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1、语境默写。(10分)
主题 | 古诗文名句 |
爱国 | 唐代李贺巧用鲜明色彩对比凸显守疆将士严阵以待保家卫国的气势,① ,② ”(《雁门太守行》)。家国沦陷之时,南宋文天祥也发出了“③ ?④ ”(《过零丁洋》)的千古悲歌,以此表明他捐躯报国的决心。 |
山水 | 曹操笔下的山水则别具一番格调,“⑤ ,⑥ ”(《观沧海》),尽显大气磅礴,气象恢宏。异域风光,常让人惊叹不已。 |
志向 | 孔子说:“⑦ ,⑧ ”(《论语》),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只有树立坚定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
乐观 | 即使身陷困境,也要有王安石“⑨ ,⑩ ”(《登飞来峰》)那样的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坚定信念。 |
2、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读书分享卡任务。(6分)
《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 |
作品介绍 |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
摘录语段 | 分享批注 |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奠他的。 《辞赋第十一》 |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① |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② |
交流记录 |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是如何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读这本书的? 我这样读这本书:③ |
3、成语积累。(4分)
龙的形象在中国①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部》载:“龙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是说,龙是有鳞动物的头领,②,上天入海,无所不能。龙的身影活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和无限向往。③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的龙形象,或古朴稚拙,或婉转灵动,或奔放张扬,或高贵威严……不仅生动地反映各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更在风云变幻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奋发开拓、④的文化精神。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根据括号内解释依次填出①③处的成语。(2分)
① ③
(2)②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变幻无穷 励精图治 B. 变幻无穷 自强不息
C. 原封不动 励精图治 D. 原封不动 自强不息
4、根据提示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3分)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禀性彰显,也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共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园的有力推动。
②不同的历史传统、风土民情,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
③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凝聚共识,打破壁垒,促进不同文明共同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实现永续和平发展夯实文明基础。
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自《以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程》)
A. ④①②③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④②①③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服热、诗词热、非遗热、文博热……这个暑假,比天气还热的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风潮。绾青丝、点朱丹、着汉服,步摇流苏、衣香鬓影穿行在古城、园林、庙宇之中,想要复刻“唐潮”的游客让各大景区附近的汉服体验馆生意火爆;电影院里,孩子们和李白、高适一起吟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影院外,卖场食肆、地铁公交将古诗词元素应用其中,多地景点推出“背古诗、免门票”活动……让一首诗歌、一部名著、一幅巨作“活”起来、“动”起来,让受众在美好的体验中接受与理解、共鸣与共情,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能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现实关联的宝藏,以时代的视角、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规律,用不断创新的“打开方式”,解锁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价值,让深植在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动起来”。
(刊载于2023年8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三】
科技创新赋能传统文化,体现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凝结了历史、价值观、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等多种元素的独特文化符号。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流失和传承的困境。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例如,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48台高清投影打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清明上河图》被打造成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全息影像技术和3D动画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剧目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增添了新“活力”;等等。伴随自媒体的发展,传统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满足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够源远流传、繁荣兴盛。
(四望梅川河整理)
(1)请你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3分)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认识。(3分)
7、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戏剧社,准备举办一场“走进戏曲天地”为主题的演出活动,请你为演出活动拟写一则开场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以内)(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2分)
生活在山水之间,寄情于天地万物,让性情荡漾于山水,让生命陶醉于自然,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里。仰视群峰高插云霄,俯视流水九曲连环,湖光山色滋润了眼睛,画山绣水浸润着心灵,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经典美文。
【甲】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
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①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②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有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
