;贵州简称“黔”.
【解答】解:结合中国政区图,根据重旱和特旱分布在西南地区即可知答案为B。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自然灾害的分布与防治,可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难度不大.
2.(4分)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分析】旱灾至少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是降水稀少,这是旱灾的自然基础;二是对人类的影响,这是干旱为灾的条件.
气候干旱最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监测的主要手段就是用遥感技术定期监测.
【解答】解:A、滑坡是地质灾害,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干旱不会导致滑坡,A错误;
B、沙尘暴天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图中西北和北方地区大部分正常,重、特旱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错误;
C、图中重、特旱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干旱容易导致森林火灾,C正确;
D、土壤盐碱化主要由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干旱不会直接导致土壤盐碱化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开展森林火险预报工作要实时观测5个火险气象因子,即:①森林防火期内每日最高空气温度.②森林防火期内每日最小相对湿度.③森林防火期内每日前期或当日的降水量及其后的连续无降水日数.④森林防火期内每日的最大风力等级.⑤森林防火期内生物及非生物物候季节的影响订正指数.
读图,回答3~4题.
3.(4分)图示区域从沿海到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定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根据图示和材料可知,该地区纬度越向北纬度越高,故为北半球,有可能位于非洲大陆或南亚地区;其次理解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对于此地区降水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根据图示纬度的排列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有可能位于非洲大陆或南亚地区;根据题目叙述: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在非洲分布最为广泛。所以本地区为非洲西海岸。该地区1月盛行东北风,降水较少;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世界区域定位的方法,掌握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对于非洲大陆降水的影响,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4.(4分)R河段(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春汛明显
C.河流堆积作用强 D.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分析】据图可以判断R河段位于热带季风区,此区域的河流的特点是河流流量变化大.
【解答】解:R河段位于热带季风区,所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A项正确。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夏汛明显,B项错误;该河段位于山区,河流的侵蚀作用较强,C项错误;位于河流中上游,河谷横剖面呈“V”型,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如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4分)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分析】本题考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图中的降水量在12月最多,因为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所以是冬季的降水量最多.物质的量越多,运动越活跃.根据水循环的环节,故在冬季水循环最活跃.
【解答】解:A、春季降水量不是最多,故不是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故不符合题意;
B、夏季降水量不是最多,故不是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故不符合题意;
C、秋季降水量不是最多,故不是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故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降水量在12月最多,因为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所以是冬季的降水量最多。根据水循环的环节,故在冬季水循环最活跃,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环节中的量越多,说明水循环越活跃.解题时要抓住这点.
6.(4分)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以发展的工业是( )
A.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分析】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的降水量在12月最多,因为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故判断是地中海气候,可以发展的工业是葡萄酿酒。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农业生产的分布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如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7~8题.
7.(4分)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
【分析】世界主要地形:高原特征: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广阔.盆地特征:中部海拔低,四周海拔高的较大区域.平原特征: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山地特征: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丘陵特征: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缓山区.
【解答】解:由题中材料可知,根据图中林木密集区等高线发生弯曲,可以判断林木密集区可能位于山谷和山脊,根据题目叙述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林木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山谷地带是集水区域,水源较为充足,所以林木密集区位于山谷地带。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地形区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8.(4分)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56米 B.178米 C.220米 D.255米
【分析】相对高度表示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图中数一数东西两侧相隔几个等高距,即能求出最大高差.
【解答】解:读图可知,东西两侧相差六个等高距,高差为180米,最大高差为180﹣﹣240米;最符合的是C项。
故选:C。
【点评】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注意解题方法要灵活.
如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据此回答9~10题.
9.(4分)这种民居所处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同.
【解答】解:土拱为吐鲁番地区特色民居。房顶为拱顶或平顶,说明当地降水较少;墙体厚度很大,说明该地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居与气候的关系,关键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分析.
10.(4分)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方位问题,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某时某地的太阳方位可由太阳运动轨迹图来判断:如图是30°N的太阳运行轨迹图,右下角的小图是30°N夏至日是太阳运行轨迹图.
从右下角小图中很容易看出,夏至日,30°N地区,日出东北(日出时间早于6时),正午太阳在正南天空(地方时12时),日落西北(日落时间晚于18时);并且看出不同的时刻,太阳的方位是不同的,比如15时,30°N地区太阳方位在西南;本题的解答可以运用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问题就迎刃而解.
【解答】解: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方位。该地位于亚洲中纬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其正南方天空,此时地方时为15时,说明此时为下午,故太阳应位于西南天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所在,地球运动的学习要做到心中有图,并且是动态的图,一些看似很难的问题,用图来解答,题目变的很简单.
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时期(年) | 1985~1990 | 1990~2000 | 2000~2011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6.49 | 5.72 | 6.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3.77 | 4.28 | 3.79 |
11.(4分)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分析】读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在三个时间段先下降后上升.
【解答】解:读表格,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小虽有变化,但都是正值,说明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只要增长率大于0,数值就增加,只是增加的快慢的差异,没有减少。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理解即可.
12.(4分)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分析】读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在三个时间段先下降后上升.
【解答】解:随着我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用地面积势必会此长彼消,而新增的城市用地,从表中没有明确作为商业用地了;表中资料也没有涉及到乡村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以机械迁移增长为主。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解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26分)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分析】(1)仔细阅读图形,根据图中图例判断:首先说明整体差异状况,再说明分布变化情况,再找准极值所在位置.
(2)本题春季回温快导致洪涝灾害的地区是冬季降雪较多的地区,春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地形为平原的地区,冬季降雪多,气温低融化少,春季气温高,融化的多,水量大,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3)回答本题需要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主要从气温的变化和降水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解答】解:(1)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选择图1气温距平图作答,根据图示:图中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如果选择图2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作答,根据图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西部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地区主要表现为冬季降雪多,而气温低,融化少,导致地面积雪多.西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西部海拔低于200米,为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根据气温较常年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根据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产,影响农作物产量.
故答案为:
(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区域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点评】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区域气候特征、自然灾害、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和地理图表的综合判读能力.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二 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图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序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4)依据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分析L湖对甲国开凿水闸式运河提供的必要条件.
【分析】(1)该题考查的地理位置,主要注意分析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东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城市的分布包含的含义有城市的区位以及城市分布的密集程度、城市的等级高度等等.
(3)服装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原料、劳动力、交通、市场等.
(4)这里的湖泊主要作用是给运河提供水源,而且由于其湖面较高,可以自流注入水闸.
【解答】解:(1)甲国的地理位置: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东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根据图分析:西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比较密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
(3)临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接近原料地;A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甲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
(4)湖泊与外流河相连,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自流注入水闸;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故答案为:
(1)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东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西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者沿湖、沿海;交通便利;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甲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
(3)接近原料地;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4)湖泊与外流河相连,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自流注入水闸;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由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决定.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交通、城市、政策、科技、市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