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上册人教版试卷安徽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最新版2024)

九年级政治上册人教版试卷安徽版(九年级政治上册最新版2024)

首页政治更新时间:2024-09-02 14:12:54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要谨记①" , “苏轼《水调歌头》)的人生必然与生活常态,要明白②"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道理, 要树立③" , “(李白《行路难》)的人生信念,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2)古人常借动物表现环境的勃勃生机。杜甫《绝句》中④" , ”两句写环境的生意盎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⑤“ , ”两句写晴天的洞庭湖富有活力。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一(4)题。(12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guō着
……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 ) 絮guō()
(2)请指出“无力的诗句"属于哪种短语类型( )。(2分)
A 并列短语 B主谓短语 C 偏正短语 D 补充短语
(3)以上诗句出自 (填人名)的诗歌《 》(填篇名)。(2分)
(4)本诗中借老妇、农夫、母亲等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5)初中生必读名著中有许多“爱国主题”的作品,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按照例句进行仿写。(4分)

A朱德 B保尔
例句:江姐《红岩》虽深陷牢狱,惨遭毒打,却严守党的秘密,体现共产党员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品质。

3、第六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学校开展“走近科学·了解制造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上图是今年制造业大会的宣传画,请结合构图要素简要解说。(4分)
①图标背景是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形似地球的画面,寓意制造业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④最后一行小字是表明本次大会举办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为更好的了解制造业,校团委张老师邀请物理学科李老师于9月16日下午2点在大礼堂进行专题讲座,给学生科普相关知识。张老师让小林当天上午和李老师确认,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3分)
小林: ①

李老师:小林,你好!
小林:想和您确认一下,②

李老师:好的,我会准时参加。
小林:谢谢李老师,期待您的精彩讲座。
(3)活动结束后,小林写了一段文字介绍本次大会,请你帮他修改。(6分)
世界制造业大会至今已举办六届。【甲】今年的大会在开幕式、论坛等活动中发布一批制造业新品、精品的同时,设致专场发布区,【乙】聚焦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示展览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最新成果。【丙】本次大会一共有7个展馆,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双双创下历届之最,展品涵盖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等多个领域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③【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请你修改。(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16题。
[一](22分)

栀子花又开 陈响平

①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我家窗台上的栀子花,安静地面朝天空盛开着,与近在咫尺的黄鹤楼隔空相望。闻着缕缕不绝的花香,满身的疲惫消失殆尽,觉得有说不出的惬意。花枝静美安详,也让人心旷神怡。
②这盆栀子花,是从远在一百五十多公里外的老家门前移栽过来的,看见它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家,想起父亲生前种植的年久的栀子花树。每逢这个时节,老家院子里那绿树白花,一朵一朵栖在树上,藏在叶间,像刚出窝的洁白的小鸽似的。一阵微风吹来,满树馥郁,浸染了整个村庄
③小时候,端午节前后正是栀子花开的旺季,我们这些男孩子总要摘下一朵朵微微吐蕊的栀子花,插在衣襟上,或放在房间桌上的口杯中。女孩子把栀子花摘下来插在头上,一朵朵凝脂样的小花,栖落在她们的发际,美丽极了。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天都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度过。于是本来烦闷的心情,就在这郁郁的清香中化解得无影无踪。
④过了几天,摘下来的花骨朵开始变黄、变枯,最后变成一朵黄色的干花,那股清香却依然如故。于是,我就把它放在枕头下面,每晚让这股郁郁的香气陪伴着我沉沉入睡。后来干脆用干栀子花塞满一个枕头,每晚惬意地枕着,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奢侈
⑤记得有一次,我从高高的柳树上跌落下来,正好落到栀子花丛中。从母亲的怀里醒来,看见她又惊又怒,我鼻子一酸,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母亲虽对我的顽皮一向不满,此刻,我却觉得有一份母爱,如同栀子花的幽香那样若无若有
⑥这样的栀子花香,曾伴我度过童年与少年的一个又一个初夏时光。后来读到唐代杜甫的《栀子》,知道了它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据说,秦汉以前,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其果实中含有酮物质栀子黄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是藏红花酸。《汉官仪》曾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的就是栀子。这让我对它又多了几分好感。它在花开时期让人尽情欣赏,它在蛰伏期暗暗蓄积,最后献出累累果实,实在不凡。
⑦转眼,我在都市安了家,无论如何也要在阳台上栽种一盆栀子花。栀子树不显娇性,抗旱耐寒。有一次出差一月有余,回到家中,海棠枯萎,文竹枯黄,月季凋落,只有栀子花还活着,但枝干如柴,就准备另换一盆。前思后想,于心不忍,浇灌清水一盆,第二天栀叶展开,枝干也变得饱满。不久,又是绿意盎然。一天清晨,推开窗口,栀子树上挨挨挤挤的都是洁白的花骨朵,微风过处,满屋花香。我把身体前倾,鼻翼靠近花朵,有说不出的舒畅。作为人间生灵,我们感觉栀子花的绽放是那么地自然而不经意,但当我们躬身探究之后才会发现:栀子花开实则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
⑧如今,种植栀子花树的父亲走了,照看栀子花树的母亲也走了,岁月如同栀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栀子花打开了花苞,静静地在目光下汲取月的光莹,它只是静静地安详地挺立着,可我觉得这份沉静像是为了某种愿望的爆发。果不其然,它绽放了, 每片花瓣都是那么饱满与完美!这让我想起“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译注:每当月明寂静,蚌则向月而张,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我想,不管是栀子花也好,蚌也好,它们沉寂,安于与自己斗争,忍受痛苦,是为了有一天能将最美的自己绽放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写了栀子花开的美丽情形,照应了标题。
B.第③段运用了插叙手法,刻画了男孩、女孩的人物形象,为下文做铺垫。
C.第⑥段中杜诗《栀子》和《汉宫仪》的记载,都说明了栀子的重要价值。
D.第⑧段收束全文,与前文形成首尾呼应,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5、请根据③—⑤段的内容,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6分)