【注释】①宛转:宛转前行。②据:高踞。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经纶世务者。( ) (2)山间之四时也 ( )
(3)绝顶为文殊台 ( ) (4)循山冈西北溯溪 ( )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
10、 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
11、
(二)(4分)
送人赴安西 唐·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②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③,无事莫经秋。
【注释】①陇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②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③黠虏(xiá lǔ):狡猾的敌人。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12、 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是作者出使安西边疆时所做,体现了边塞诗独特的精神底色。
B. 首联描绘了友人出征时的飒爽英姿,身着戎装,腰佩吴钩,跨上战马。
C. 颔联“小来”两字,凸显友人从小就立志报国,其高尚情操甚为世人所敬佩。
D.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祝愿,期盼它早日驱逐外敌,平定边疆,还乡归家。
13、 本诗颈联意韵深远,请简要赏析。(2分)
(三)(10分)
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沈童睿
①国家领导人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②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跌了一跤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就无法从经验教训中获得滋养,成事、成才更无从谈起。而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甲】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千难万险,不但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反而令我们变得愈益强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③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乙】躲在“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才能不断提高本领、积累经验。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挺膺担当,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线,锤炼意志、磨练本领。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民俗为更多人所知;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④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生逢伟大时代,青年要增强紧迫感,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23.2.19有删改)
14、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B. 文章第①段,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话,是为了强调经历风雨对增长才干的重要意义。
C. 文章从生活出发,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论据充足。
D. 本文只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手法,论证有力。
15、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两句话填入甲、乙处恰当的位置。(2分)
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
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根。
【甲】 【乙】
16、 阅读文章,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17、阅读第④段,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四)(14分)
静静的桃园 杨闻宇
①我家有一个全村唯一的桃园。
②三十多株桃树一般高矮,两两相对,从北向南排列成整齐的两行。因为地薄,附近的庄稼不很兴旺,乍然一看,这桃园倒是挺气派的。尤其是早春,两行红粉,明丽璀璨,村南的一大片天地似乎也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③桃花落而坐果,毛桃由小而大,生长迅速。桃园北端小路畔的两株,冠盖如帐,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色泽鲜润的桃子分外诱人,可是,它们的味道酸里微甜,提不起我的兴趣。从北往南一株一株地数,数到第九株,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桃子不仅硕大,味道也脆甜多汁,但它们外表沁绿,被叶儿严严遮裹,轻易是不亮相的。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④乡村贫穷,孩童们经常吃不饱,所以嘴馋。桃熟时节,常在一起玩耍的几个伙伴来到桃园,瞅着北畔树头累累的桃子,眼馋得不行,我摇手说这个不怎么样,好吃的在里边哩。他们迟迟疑疑,猜测我是舍不得眼前的好桃。待摘下几个品尝之后,才跟着我东张西望地朝里走,走到第九株桃树之下,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再经过北畔的桃树时,对方才留恋过的桃子,看也不看一眼,只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衣襟。
⑤父亲忙着在村东经营田禾,爷爷要在村西照看瓜田,母亲在家里家外忙活,他们顾不上来桃园。那时的乡村,没有经商的条件,农家也没有做买卖的意识。熟透的桃子无人摘收,自行跌落于地,很快就腐化入土,最后,桃树底下是一层干透了的褐色的桃核。这个时候,奶奶就拎个筐儿进桃园来了,她要拾掇遍地的桃核,提回去充当柴火。
⑥到得第九株树下,奶奶问我:“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
⑦ 我说:“因为开春时节,这树上开的净是谎花,倒是蛮好看的,但花落后不坐果。”
⑧爷爷说过,园里这些桃树,尽是奶奶年轻时从娘家带来的苗儿栽下的,内里情由,她有什么不知道的呢?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⑨ 桃核揽回家里,直接搁在灶房里烧饭。我见过的所有的果核里,最硬邦、最顽固的就是桃核,外表的纹络清晰、深沉,酷似那个打鬼的钟馗的模样儿,核里可能含有油脂吧,火旺,焰蓝,耐烧的程度不亚于优质煤炭。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⑩那一座桃园,早在60多年前就消失了。我离家从戎后辗转多地,多少往事都过眼云烟似的消散了,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这恐怕是缘于读书。
⑪田园诗祖陶潜在《桃花源记》里写道,武陵渔人沿着桃花林行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眼前便展开了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绝美境界。此文确实好,可细想下去,总觉得有点儿玄虚,像是痴人说梦。虽然“源”与“园”不同,但每每读到《桃花源记》,我都会想起自家的那个桃园,觉得自己短暂的少年时代,福莫大焉,已经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桃园里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有删改)
18、
19、
20、第④段“走到第九株桃树之下,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生动传神,富有童趣,请简要赏析。(2分)
21、第⑪ 段引用《桃花源记》的语句有什么作用?(2分)
22、请联系文章题目“静静的桃园”,说说你对“我都会想起自家的那个桃园,觉得自己短暂的少年时代,福莫大焉,已经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桃园里了”的理解。(3分)
23、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文意,你读懂了奶奶的“笑”了吗?你一定有话想替“我”对奶奶说。请写出你想说的话。(3分)
