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百斤苹果,我想标价一百万拍卖,大家觉得这可能吗?
我告诉你答案,不但可能,而且大概率能拍出远高于一百万的天价。
我只需要先给我的苹果包装一下,这不是普通的苹果,这是王维的苹果,我的每一个苹果,都有专人一对一精心培养,从开花到结果,周期一年,就负责这一个苹果,培养周期精确到秒,施肥数据精确到毫克,就连什么时候吃,能品尝到最佳的口感,都给你计算的明明白白。
就问,我这一个苹果,加上这些成本,你觉得多少合适?
如果你看穿了我的骗局,我故事的漏洞,不要紧,我的目标用户,压根就不是你。
我只需要雇一批水军,到处传播,用不同的方式炒作,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有的是人愿意买单,不为别的,就为这个苹果背后的故事,哪怕这个苹果其实并不好吃。
本期话题很特殊,不涉及政治,又跟政治密切相关,话题本身也不算敏感,但又比任何话题都要敏感,因为这期内容的主题,关系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
民心不可违?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那么什么是民心?人民的共同意愿吗?
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保证,他了解到的,所谓的大势所趋的民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心所向?
如果有人觉得他可以,那么请问,这个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来的,网络舆论吗?还是正儿八经地做过民意调查,总结出来的学术成果?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网络民意”。
说白了就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人民意愿。
我知道“民心”这个词,在我们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不论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还是封建帝王的以民为本,上下几千年,时时刻刻都在渲染着“民心”的重要性。
以至于如今的我们,几乎所有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牢不可破的共识,“民心不可违”。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民意,也是民心呢?并不是。
“网络民意”虽然也是民意,但跟真正的民心,完全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最起码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前的民心所向。
是宏观带动微观,因为信息传播渠道限制,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周围发生的变化,直到量变产生质变,或者有识之士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叫民心所向。
现在很多人口中的所谓“民心所向”。
则是微观带动宏观,靠的是舆论,靠的是对某个单一事件影响力的放大,引起人们情绪的共鸣,这叫“网络民意”。
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举国沸腾的那件事,8月2号之前,到处都是鹰派言论,什么民意不可违、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之类的词汇,大家应该也看到过不少吧?
结果呢,8月2号当天,给出来的答案不一样,当即就炸了,一副满腔热血付诸东流的意思,甚至还有人,直接就对国家,表露出了气馁情绪。
虽然后来知道这是国家的大战略,很多人也都表示是被有心人带偏了节奏。
可有几个人能注意到,8月2号那天晚上,受到伤害最大的,不光是很多人眼中的满腔热血,更多的,是国家公信力。
又有几个人注意到,这次舆论事件的底层逻辑,其实跟日常生活里的那些热搜差不多,谁能抢先一步引起民众情绪共鸣,谁就占据了舆论高地,掌握事件的话语权。
事实的真相,反而成了次级判断依据,要是碰到那种没有直接证据的,甚至有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网络民意”的本质。
如果大家还觉得是的话,那我只能说,大家未免把真正的民心,真正的人民意愿,看得太廉价了。
有权威机构统计,截止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5.91亿,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更是高达78.5%。
发展到现在,我都不用列数据了,大家就看看周围,上到80岁老人,下到七八岁小孩,还有不会用手机的吗?就算是有,应该不多吧?
这就是“网络民意”的基础。
这种状况好的一面。
就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借助网络,更快地了解社会现象以及社会事件。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还有一面,就是公众,借助网络才能实现的,对社会建设、自身权利保护、以及对公共权利的监督,公共道德的伸张等等社会事件的间接参与。
我不能说他不好,因为他确实有效提升了人民意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比重。
而且还能更快反映出一些新政策的社会契合度。方便进行正确且迅速地调整。国家对此,也是保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
但我也不能就因此就说他真的很好,因为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民意对政策的裹挟。
这里又涉及一个知识点。
政策顺应民意,这是好事,符合中国文明一路传承下来的核心价值观,以民为本,重视人民,但民意裹挟政策,不见得就是好事。
因为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松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这就导致我们每一个人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甚至内在逻辑都不完整。
跟国家级的战略决策,完全就是天壤之别。
那么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被民意裹挟了政策,大家谁能保证,最后做出的决策,就一定是最有效的决策?
