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测试卷(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卷(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9-07 02:46:04

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曾经有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可以让诗真的走进民间,有了烟火气,处处花开一般,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情趣盎然,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①                。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究竟是谁作的呢?②                。原始诗歌所表现的大半是某部落或某阶级的共同的情感或信仰,所以每个歌唱者都不觉得他所歌唱的诗是属于某个人的。③                ,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的。

5.根据语意,调整下列各句顺序,使其文意连贯流畅。(只写序号)

①所以,西方诗歌一方面通过宏大的缠绵,弘扬英雄主义,推崇个人主义,渲染人之情感。

②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源于重哲学思辨的希腊文化和强调人身关系的基督教精神。

③另一方面又有寻求人终极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现终极价值的宗教精神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

④主题思想奠定了诗歌的格局和气魄。

⑤所谓诗歌的灵魂,指的是诗歌的主题思想。

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丰富,重视现世享乐,同时也重视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

6.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喜爱写作。近日看到贵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费神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们的垂青。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刘 彻

庞 德

绸裙的窸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意象派”的诗歌,直接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阅读庞德的《刘彻》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简要评析两首诗歌相似的意象组合手法,并说说这样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字数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颗星,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婉转的歌声,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婚礼中的新娘,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温柔无形的容颜,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我厌倦!

唱着情不自禁的,最新的歌曲,

我又一次信步来到了你的身边。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海 风

[法]马拉美

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

逃遁!逃向那边!我感到鸟儿们醉心

在无名的泡沫和蓝天的中间!

沉入大海的这颗心将一无所恋:

映入眼帘的古老花园,

夜呵!这照耀着洁白无瑕的

空纸上凄凉的灯光,

还有那哺乳婴儿的少妇,都不能将我留下。

我要离去!轮船,摇晃着你的桅樯,

向着一个异国的自然起锚!

烦恼,我受着热望的折磨,

眼前犹自闪现着那挹泪诀别的情景,

也许,桅樯会招来风暴

风暴倾覆了船只,

沉没了桅樯,沉没了桅樯,又不见肥沃的岛屿……

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

5.诗人为什么说“肉体是悲惨的”?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6.诗人为什么要“逃”?

7.“水手的歌”象征着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四、微写作。

8.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段文字。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15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8分)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①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个体单位。

②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③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④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⑤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⑥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⑦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⑧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⑨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第⑥段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①悠闲自得:形容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其乐: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与语境中的“热闹”“热情”相对应,应选“自得其乐”。②平起平坐: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双方各占一半。此处强调诗和城市地位相当,应选“平起平坐”。③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当作另外的情形来对待或处理。此处强调“情形的不同”,应选“另当别论”。④晨钟暮鼓:佛寺、道观早晚仪式。早上敲钟,晚上打鼓。现多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与“长久岁月”相对,应选“一朝一夕”。因此选B。

2.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平民性”“创造……人民性”搭配不当,两处“创造”均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3.D ①后文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②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强调的是“底蕴”。③根据前面的“《堂成》”可知,是“建成时”。综合分析,D项最恰当。

4.答案 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 ②谁也不知道 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

解析 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⑤④②⑥①③

解析 解答排序题,要注意使上下文连贯的关键词。⑤句中有“灵魂”“主题思想”,点明整段文字的中心,可判断是首句;④句中有“主题思想”,紧承⑤句;②句中有“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紧承④句;⑥句中的“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承接②句而来;①③句是结论句,应位于最后,且①句中有“一方面”,③句中有“另一方面”,故③句紧承①句。

6.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名”;②“费神”改为“着力”;③“您们”改为“你们”或“您”;④“垂青”改为“重视”或“喜爱”;⑤“看一看”改为“审阅”。

