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畅学优
统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最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細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最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任务分析
文学短评的文体是议论文,这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评论性文章,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主题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篇幅虽然不长,但需具备的要素却比较多,主要包括角度要准确、“叙”“议”要结合、逻辑要清晰、结构要完整等。
1.角度要准确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蕴涵深刻,我们很难通过一则短评就将它的各方面都阐述深刻,评论透辟。因此,高中生在写文学短评时,要善于围绕作品的某个角度,例如形象塑造、情感基调、层次结构、语言特点、叙事风格、论述策略、主题思想等展开集束式、聚焦式评论,切忌面面俱到,漫天撒网;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储备最丰富、最有话可说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切忌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要善于使用明白晓畅,凝练集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切忌艰深晦涩,东拉西扯。
2.“叙”“议”要结合
文学短评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这里的“叙”不是指记叙文写作中叙述某件事,而是根据评论中心,即所评论的诗人作品在某一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用作品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述、简介作品内容。“议”就是分析评价,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点逐步揭示、水到渠成的过程,通过分析得到结论,这就是评价,也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条理清晰,逐步推进,观点明确。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万万不可重叙轻议,更不能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内容提要”;或是只有作品特点的概括,没有结合作品内容的分析过程。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情志,那就要具体分析“虚”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哪些语句表现“虚”,怎么来表现的,“实”又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又有哪些语句表现“实”,怎么来表现的,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达情志的,再结合作品背景“以意逆志”揣摩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3.逻辑要清晰
文学短评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基于所选定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阐述、推导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因此,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和逻辑严谨是文学短评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写作中,为了使文学短评呈现出完整的逻辑架构和行文脉络,学生可以缘事导理,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逐步推导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也可以化整为零,将短评的论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分论题,并依次加以述评;同样也可以执果索因或据因导果,从结论出发追溯原因或根据条件得出结论。
4.结构要完整
文学短评尽管只要求写800字左右,但也必须体现出论述类文章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说短评的结构必须完整。下面三种布局结构,可供高中生刚开始写作文学短评时参考:(1)总分总式。文章开头在概述作品的基础上引出论题,主体部分边引用边论证,结尾重申论题,必要时还可以适度做点引申和拓展;(2)论据并列式。开头简要概括短评的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摘取相关论据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3)论题并列式。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后,接着将论题横向分解成若干分论题,再结合原文逐次评论,最后简单作结。
另外,要理清文学短评的文体特征。学生对“文学短评”这一文体较为陌生,然而,对文体特征的充分认识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在告诉学生文学短评是什么、怎么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提供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文学短评是怎样一种文体?它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所谓“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带有一定的引申意味,主观阐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评“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和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感于“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自然是不同的。
高考真题1 【2023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
8.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ㅤ
ㅤ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注意短评的写作方法。
【解答】审题:审清题干要求是关键。(1)明确“短评”重在“评”,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2)注意题材来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与花卉有关的场景”,所以文体可以是小说、散文。小说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诗歌如古代众多的“咏花诗”、林逋的《山园小梅》,等等,要有场景概述,以及情感主旨,要“长话短说”,抓住要害。
写作思路:以王安石的《梅花》诗为例,先点明作者,再用一句话指出该场景描写的艺术特点。分析不要落入俗套,要由花到人,最后表明自己阅读此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写作思路亦然,以展现清晰的逻辑思维。
答案:
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风骨凛然,远离尘嚣和追捧,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凋谢,悄悄地去,如见梅花。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王荆公伟甚!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高考真题2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散文《给儿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教育部考试院给出官方答案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题目点评
考教结合,呼应教材。考题指向:积极引导教学注重提升课堂质量,强调对考生能力素养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院: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试题分析]
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人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
《给儿子》这篇作品独具风格,通过阅读不难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可能也是一般读者感触最深的地方,即:作品似乎是“错位”的。从头初读,作品写的应该是父亲关于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了,上了大学,放暑假的时候要出门旅行。可是读着读着,新的感觉出现了,儿子那未来旅行的每一步,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旅途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尽在父亲的掌握之中,一一他写的好像并不是儿子未来的不可知的旅行,而是自己以前的生活,借着替儿子畅想未来,完成的是自己的怀旧之旅。这个“错位”的感触抓住了,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甲组的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对应的就是这个思路,考生只要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关联到“未来”和“回忆”就能够顺势抓住“成长”这个关键词的提示,来解答“为何这样写”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指向作品关于“成长”的主题。应该说,这个评论思路是较为浅显的,关键词给出的提示也很显,考生只要不被“写一则文学短评”这样的“指令”给“吓”住,仔细审题,顺利答出一点儿不难。
教材指导给出的文学短评写作路径,让我们从阅读感受出发,从“小”处切人,抓住一个小的切口展开分析。文学感受较为敏锐的考生可能会意识到,《给儿子》这篇作品有很浓厚的抒情性,这抒情性是由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或意象来营造的,比如路、船、田野、萤火虫,甚至狗,不一而足,其中尤其是河,更为重要,因为它不断出现。即使一时意识不到,当看到乙组关键词“河流”,相信考生都能理解“河流在这篇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怎么个重要法?儿子下了火车,背着包爬上江堤,就看见了长江一一这最为“亲切的河”,从这里开始,河流就须奥不曾离开过儿子的板桥之行:他先坐上长江上的渡船,下船后到河边寻找滩船,坐上滩船,听着河水流动、桨声软乃,下了滩船,要沿着漕河边的大垣步行,下了大埂,再顺着水渠旁的小路继续走,走过河上的石板桥抵达板桥村;在这水乡住下来,去寻找水边的草屋,跟村民一起下河游泳,在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上干活,直到离开板桥的前夜依然要亲近河流,“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河流如此重要,其意义何在?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首先。河流构成了这篇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这是最表层的功能意义。其次,我们可以思考河流的象征意义。随着河水的流动,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展开了,如果说,板桥的水渠、溪流都流入了漕河再汇人长江,奔向大海,那么,儿子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顺着河流上溯,“返回”到板桥,就是一次空间的回迁,同时也是从“未来”承载着多少无尽的思索。聚焦河流,展开对河流的“追踪”,思考河流的意义,就是乙组的短评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上述参考答案只是给出的示例,考生完全可以有白己的评论思路,尤其是乙组,围绕“河流”这一关键词可以有太多的评论鉴赏。只要能够抓住河流的重要性、探究河流的意义,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调动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写出精彩思路。文学阅读鼓励个性化、多样化的鉴赏与评论;但是,文学评论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本题在思路这一点上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一味雄砌华丽辞藻进行含混的表述,恐怕是不行的。
[试题亮点]
教考结合,呼应教材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在考试中有所体现,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提高考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随堂演练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六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着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试就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写一则短评。(列出写作思路即可)
【答案】“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通过环境得以自然地体现。③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父亲”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坚定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首先要明确小说创作的“邪劲儿”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小说创作的“邪劲儿”就是指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了时空顺序,比较灵活自由。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的干爹余司令带领队伍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主要通过场景的转换来体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的成长变化通过环境得以自然地体现。在主旨表现上,主要通过描写淳朴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态度来展现原始的激情和力量。如“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等。在叙述风格上,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父亲”的全知视角。多视角的运用,表现内容更加立体深刻,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