举个例子吧,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左翼运动,起因很简单,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抵触情绪,觉得这是把日本推进了深渊。
可结果呢,要是没有这份条约重启日本的重工业体系,以及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大家觉得日本还有机会踏入发达国家行列吗?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
因为在我们国家,大家日常活跃的网络,是有一堵墙存在的。这堵墙,不是限制,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保护,让我们远离战争的残酷。
现在的我们确实强大了,但如果真要面对战争,大家谁能保证他对战争所产生的巨大消耗,做好了心理准备,谁能保证他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整体地缘态势,拥有足够清晰的认知。
先别急着站出来,个人代表不了集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热搜,一些娱乐八卦,尚且能搞出一波三折、无限反转的戏码,还分析国际局势,这不是开玩笑吗。
说得难听点,要不是国家替我们扛下了这面大旗,抗下了外部压力,这就是坐井观天。
这种情况下,要真是被网络民意裹挟了政策,大家就不觉得草率吗?
最重要的,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也抓住了这一点。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水军”,他们利用的,就是网络的隐蔽性,以及信息的碎片化。
因为在当下的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让太多人,逐渐养成了根据自己喜好筛选信息的习惯,久而久之,长期的定式化、程序化、过度的自主选择,让这些人,又养成了一个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习惯。
比如我开头说的那个例子,王维的苹果。
这个习惯,在学术上,被称为“信息茧房”。看似依旧活跃在公共区域,实则早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这就是网络水军的背后逻辑,用不同的方式,重复渲染同一个观点,但凡有一个观点,能够引起大量用户的共鸣,就完全有机会实现一呼百应的效果。成为所谓的“意见领袖”。
还拿8月2号那件事来说,水军利用的,就是人民的爱国情怀,毕竟不管怎么说,先有国,后有家,这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客观存在的认知。
剩下的,就是我们普通人,在看到这种信息后,因为认知的不足而错误判断这就是正确的认知,甚至自发地向周围传播、扩散,直到大部分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了这个错误的认知,诱发舆论热议。
和平演变、文化入侵之类的,用的也是同样的套路。而且还是组合套路。利用舆论,人为打造出所谓的“意见领袖”,不断扩散、传播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负面信息,甚至是扭曲中国历史的正面积极意义。
目的,就是想让对中国历史认知,还不够清晰的那部分人,自我否定,甚至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敌意。
剩下的,就是趁机通过影视作品、艺术作品、文化工业商品等等文化衍生品,传播他们那一套文化价值观。
进而实现他们所谓的文化入侵、渗透,甚至是和平演变的阶段性目的。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大家还天真的把网络上所谓的“意见领袖”,当成民意代表,天真的把那些经过层层伪装的网络民意,错误判断成了真正的“民心所向”。
甚至因此而造成民意裹挟政策的严重后果,参考上世纪60年代,某岛国的左翼运动,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中国文明的独特性,还有办法保证吗?
我也不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保持理性思考什么的,没意义。
先不说树立正确的认知并不容易,生活的压力,也让很多人,压根腾不出精力去做额外的思考,大家活跃在网络上,多数还是为了娱乐,为了排解压力。
还有一点,现在节奏太快了,很多人可能都看不到这里,早都跳转出去,转到下一个视频了。
但我还是想说,就算大家不愿意去刨根问底,浪费精力,最起码得不火上浇油,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尤其是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保持理智,时刻提醒自己。
当下所看到的,或许并非事情的全部真相。不能被有心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自乱阵脚,让他们再飞一会儿。
等整合到了足够的信息,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再去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算迟。
再说,就算大家看不到这里,其实也不要紧,我想表达的观点,网络民意和真正民心所向,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早在开头就说出来了。
或许现在不太明白,但这个种子已经埋下了,生活中的那些例子,足够作为这个种子的养分,慢慢发酵,让大家真正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