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乙卷语文试卷变化(2024全国乙卷语文卷)

2022全国乙卷语文试卷变化(2024全国乙卷语文卷)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4 17:41:34

语言运用题 I(一拖二)梁鸿鹰《我们照相吧》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参考答案】

①顺理成章

②不可名状

③迫不及待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积累情况和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可能不止一个。

①处可填入“顺理成章”,“顺理成章”原意是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后用于指代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结合语篇中的“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律到照相馆留影”,可以看出语篇描写的事情发生在多年前,当时一般人都没有照相设备,只能去照相馆照相。而“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那么,照相去这家照相馆,就是合乎情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可以填入“顺理成章”。当然,“合情合理”“自然而然”也可。

②处可填入“不可名状”,“不可名状”的意思是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结合文段中的“半家常、半神秘”“含蓄”等词,用“不可名状”来形容照相馆的“高贵感”,更写出了这是一种综合的难以言喻的感觉。

③处可填入“迫不及待”,“迫不及待”的意思是急得不能再等待了,用来形容心情急切。文段中那个时代的男孩子照相是比较少的,照过之后想看到照片的心情自然非常急切,此处用成语“迫不及待”很贴切。“急不可待急不可耐”等表示心情急切的成语也可以。

试题亮点

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丰富成语积累,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

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说的,不是连续说的。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相似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

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三个句子并列

第一处三个句子只有第一句有主语“我”,另外两句都承前省略,形式上比较紧凑,相应的语义上也结合比较紧密,很可能是对同一个人说的,话也出自同一人之口。当我们比较急切地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省略重复的、不重要的部分,只说出关键信息。这三个句子会让人感觉语气比较急促,和下文的“一下子冒出来”相呼应。

第二处的三个句子都是主谓齐全的句子,主语都是“你”。和第一处相比,句与句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急切感。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来看,后面两个“你”似乎应该省略,但文中却没有省,这是因为不省略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通常出现在交谈情境中,用来指称交谈的对象。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交谈对象可以是变化的,那么“你”的指称对象也会随之改变,即说话者可以称呼不同的人为“你”。而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交谈对象都可以称听话者为“你”,即随着交谈对象的变化,听话者可以被不同的人称为“你”。而且,交谈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是多对多就这三个句子而言,很可能是多个说话人多个听话人同时在说在听,给人以七嘴八舌的感觉,语义表达比较丰富。

试题亮点

本题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探究相似的语言形式背后的细微差异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

语言运用题 II(一拖三)“眼中风”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参考答案】

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

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

材料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语句。

①处要补出恰当的语句,需要结合整个材料来看。第一段说明“眼中风”致病原因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两种,第三段介绍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情况,可知第二段应该是介绍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情况。第二段又说到中央动脉阻塞、分支动脉阻塞等,再结合第二段一共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动脉阻塞类型,补出的内容应该是“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处补写内容是关于第三种动脉阻塞的情况,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情况视力下降严重甚至可能永久失明,第二种程度比第一种略轻,从逻辑上讲,第三种可能更轻,结合下文“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可判断第三种和前面两种相比的确是比较轻的,可以补出“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

③处横线后紧接着是“对视功能危害越大”和“缺血超过90分钟……缺血超过4小时……”,结合上下文可以补出“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试题亮点

本题的材料是个科普语段,介绍了与学生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本题的设置有助于增加教学中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

20.“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参考答案】

含义:“打笔仗”即用笔打仗,指通过写文章进行争论。

命名缘由:“打笔仗”和“打仗”有诸多相似之处:

①都有对立的双方或多方;

②都存在有争议的问题;

③目的都是通过斗争以压倒对方。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把通过阅读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解决相关问题上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简述“打笔仗”的含义,一是分析“打笔仗”得名的缘由。

“打笔仗”是个常见词,对这个词的解释能够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

得名的缘由题干中已有所提示,题干说“眼中风”因和“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文段时已经有了解,知道眼中风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和脑中风有相似之处,比如发病都很突然,都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都会带来严重后果等。题干又告诉学生,“打笔仗”源自“打仗”,和“眼中风”源自“中风”类似,提示学生从相似性角度去思考。抓住“相似”这个关键词,作答就不困难。

试题亮点

本题的考点既和所给的文段密切相关,又把相关知识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上去,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阔思维,举一反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

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处是“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不超过”与“4小时内”不匹配,可以去掉“内”。

第二处是“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结合上文可知,“保住”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患者”,但患者只能决定尽快接受治疗,不能决定“保住”。应该把“并”改成“以”,让后面的语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成为治疗的目的。

试题亮点

修改病句要以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语义为基础,考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而对汉语的语法有更深入的认识。本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