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自主评价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全程练习与评价试卷六年级语文)

智慧课堂自主评价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全程练习与评价试卷六年级语文)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14 12:38:29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单元中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不论是现代文还是诗文都呈现出汉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以及藏戏等少数民族风俗,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秉承着李怀源老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单元整体教学是在整体的学习情景,整合的学习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最终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本设计坚持以融合为基本的教学主张,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展开设计。

二、 内容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学生在这一单元中接触到《古诗三首》,散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以及说明文《藏戏》体裁和题材都不同的课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这些语文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被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要引领学生在阅读时要分清主次,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的,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谋篇的,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结构图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发现详略分配,思考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在比较、关联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掌握详写的方法。

本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重点要引领学生多方搜集资料、梳理资料、汇总和加工资料。同时,鼓励学生重点叙写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藏戏》来帮助学生布局谋篇,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是对于分清文章主次,文章详略得当的再次认识,让学生充分的回味这一语文要素。

三、 学习目标

(一)核心目标

1.在活动体验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思考文章详略安排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

(二)常规目标

1.会写34个生字,会写38个词语,能够正确理解“万象更新 守岁 张灯结彩”等词语的意思。

2.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老舍的京味儿语言),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4.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5.回顾自己阅读的整本书(老舍散文),进行“有意思的民俗”跨年级班会实践活动。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四、 总体构想

01

教科书设计

模块一:阅读鉴赏(第1.2课时)

一、任务驱动,浏览学习

发布单元学习任务:

“过一段时间,我们将去低年级开展一次《有意思的风俗》班会,大家要去向弟弟妹妹介绍自己喜欢的风俗。”

学生浏览第一单元内容,找到单元主题和语文学习重点。大致了解习作内容及要求。

【设计说明: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对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习作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关联自己的生活中的风俗,为单元整体学习做好准备。】

二、自主识字,交流重点

1.对照预习单的“字词”部分,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检查本单元生字的掌握情况,从音、形、义三部分展开重点交流。

2.重点指导

①关注字形

②关注词义

引导学生既查阅工具书,又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将个别容易写错笔画的字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这样更容易引发关注。对字义、词义的交流要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做勾连,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单元我们要是把课文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呢?

预设:

(1)古诗文一类,现代文一类

(2)节日风俗的一类,民族风俗的类。

2.咱们先按第一种简单的分法,给三篇现代文绘制思维图,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填写学习单)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利用好预习单,引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图。饼图和时间轴都是学生绘制思维图的形式,不要求,必须统一。只要图上能够表现出文章的内容以及详略的思考即可。】

四、初识文章详略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篇散文都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详略问题,我们阅读单元首页的时候,这个单元就要我们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特意详写这个时间点或者等粥、盼粥这方面的内容呢?

预设:《北京的春节》详写那几个时间点,更能突出北京春节独特的习俗,更能表现这个热闹喜庆的氛围,这是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意图决定的。

《腊八粥》重点写等粥、盼粥,更表现出八儿以及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初步引领学生触摸、思考文章详略的用意,了解应该如何布局谋篇。】

模块一:整体感知之风俗与文化(第3、4课时)

一、节日风俗文化

1. 谈话导入,引出三首古诗。

学生合作交流,发现这三首古诗都是节日风俗,三首古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2.补充表现节日风俗古诗时间轴

【设计说明:借三首节日风俗的诗歌,通过比较思考、赏析,学生发现了他们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做节日诗歌的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节日风俗的诗歌。】

二、民族风俗文化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把《藏戏》这篇课文单独分了出去。是因为它并不是节日风俗,而是一种文化风俗。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对于,这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你还知道多少呢?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民族风俗。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的时候,按照不同方面介绍,可以先绘制思维图。

【设计说明:本设计,注意将三首古诗统整到节日风俗中去,并进一步运用时间轴梳理汉族的节日风俗古诗,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对于民族文化风俗,教师放手让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引导学生注意抓住风俗的特点,为后面的单元习作进行了铺垫。】

模块二:梳理探究(第5、6课时)

一、探寻写具体妙招

1.前边,我们绘制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的思维图,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注意到了详略的安排,特别是根据作者要重点表达的意思来确定详写的部分。

《北京的春节》

学生自己填写,交流汇报。

2.教师引导、梳理

《北京的春节》老舍在详写一个时间段的风俗时,是先概括在分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方面。

《腊八粥》等粥的详写部分,依次写了八儿盼粥、想分粥、想象粥的样子、看到粥的样子四个方面来。他重点的在写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他的猜想。

3.学习交流平台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首先让学生在梳理《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时对于文章的详写部分进一步触碰和思考。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对于分清文章详略以及详略得当的意义和如何详写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品名作家的语言

1.关注沈从文、老舍文章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评论“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和老舍。”——朱光潜

朱光潜先生为什么对于老舍和沈从文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还是要从他们的作品和语言文字中去探寻。

2.今天,我们将老舍《北京春节》的语言和沈从文《腊八粥》的语言进行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异同呢?

