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共66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洪咆哮( páo xiào )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bēn )而来,势不可当(dǎng)。
B.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奠(diàn)。
C.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 kuí wú )黧( lí )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 sī )破 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D. 我饮着朝霞酿( niàng)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 zhuǎn)、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B.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C.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D.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振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当的项是( )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B.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自惭形秽。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C.山洪咆
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D.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的一尘不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近段时间,我们班
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
C. 夏天里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D.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邻居西蒙死了。”
6、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夏天里的成长》的作者是梁容若,河北行唐人,作家、教育家。文章原题为《夏天》,有删改。
B.《盼》的作者是铁凝,当代著名作家,本文选自《夜路》。
C.《穷人》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精选》,作者是 列夫·托尔斯泰,苏联作家。
D. 《书戴嵩画牛》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
二、阅读《丁香结》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 )案时( )头便看见檐前( )雪。雪色( )进窗来,香气直( )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种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7、文中第③段“每到春来,( )案时头便看见檐前( )雪。雪色( )进窗来,香气直( )毫端。”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动词是( )
A.抬 透 映 积 伏 B.伏 抬 积 映 透
C.抬 伏 透 映 积 D.透 积 伏 抬 映
8、课文第⑥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抒情 B.描写 抒情 C.议论 抒情 D.说明 抒情
9、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的作用是( )
A.作者把精经历的春光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10、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A.托物言志 B.欲扬先抑 C.借古讽今 D.对比衬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下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1.下列对课文《桥》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桥”,具有双重含义:一座窄窄的木桥,在灾难面前,引渡人们脱离危险,走向安全;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那就是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不徇私情,英勇献身,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群众。
B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冲”“揪”“吼”几个动词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老汉不徇私情的高贵品质。“凶得像只豹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形象的威严。这里老汉的话,是专门用来教训儿子的。
D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老汉想要喊的话可能是:“坚持住,儿子!”也可能是:“对不起,儿子!不要怪父亲。”因为,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看到自己的骨肉被洪水吞噬,他的内心定是无比痛苦,对儿子感到无比愧疚。
12.对选文加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汉看见人群这样乱,很不高兴,冷酷得像座山。
B .老汉个头高,像座山立在人们面前。
C .面对乱哄哄的人群,老汉冷静、威严,他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D .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用老汉的威严、冷静,反衬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
13.本文的故事情节依次是( )
A .突遇山洪一疏导撤离一桥下殉职一祭奠英灵
B .突遇山洪一桥下殉职一疏导撤离一祭奠英灵
C .疏导撤离一突遇山洪一桥下殉职一祭奠英灵
D .疏导撤离一突遇山洪一祭奠英灵一桥下殉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您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您到竹子林、高梁地里听声音,在吧吧得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莱哇。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会面儿,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碰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④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4.本文的中心句是( )
A.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
B.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C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D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5.“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赶时候,赶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说青少年时期要利用好学习的时间和环境。
B .夏天是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人会在这一段时间内,体重迅速增加,个头迅速增高,整个身体迅速生长。
C .人要珍惜宝贵的时间,不能错过储备知识的时机,否则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D .青少年时期相当于人生的夏季,这一时期的“长”不仅指身体的成长,还指思想的成熟,更偏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
16.第③段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排比 B .引用 C .比喻 D .夸张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夏天里植物、动物都在生长。
B .第③段是过渡段,由上文写动植物过渡到下文写人。
C .第④段重点写人在生长。
D .选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写夏季是万物生长的时期,然后具体展开描述。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湖阴先生的特点?( )
A .勤劳 B .孤傲 C .好静 D .情趣高雅
19.诗的最后两句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有( )
A .对偶 B .拟人 C .借代 D .夸张
20.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茅檐长扫净无苔”是说庭院环境洁净清幽,“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之内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B .“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数量之多。
C .“花木成畦手自栽”,作者强调“自”,是在称赞主人亲自劳作,勤勉简朴,深得隐居之趣。
D .诗歌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外景,后两句写庭院内景。
21、慧骃国中“骃”的意思是( )。
A.驴 B.猪 C.马 D.狗
22、飞岛国又称作( )。
A.勒皮他 B. 布罗丁奈格 C. 日本 D. 利立普特
第二卷(共84分)
六、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九曲黄河万里沙, 。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2)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3) ,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 , ”两句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使人们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5)卷地风来忽吹散,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6)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江碧鸟欲白, 。[杜甫《绝句》(其二)]
(8)《七律·长征》中总领全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言文阅读。(14)
(一)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4分)
①好书画( ) ②所宝以百数( )
③尾搐入两股间( )④处士笑而然之( )
2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处士笑而然之
27、说说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8——30题。
母亲的心
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央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国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她想:___________
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模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姜,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姜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利那,她潸然泪下!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井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国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睛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28、联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要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请你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处母亲的心理,把空缺处补写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为什么说“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50分)
31、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