解析 ①“一位”含有敬意,多用于介绍他人,用于自己不太合适,可改为“一名”。②“费神”指耗费精神,常用作请托时的客套话,不合语境,可以改为“着力”。③“您”本就有“你们”的意思,后不能加“们”,可把“您们”改为“你们”或“您”。④“垂青”,表示对人重视,不能用于“稿件”,应改为“重视”或“喜爱”。⑤“看一看”,口语化,应改为“审阅”。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意象派”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巧妙组合”方面。

《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瘦马等意象,看似无关却是巧妙地组合,传达出秋天离人的凄凉和愁苦之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刘彻》中的“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是全诗的第二节。虽然,落叶堆积的意象在上面的诗行中已经出现,但从语句的连贯性来看,最后一行还是有点突兀。给人的感觉是,上面五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最后一行像一片“潮湿的树叶”直接粘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意象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特写的效果,我们似乎能看见它孤零零的形象,感受到诗歌凄清、哀婉的意境。

解析 两首诗歌都将不同的意象剪接在一起进行重新组合,解答本题需要说出两首诗歌在意象组合上的相同之处,并说出这样组合的表达效果。

2.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家乡五月夜晚的美景。(2)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自己回归家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第一问,联系诗歌的标题和内容不难概括诗歌所描写的景色。第二问,诗歌中的“亲爱的家乡啊”“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我厌倦”“又一次……来到了你的身边”等内容表明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回归家乡的喜悦之情。

3.答案 不同。第一节,“多美的夜色”奠定了赞美家乡五月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五月夜景的具体描写。

解析 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第一处“多美的夜色”位于第一节的开头,即诗歌的开头,起了奠定抒情基调的作用;第二处“多美的夜色”位于第二节开头,即诗中,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解析 诗中的“腼腆”“招手”“像”等词语表明诗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既要答出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又要指出这些修辞手法描绘出了白桦树什么样的特点。

5.答案 “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阐明了诗人得出这样的认识的原因。书籍开启了他的心智,书籍中飞翔着的思想、精神像鸟儿般自由,而人却要受到肉体的限制,肉体像牢笼一般囚禁着人的灵性、人的思想。在灵性与肉体的争斗、撕扯之中,诗人愈加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解析 诗歌的第一行“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提示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即“书籍”里有什么让“我”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6.答案 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古老花园”“空纸上凄凉的灯光”“哺乳婴儿的少妇”,象征着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有宁静,有温馨,有忧愁,又充满各种矛盾,所以诗人要“逃”。

解析 诗人身处“这边”,却要逃向“那边”,说明“那边”和“这边”肯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概括出“这边”让诗人“逃”的原因即可。

7.答案 “水手的歌”象征的是自由、狂野、无拘无束、强悍、无限的希望和诱惑。它是诗中的“我”离开现实、逃向那边的动力和依托。

解析 诗歌中说:“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很明显“水手的歌”对“我”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8.写作提示 可以就几个核心问题多角度立意,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出去?怎样走出去?“走出去”之后将会面临哪些问题?

三年模拟练

1.答案 首先,指出人们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然后,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理解文章每一个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人们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即重大轻小、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第②③段,写数字让人疏远了悲剧,麻木了心灵。第④⑤段,写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是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要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第⑥⑦段,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的具体做法。第⑧⑨段,提醒人们要注重“小”,重视不幸人群中的“个”。然后据此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答案 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强调这样纪念会使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的震撼;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依据。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重理解段落所表述的相关内容、体现的意义及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第⑥段主要介绍了“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的具体做法:注重“个”的清晰等。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这段话主要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

3.答案 关怀个体生命(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体验悲剧(唤起人们人道主义的感受);记住历史、正义和真理的同时,学会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

解析 答题时要先明白“深沉”一词是针对“纪念”而言的,并且对象限定在“对悲剧”的范围之内。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从文章开头看,可知开头批判的正是“不深沉”的表现,于是可知答案应从其反面出发,即从关怀个体生命出发。其次,根据文章第④⑤段内容,可知体验悲剧是“深沉”的表现之一。再次,根据“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等内容可知,这是“深沉”的又一个方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