两个人的语言表达,都运用了恰当的修辞,表达了对于所写事物的感情、画面感强。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用了很多民间的俗语,表现出了北京风俗和北京的语言特色。

《腊八粥》沈从文对于八儿的描写特别细腻,加入了很多想象、写虚的元素。

3.推荐《花脸》冯骥才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引导学生细致的阅读文章,对于老舍以及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有更多的发现、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冯骥才的《花脸》让学生对于节日的风俗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模块四:表达交流(第7.8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

1.回顾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相同的风俗结为一组。

2.出示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1)梳理风俗的特点,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2)重点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际体验,还可以写自己的看法。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查找自己感兴趣风俗的资料,并进行梳理,为自己介绍风俗,做好准备。】

二、列习作思维图

1.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绘制思维图。在习作之前可以绘制自己习作的思维图。想想所介绍风俗的特点,想从几个方面介绍。

我们看到《藏戏》这篇文章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介绍藏戏独居特色。我们同学,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提纲这样列出来。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让学生以教材《藏戏》为例,从整体上梳理自己习作的提纲。让学生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启发,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提纲。】

三、交流重点部分详写

1.出示学生范例

(1)请同学具体讲讲猜灯谜的情景。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己写元宵节猜灯谜的片段(出示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描写元宵节的片段)

【设计说明:这一板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一起完成风俗的介绍提纲。同时,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联系元宵节猜灯谜的片段描写。特别注意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使这篇习作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层面。】

四、习作讲评,互评互改

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设计说明:评改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有整体阅读与把握。在评议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同学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方法,为修改习作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02

整本书教学

阅读鉴赏(第9课时)

一、老舍笔下的动物

1.赏析老舍的《小麻雀》

分享感受:老舍能够对于动物有特别细致的观察,这种观察都是带有情感的描写,总能让我们看到站在背后的老舍。

引导:在这篇文章里,老舍对于小麻雀眼睛的描写特别传神,让人印象深刻。对于这点,你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这眼神里充满了对于生命的坚持和渴望。老舍的动物的散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于生命的感叹。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再阅读《小麻雀》这篇散文,让学生对于老舍的动物散文,以及老舍这位作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老舍笔下的北京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北京作家,他的作品中有丰富的北京味道。比如,我们学习的《北京的春节》,其间的俗语、北京方言。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一篇文章。

《小动物们》在这篇散文里满是北京养鸽子以及买鸽子的真实记录,更感受到老舍先生用这些俗语、北京方言,很形象、有趣。让人觉得很亲切亲近。

老舍先生的这种口语化,是让人察觉不到的经过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阅读《小动物们》散文,学生会发现文中浓重的北京味道,这些语言用了俗语,但是形象而让人觉得亲近。老舍的语言通俗但有味道。】

三、老舍笔下的山东

老舍先生的文集中不仅表现了北京的文化特色,我们发现他还经常记录山东这个地方。我们来看看《一些印象》,又有什么感受。

我们能够看到,在他的笔下色彩绚丽与变化让我们叹为观止,更能够看到他语言功底深厚,对生活投入了无限的感情。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阅读《一些印象》散文,学生会发现老舍的文章虽然语言接地气,蕴含北京味道,但是他也非常优美,修饰的自然美让人叹为观止。】

四、为老舍先生做画像。

在散文中我们有时可以想见到老舍先生的样子。他是怎样看猫、看小麻雀、看那些养鸽子的人呢?他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为老舍画一幅画像,并在旁边做一点简单描述。

展出画像,共同鉴赏。

【设计说明:为人物画像这个活动,一是为本书添加些色彩,使学生更有切身的感受,二是通过为人物画像,对作家有更深刻的认识。】

03

语文实践活动

表达交流(第10课时)

一、班级中展示有意思的风俗

1.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本组的风俗。

2. 学生补充交流。

3. 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梳理每一组介绍的风俗特点以及方面。

【设计说明:这里让学生在班中展示自己组的有意思风俗,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介绍,这样对于风俗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二、开展《有意思的风俗》班会

1.高年级的学生到低年级开展一次《有意思的风俗》班会。

由班级中介绍优秀的小组跨年级介绍。注意关照到聆听者的年龄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请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提问,并解答。由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来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风俗。

【设计说明:通过跨年级召开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来表现风俗,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自己对于风俗的理解。并激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在李怀源老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引领下进行的,以单元整体活动任务驱动整个单元学习即“为低年级弟弟妹妹召开有意思的风俗班会”。因为,单元选文的文体不同,所以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学习即“风俗与人情”“风俗与文化”。其中,特别关注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及单元阅读与习作的关联。单元课时分配清晰,且呈结构化和螺旋上升的样态。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语文活动、游戏中最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发展语文素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