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历史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如图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图8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 | 图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2.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古田会议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B.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C.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非选择题
3.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号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八年级(1)班以“抗战歌曲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选取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为研习素材。(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该电影叙述了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扒飞机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哎嘿
——摘自童心编著《经典老歌400首》
(1)周老师请同学们为材料一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谱曲,小历同学采用低沉、舒缓的旋律,小史同学采用铿锵有力的旋律。你认为应采用怎样的旋律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情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说明理由。(7分)
【示例】
《松花江上》歌词(节选)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旋律:低沉、悲愤。
理由: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用低沉的旋律表达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心情:同时,用悲愤的旋律表达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
材料二
图16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英雄赞歌》歌词(节选)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①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②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摘编自童心编著《经典老歌400首》
注:《英雄赞歌》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选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写出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抗美援朝战争的知识,概述你选择该句歌词的原因。(5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 事件 |
1900年 | 义和团运动高潮 |
1901年 | 《辛丑条约》签订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
1919年 | 五四运动 |
1921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9年 | 古田会议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1937年 |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
1940年 | 百团大战 |
1949年 |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1956年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898—1956年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898—1956年中国历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古田会议。
历史事件2: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观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 ||
图22 改革开放的步伐(节选) | 图23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6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棉纺织业和机制面粉业的发展状况。(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说明1949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部分),见图6、表3。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4分)
(3)与苏联农业改革相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图7、图8图9所示史料同属的类型。(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新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人民群众之中都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7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其中,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1) 。
“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有一批科学工作者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发现了青蒿素;农业科学家 (2) 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3) ”开始实施,在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拥有 (4) 等优秀品质,强烈影响著我们的社会,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10.2016年10月是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某校八年(2)班同学开展“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究,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2分)
【解说路线】
(1)据图1分别写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目的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点。(3分)
【描述事件】
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份,渡过大江大河,发生惊心动魄战役,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图2、图3、图4所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址。
(2)在探究学习长征过程中,图2、图3、图4三个地址发生的历史事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确定主题】
确定图说的主题。可以是表现长征途中的全部过程,也可以是表现长征途中的某段历史。例如主题可确定为“伟大的长征”、 “铁流两万五千里”、“神兵飞夺泸定桥”等。长征中感人的故事非常多,要把易于用图片来表现的长征故事定为主题。
(3)请你拟定一个图说长征主题(不得照抄上述主题)(2分)
【活动感悟】
(4)为了实现《图说红军长征》活动探究课主题目标,你可以分为活动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三大步骤进行设计。结合你确定的活动主题写出其中一个步骤的简要做法及心得。(3分)
11.泉州市各中学八年级开展“走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2分)
【歌词识史】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1)歌词描述的是哪一年、哪一历史事件?(2分)
【角色扮演】
某中学八年级(1)班将编排《西安事变》课本剧,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创作)、《松花江上》(1936年创作)、《大刀进行曲》(1937年创作)。
(2)假如你是生活在1936年12月西安的爱国文艺青年,要用歌声向张学良的东北军将士宣传抗日,你会选择上述歌曲中的哪一首?(1分)请分别从词、曲的角度,说明你选择该歌曲的理由。(4分)
【学习分享】
1931—1945年,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
(3)请写出你搜集的一首创作于上述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名称。(不得重复前面的三首歌曲)(2分)
【问题探究】
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认为南京大屠杀与广岛、长崎核爆炸导致平民伤亡是一回事,日本也是“二战”的“受害者”。
(4)你认为南京大屠杀与广岛、长崎核爆炸导致平民伤亡是一回事吗?(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12.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党九十五年的历史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表格信息】
会议名称 | |
时间 | 1921年7月 |
地点 | 上海、嘉兴南湖 |
与会代表 |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
(1)据表1信息,写出会议名称。
【图片信息】
(2)在图8中,找出表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的字母。(2分)
(3)图9中的“这里”是指什么地点?(2分)
【文本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4)据文本信息,“新的历史纪元”开启的标志是什么?(3分)
【整合信息】
(5)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谈谈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的认识。(3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枳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搞自《复兴之路》(中)
(1)据材料一,图7中“改革”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2分)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3分)
(3)据材料三,槪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的原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3分)
14.(10 分)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 和变迁。请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 15 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重大事件实施的举措?(2 分)
【革命前后】
(2)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2 分)
【图片展示】
(3)图 16 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 分)这种现象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2 分)
【新旧对比】
(4)请再举出两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 分)
15.综合阅读题(10分)
人民之战
从鸦片战争到抗战期间,中国没有取得任何完全的胜利。鸦片战争战败的消息很久才传到湖南、江西等地,当地人还认为是谣言。甲午战争期间,民众甚至为了几个劳逸费,帮助日军搬运炮弹。然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打响。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负责指挥作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邀请周恩来到其寓所,共话战局,并在之后的作战中,基本遵循周恩来的建议。李宗仁指挥战前一向都拥兵自重的“杂牌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他们放下成见,放下自私,携手共赴国难;中共则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桶桶开水,一罐罐小米稀饭从这里送往前线。时年23岁的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她去台儿庄之前,有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曰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的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5年4月9日第1624期《抗战地理二》
请回答:
(1)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分)
(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16.泉州市各中学八年级开展“走进抗日救亡历史”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0分)
【理解学习】
《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含义。(2分)
【联系乡土】
抗日战争时期,侨乡泉州涌现了无数的抗日英豪。图12、图13、图14所示泉州籍历史人物,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你学习了上述三位泉州籍历史人物的抗战事迹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研究学习】
郑江、蔡洋同学以抗日救亡歌曲研究抗战历史,撰写历史小论文,收集了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大刀进行曲》(1937年)、《黄河大合唱》(1939年)《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他们拟定的历史小论文题目分别是:《为抗战发出怒吼》、《聆听救亡歌曲、重温抗战历史》。
(3)据上述歌曲和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请你拟定一个历史小论文题目(不得照抄上述题目)。假如你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爱国的青年词曲作者,请分别从时代背景和音乐艺术方面,概括你创作歌曲的思路。(4分)
【学以致用】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伟大意义。(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数据(见图9)。
——数据来自中国三农信息网
(2)据图9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新浪网
(3)“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别是什么?(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