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高一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首页地理更新时间:2025-03-11 21:21:13

一、本卷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10月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夸父一号”卫星即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太阳耀斑爆发、日冕物质抛射和地球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天体中,和“夸父一号”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

A月球 B. 火星 C. 太阳 D. 流星体

2. “夸父一号”卫星主要观测太阳活动,关于太阳活动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 黑子出现在太阳色球层,与降水有相关性

B. 耀斑出现在太阳日冕层,易产生磁暴现象

C. 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地球上出现异常气候的概率明显增加

D. 太阳活动发射的强烈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出现极光现象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夸父1号天体类型属于人造卫星,天体类型为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属于卫星,A正确。火星属于行星,太阳属于恒星,流星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属于天体,但并不属于卫星,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AB错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地球上出现异常气候的概率增加,C正确。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并不是出现极光现象,D前后无因果关系,D错。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 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一地壳②一地幔③一地核 B. ①层物体性质均一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中深度和波速变化的大小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A错误;①层是地壳和地幔,物体性质不是均一的,B错误;由图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乙,且甲没有中断,故甲为纵波,乙为横波,乙波可以通过地幔。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突然消失,C正确,D错误。故选C。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某正常地层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 乙化石一一中生代 B. 恐龙化石—一元古代

C. 甲化石——新生代 D. 三叶虫化石一一古生代

5. 恐龙所处年代( )

A. 联合古陆最终形成 B. 裸子植物高度繁盛

C. 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D. 哺乳动物极为繁盛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乙晚于中生代,应为新生代,A错误;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甲介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C错误。D正确,ABC错误。因此,本题应选D。

【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恐龙所处的年代为中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该阶段裸子植物与爬行类的兴盛及鸟类、哺乳类的出现,B正确。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于新生代,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

【点睛】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某住宅小区的宣传标语为“恒温恒氧,一年有四个春天”,其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的空调系统。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浅层地能( )

A. 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B. 开采过程可能导致地震等地质灾害

C. 仅在冬季可以被利用 D. 储量大,清洁能源,属可再生资源

7. 下面能源或现象的形成与浅层地能能量来源有关的是( )

A. 水循环 B. 潮汐能 C. “磁暴”现象 D. 火山爆发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储量大,清洁可持续,A错误,D正确。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储存在砂石和地下水中,开采不会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B错误。“恒温恒氧,一年有四个春天”,所以在其他季节也可以利用,C错误。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浅层地能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水循环是以太阳辐射为动力来源的,A正确。潮汐能是以太阳和月球引力为能量来源的,B错误。“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造成的,C错误。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D错误。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2) 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与堤岸呈“丁”字形(如下图所示),可减缓近岸水流的流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最需建“丁”字坝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丁”字坝建成后( )

A. 河道中心流速减缓 B. 河道中心的通航能力增强

C. 河流近岸侵蚀加剧 D. 河流水位下降,河床抬高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在凹岸水流速度快,凸岸流速慢,所以需建“丁”字坝的是凹岸,即④处。③是凸岸水速慢,①②在河流直道上,流速均没有凹岸快,D符合题意。故选D。

【9题详解】

“丁”字坝一般与河岸或路基成丁字形,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约为60-90度。丁字坝的走向深入河道,使水流集中在河道中心,壅高水位,加快河流流速,冲刷河床,抑制泥沙沉积,加深航道水深,同时使靠近河岸的流速减缓,避免水流冲刷河岸。所以河道中心流速增加,河道中心的通航能力增强 ,B正确,A错误;河流近岸侵蚀减弱,C错误;河流中心航道水位升高,河床受侵蚀下降,D错误。故选B。

【点睛】丁字坝是一种水利工程设施,是一段伸入江水(或海水)中的堤,呈“丁字形”,可以减轻江(潮) 水对堤塘的冲击,延长堤塘的使用寿命和抗潮防汛强度。

团状福禄草(如下图)为多年生垫状草本植物,呈半球形,高2.5一11厘米,直径10一15厘米主根粗壮,木质化。茎圆柱形,紧密丛生,基部木质化。叶片细小且密集成覆瓦状排列(叶片边缘彼此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断团状福禄草主要分布在( )

A. 青藏高原 B. 华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长江三角洲

11. 对团状福禄草生存环境特征分析正确是( )

①主根粗壮木质化可以防风②叶片密集利于蒸发散热

③外形呈半球形可减少光照④叶片覆瓦状排列可保温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福禄草的植株特征,可以判断福禄草属于高山草甸,团状福禄草主要分布区可能在青藏高原上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上,福禄草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是这些地方海拔较低,分布高山草甸的可能性较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团状福禄草属于高山草甸,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热量条件差,蒸发弱,故其不可能叶片密集利于蒸发散热,②错误;据图可以看出其外形呈半球形,会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因此会增加光照,③错误;高海拔地区风力强劲,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主根粗壮木质化可以防风,叶片覆瓦状排列可保温,①④正确,故选C。

【点睛】团状福禄草分布于高山地区,属于高山草甸,分布海拔较高,水热条件较差,风力较强劲,草甸植被需要抵御强风和低温。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又名铜草。“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它能在铜含量很高的土壤中茂密生长,被誉为环保新式“武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铜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土壤的( )

A. 母质层 B. 淋溶层 C. 凋落物层 D. 腐殖质层

13. 铜草被誉为环保新式“武器”的原因主要是可以( )