内容

端午节前后,“我们”摘栀子花。

心情

惬意

感动

6、请按照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一阵微风吹来,满树馥郁,浸染了整个村庄。(从词语运用角度)
(2)我却觉得有一份母爱,如同桅字花的幽香那样若无若有。(从修辞的角度)
7、文章第⑦段写海棠、文竹、月季有什么作用? (3分)
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它们沉寂,安于与自己斗争,忍受痛苦,是为了有一天能将最美的自己绽放!

[二](17分)

材料一:
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意涵,始终具有浸润人心的作用。就像中秋节,即便这一天无法与亲友相聚相守,但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仍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花好月圆”的美好期许,也总能鼓舞人们前行的动力。对待传统节日,我们要以虔敬之心守护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其时代生命。惟其如此,才能让传统节日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更好浸润时代人心,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
如何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今天,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升级,为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比如,一些网络平台借助直播技术,实时呈现多地皓月升空的过程,并进行音诗画等创意表演,让天南海北的人们可以一起赏月抒怀、畅游文海,于方寸之间展现过节“新姿态”。比如,有文化馆打造沉浸式户外“剧本游”活动,游客可以与“穿越”而来的李白、张九龄、苏轼等古代文化名人“不期而遇”,共同探索中秋故事与风俗,在互动性演绎中收获节日新体验。这些实践生动说明,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不断赋能传统节目,为传统节日注入更多时代气息、文化元素,能让古老节日焕发全新魅力。
(四望梅川河整理)
材料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久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 ”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有助于我们真切感受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许多新的元素。原有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民日报》2023年6月25日)
材料三: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舟节、天中节、端阳节、浴兰节、诗人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二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具文化内涵的端午传统习俗,赋予生活以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重视家庭、追求团结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传统节日是文化瑰宝,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过好传统佳节、品味端午文化,本身就是在塑造我们的文化认同。传统节日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
(《人民日报》2023年6月22日)
9、下面诗句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0、下面哪个句子适合填在材料二的横线上?说说你的理由。(4分)
A.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11、材料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16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③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④,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⑤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市。②稔:庄稼成熟。③力未逮:力量未达到。④殁:去世。⑤敛:收敛尸体。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予求古仁人之心 (2)斯人
(3)施之 (4)有食

14、请用“/”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
(2)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16、【甲】文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范仲淹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的。(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因经历而丰盈,《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小亨特因经历爬悬崖的故事,收获勇气与自信;《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因经历暴风雨的洗礼,变得勇敢坚强……,那么,十五六岁的我们,又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