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政治月考试卷及答案(九年级上政治试卷及答案全套)

九上政治月考试卷及答案(九年级上政治试卷及答案全套)

首页政治更新时间:2024-09-02 14:35:41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乡愁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juàn_______恋,是诗歌创作历久mí_______新的主题之一。《乡愁》一诗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国家、民族之愁,读来有一种震hàn_______人心的力量。多少游子,在读到这首诗时都潸_______然泪下。

2、默写古诗文(8分)
(1)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之茂者其实遂,___________。(韩愈《答李翊书》)
(6)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依旧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量子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是个十足的阅读爱好者,不管是名家作品,还是潮流小说,他都附庸风雅,不会错过。
C. 他并不是为吃鱼而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钓鱼不过是为了修身养心。
D.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培训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沁园春·雪》中的“feng骚”原指《诗经》里的《离骚》和《楚辞》里的《国风》。
C. 《岳阳楼记》中的“记”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记叙体裁。它可以记人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递进复句。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晨报讯(记者 李小娟 刘佳)日前,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所学校共同研制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该书目精选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三类经典图书各100种,其中,基础阅读图书30种,另外70种则为推荐阅读图书。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初中版还是高中版,30种基础阅读图书都大体分为“文学”“人文”和“科学”三类。比如初中版有《唐诗三百首》《简·爱》等19种文学类图书,《论语译注》《名人传》等6种人文类图书以及《科学的旅程》《海底两万里》等5种科学类图书。
中学生书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介绍,中学生书目从开始研制到至今发布历时3年,广泛征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的意见,其中数易其稿,直至22稿才定稿。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为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
材料二∶如下图

(1)给材料一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2)材料一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3)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面,请说明该画面的内容。要求∶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②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5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6、首联写灯花喜庆、酒绿相亲,营造了________氛围,衬托了作者_______心情。(2分)
7、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两联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景明______ (2)心旷神怡______
(3)悉成明霞______ (4)得踏危石______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 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1、 填空和解答。
(1)根据乙文内容填空。(2分)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2分)
______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通过品读经典培养高尚的心灵,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例如,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如,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④品读经典,可以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12、请为本文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请以第⑥段为例简要分析。(3分)
1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20分)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徐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掉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位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⑨“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它就会在风雨中站立得更久。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⑩扫完屋后,他又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⑪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⑫“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⑬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⑭把门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精神多了。
⑮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⑯我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眺望的方向;是他人到老年,越来越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是他余生想留在那,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老屋是他一生无法剥离的根,他不能失去根。
⑰我发现自己错了,父亲及时回来修补老屋是对的。没了老屋,游子拿什么来怀念儿时的家园和故土呢?千山万水地赶回来,连一个落脚地都没有,只能站在一片遗址上,恸哭不已,那将是何等的悲伤!
⑱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9期)
16、请根据提示,概括文中情节的发展及“我”的心理变化。(4分)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

父亲要求回家换瓦

见到老屋

疑惑、担心

父亲说梦

17、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作答。(4分)

(1)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精神多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18、文章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20、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一说你对“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这句话理解。(4分)
【链接材料】都说最忆是故乡,然而最忆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饱经风雨磨难的祖先们“莫忘来路”的叮嘱,还是土地与血缘交融支撑的生命原点?是几十年来村里村外那些有声有息的变化,还是一朵云、一棵苗、一杯茶依然凝聚的乡情?我想,大约没有人能说得清。
——《故乡的回望》

第三部分 名著阅读(13分)
2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作为党代表来到工地视察,了解到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为抢修铁路奋不顾身的事迹,他不禁感慨道:“这些人都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B. 《水浒》中运气不佳的杨志两次失职丢官,第一次丢失花石纲,得罪了高俅;第二次运送生辰纲,又得罪了提拔他的梁中书。
C.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分别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D.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A骂道“你这个贼配军……”把A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A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A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A笑道:“A,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A笑道:“总赖差拨照顾。”
【乙】
B解了包裹坐在单身房里。只见那个人走将入来,问道:“那个是新到囚徒?”B道:“小人便是。”差拨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的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B道:“你到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金银有些,留了自买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到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那差拨大怒去了。
(1)【甲】【乙】两文中A、B分别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中的两人到达牢营后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不同性格?并简要概括他们被刺配的原因。(6分)
(2)请你赏析【甲】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第四部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或许是一次选择,或许是一种坚守,或许是一个尝试……当我们回眸时,因为它表现了真我,磨炼了意志,增加了勇气,丰富了我们人生的阅历,从而让我们铭记,并为之深深回味
请以“这样做,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 眷 弥 撼 shān
2、(1)江山如此多娇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5)膏之沃者其光晔 (5)落霞与孤鹜齐飞
3C 4B
5、(1)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

(2)在“公正独立”后面加上“的基础书单(书目)”或“的书单(书目)”。
(3)参考示例:该宣传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有文字和图案,文字是“今天你读了吗?”;图案由书本和书本下面露出的一家三口的腿脚构成,书本上分别写着“一本好书”“一生财富”字样。右边是文字“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6、温馨热闹 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7、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争形势的忧心。
②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
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
8、(1)日光 (2)愉快 (3)全,都 (4)能够

9C
10. (1)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2)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11、(1)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杪
(2)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2、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13、首先提出论点:品读经典,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接着结合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在今天仍有其作用;然后又用品读马克思、恩克斯的经典著作有其重要意义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读经典的作用,即可以让我们感受先贤哲人的思考。
14、“潜移默化”指出人们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不知不觉提升气质,洗涤心灵,开阔心胸,使人见识高远。这些词语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15、放在第⑤段。《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将倾的历史趋势论证了第⑤段中“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进而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观点”。

16、①敷衍,不高兴 ②心酸 ③父亲砍草除尘换瓦修屋(梳洗老屋)④理解

17、(1)精神,本指人有生气,有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经过父亲的修缮后焕然一新的状态,体现出父亲对老屋深厚的感情。

(2)这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老屋比作一个孤寡老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未经打理的荒芜,落寞,包含了作者对老屋现状的心酸。
18、运用插叙,以儿子对老屋的不熟悉没感情,衬托出父亲对老屋的深厚的感情,为后文写我陪父亲回去修缮老屋,理解父亲的情感作铺垫,深化了对“故乡是情感和精神寄托”的主题的理解。
19、父亲热爱故土,勤劳能干,生活经验丰富,淳朴而睿智。
20、老屋见证了人的成长和故乡的变化,老屋是离开家乡的游子的一份牵挂,老屋是故乡的象征,是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老屋是排解乡愁的载体。

21C

22、(1)A是林冲,他被高太尉等人设计,误入白虎堂,后被刺配沧州。B是武松,他为了替兄报仇,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被刺配孟州。林冲为人妥协隐忍,委曲求全,武松性格刚烈骄傲、富有血性。
(2)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差拨收了银两后的谄媚嘴脸,与上文他对林冲的辱骂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的势利虚伪、唯利是图,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牢营的黑暗腐败。
23、作文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