A. 吸烟滞尘,提高空气质量 B. 降低铜量,治理土壤污染

C. 防风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 D. 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铜元素属于矿物元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矿物元素主要来自于土壤的母质层,而非淋溶层、凋落物层或腐殖质层。故选A。

【13题详解】

铜草是寻找铜矿的指示植物,在铜含量很高的土壤中茂密生长,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含铜量,治理土壤污染,所以被誉为新式的环保武器,B正确。 ACD选项作为植被的普遍功能,并没有指出铜草可以吸附土壤铜元素这一独特性的功能。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11°20′N附近)海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并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为适应深海环境,“奋斗者”号设计性能应具备( )

①抗压性强②光伏发电动力系统③耐腐蚀性强④大型海水淡化系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下图所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曲线中,“奋斗者”号下潜过程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水下10909米的深度,压力巨大,海水有腐蚀性,为适应深海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耐腐蚀性,故①③正确。深海缺少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大型海水淡化系统与适应深海环境关系不大,②④错。故选B。

【15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水温最高(且该地位于11°20′N附近,表层海水温度较高,AD选项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不高,排除AD),在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不大,常年保持低温状态,C选项符合,B错。故选C。

【点睛】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 水温下降变慢。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纬度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6. 下图为冬季某时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此时甲地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气压分布以及风向信息可知,图中风向向左偏转,表示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东方向,该地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共同因素的影响,风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左偏转,与等压线斜交,所以甲处风向为西南风,故选B。

二、本卷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辐射。

材料二: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建绿色景观。

(1)图中箭头③表示____,⑤表示____。

(2)分析剧中人物深秋夜晚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防御霜冻的原因。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1) ①. 大气逆辐射 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2)燃烧柴草制造烟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升温慢,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大气温室效应减弱。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中可以看出,③是由大气指向地面,且①②③④代表辐射,所以③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削弱作用。

【小问2详解】

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小问3详解】

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比热容大,下垫面增温慢,温度低,降低了地面辐射,同时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减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左图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右图为该民居位置示意图。

(1)形成穿堂风的根本原因是____。

(2)白天穿堂风风力比较大的天气是____(晴天或阴天),原因是____。

(3)下图为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图,请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答案】(1)屋前石质地面和屋后山林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2) ①. 晴天 ②. 晴天屋前石质地面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气压梯度力更大。

(3)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穿堂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白天石质地面比有植被地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石质地面比有植被地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所以形成穿堂风的根本原因是热力环流。

【小问2详解】

石质地面比热容小,晴天屋前石质地面增温更快,气温更高,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气压梯度力也更大,故风力更大。

【小问3详解】

石质地面和林地的比热容不同,石质地面比热容较林地小,白天石质地面升温快,林木升温慢,故石质地面气流上升,气压为低压,林地气流下沉,气压升高,近地面气流由石质地面流向林地,高空由林地流向石质地面。如图: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湖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主要受入湖与出湖水量的影响。根据矿化度的大小,湖泊可分为淡水湖(小于1g/L)与咸水湖(大于1g/L)。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焉者盆地东南部博湖县境内,湖水矿化度约为0.60g/L,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周围生长着广茂的芦苇,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下图是博斯腾湖所在区域示意图。

(1)博斯腾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2)比较博斯腾湖西部与东部矿化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分析博斯腾湖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陆地内循环

(2)东部矿化度更大。理由:西部存在河流注入,湖水受河水稀释较强,矿化度更小。

(3)河流注入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湖泊面积大,生存空间广;淡水湖,盐度较低,适合淡水鱼类生存;生态环境优良,湖泊污染小,鱼类丰富。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类型,盐度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表明湖中的水不能进入海洋,因此该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小问2详解】

“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湖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主要受入湖与出湖水量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可知,博斯腾湖东部没有河流注入,而西部有河流注入,河流水为淡水,会对湖水起稀释作用,因此东部水体矿化度比西部大。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开都河注入博斯腾湖,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湖泊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的饵料充足。博斯腾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一方面,湖泊面积大,适合多种鱼类生存,生存空间广。另一方面,作为淡水湖,盐度相对较低,适合淡水鱼类生存。博斯腾湖地处新疆,区域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生态环境优良,湖泊污染小,鱼类的生存环境好,鱼类资源丰富。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581.7mm,自然植被保存、发育较好,覆盖率达80%以上。公园全境分布有范围广、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从地表到地下发育了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下图为该地局部地貌景观示意图。

(1)该地质公园中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2)写出溶洞内A地貌名称:____,并简述其形成过程____。

(3)简述该地地下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答案】(1)流水溶蚀

(2) ①. 石笋 ②. 饱含着碳酸氢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由于水分蒸发,水溶解CO2的量减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而形成。

(3)多天窗,年降雨量丰富,雨水和地表径流直接补给多;碳酸盐岩孔隙率高,地表水下渗量大;植被覆盖率高,径流易下渗。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水循环的环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该地降水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相对较高,岩石多为可溶性较强的碳酸盐岩。岩石受流水溶蚀形成溶洞,所以该地质公园中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是流水溶蚀作用。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溶洞内A地貌应为石笋,其形成过程是:洞穴顶部从裂隙或钟乳石上滴落的水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钙,水滴在滴落的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水溶解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钙质析出,在洞底沉积(化学沉积)形成石笋。

【小问3详解】

该地地下水量丰富,表明该地地下水接受的补给量大。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581.7毫米,降水量丰富,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多天窗,雨水和地表径流直接补给地下水较多。同时,该地分布有大范围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地表水下渗量大,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自然植被保存完好,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增大了下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