①“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②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三、写作(45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醉翁亭记》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宋濂则认为,“心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些名言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 ,就能发现其中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根据上面的内容,请讲讲你快乐的故事,或者对快乐意义的理解。
要求:自拟题目,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参考答案
1、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 ②.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④.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 水何澹澹 ⑥. 山岛竦峙 ⑦. 三军可夺帅也 ⑧.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⑨.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⑩. 自缘身在最高层
2、①. 以神话故事开篇,为文字的产生赋予神秘色彩:或由端午节导入对屈原身世的讲述,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快速将读者带入到阅读情境中,拉进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 作者对《史记》和《汉书》做了总体比较和评价,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这两部史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③. 示例一: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选择先读《<战国策>第八》,可以领略古代说客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机智。
3、(1) ①. 家喻户晓 ③千姿百态 (2)B
4、
5D
6、(1)2023年,超过四成消费者在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这三大场景穿汉服,近三成的消费者会在日常活动动中身穿汉服。汉服风气日益浓郁,推进汉服日常成为新潮流,促进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2)①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能与当代人生活、情感发生现实关联的事物,用创新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理解。②科技创新做加法,传统文化新传承。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④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⑤自媒体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⑥让受众在美好的体验中接受与理解、共鸣与共情。⑦以时代的视角、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规律,用不断创新的“打开方式”,解锁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价值。(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7、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你会欣赏到雍容华美的京剧、轻柔灵秀的越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表演。(称谓、紧扣主题、演出内容或特点、(表达)修辞手法)
8、(1) 筹划、治理 (2)季节 (3) 是 (4)沿着
9、(1)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2)隔着山峰又看到一条瀑布,在瀑布的东面就是马尾泉了。
10、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
11、
参考译文
甲
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
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丙
二十三日由开先寺后的侧边小路上登山。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在山半宛转前行。隔着山峰又看见另一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的,就是马尾泉了。走过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极顶为文殊台。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没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初,瀑布发出轰轰的响声向下坠落,与文殊台仅仅相隔一涧,从崖巅到崖底,一眼几乎看不尽。不登临这文殊台,就不尽知这瀑布的胜景之妙。走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条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黄岩寺正高踞在双剑峰下。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得以到达黄石岩。岩石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盖如磨刀石。岩侧的茅草阁方丈,幽雅脱离尘世。
12A 从题目《送人赴安西》和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友人去安西边疆时所作,而不是作者自己出使安西边疆。
13、离家万里,归乡在梦中,边疆的月亮也使人忧愁。(意思对即可)诗人设想友人在万里边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
14D
15、甲② 乙①
16、文章第①段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话,强调经历风雨对增长才干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接着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坚定信念和付诸行动两个方面,论证如何在风雨中增长才干;最后号召青年要经历风雨、增长才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17、示例: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黄金时期,应该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知识,勇于面对困难,苦练本领,增长才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8、
19、
20、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摘”、“扯”、“擦擦”、“咬”、“叫好”、“塞”、“裹”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生动,表现出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吃到好桃时的激动、喜悦、赞美之情以及吃了还要带走的“贪婪”和调皮;从而衬托出第九株桃树结出的桃子确实好吃的特点。
21、 以桃花源的绝美境界,衬托出我的桃花园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桃园的思念。引用古文名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静静的桃园”就是我少年时代的桃花源:它是我生活的乐土,心灵的净土,生活在“静静的桃园”绝美境界,我精神宁静,身心愉悦,因此我感到福莫大焉。
23、示例:亲爱的奶奶,树没有开谎花,是您孙儿说谎话了。其实您早就知道为什么这株树下的桃核少了,因为它结的桃子特别好吃,脆甜多汁,个儿又大,都被我们这群调皮鬼给摘着吃了。您没有揭穿我,还用桃核儿当柴禾烧饭给我吃,我不禁吃出了仙桃味儿,从您的笑容中,我还品出了爱的滋味。奶奶我爱您!(意思对即可)
24、参考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