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孩子们放松心情,准备迎接春节的快乐假期。这个周末表妹带着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来我家找我儿子借书,我家儿子从小就喜欢看书,所以各种书籍都很全,小外甥也特别喜欢和他哥哥聊天。
还有就是他特别崇拜我儿子,原因就是表妹经常在他面前夸赞他哥哥学习成绩好,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长,还组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要求以他哥哥为榜样,努力学习,多多参加学校活动。
其实小外甥也很优秀,表妹夫妻都是体制内人员,学识和学历都很高。很少加班,所以两口子有很多充裕的时间来培养教育孩子。从小到大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这个孩子的情商也特别高,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很有礼貌,家里人也特别喜欢他。
我和表妹在客厅唠着家常,两个孩子也在一起聊学校见闻。儿子要给他弟弟看一个他最近看的很有意思的视频,于是把Pad拿出来他俩一起看。这时有同学给儿子发微信,小外甥就顺便看了他哥哥的微信好友通讯录,备注都是“XXX同学”。他就好奇的询问这些同学都是好同学吗?是班级干部吗?儿子告诉他都是聊得来的同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小外甥又拿出了自己的电话手表,挨个给他哥哥介绍他的同学。儿子很奇怪的念着他的通讯录,“班长XXX”,“学习委员XXX“,“语文好XXX”,“乒乓球XXX”......
其实通讯录里也没有多少好友,也就十几个,但是每一个前面都有职位称呼,或是特殊标记。两人接下来的对话,更是吸引了我和表妹的注意。
“你这里面怎么都是班干部啊,你这朋友圈高大上呀”
“其他人留着也没什么用,我妈也不让我和那些差孩子来往,怕我跟他们玩坏了”
“哥哥,过年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同学主动先给你发拜年信息呀!”
“不是很多,就有几个总玩手机的”
“他们怎么能不主动呢?我第一个信息就是给班长发的。再是其他班委,没我学习好的我都不主动发,等他们发我再回。”
“为啥呀?先发后发有啥区别,不发也没啥呀。”
“那不一样,得要和班长处好关系才行,平时有个小违纪什么的,就不怕扣分了。没什么作用的人发不发就不重要了。”
“你还怕扣分呀,分也没啥用,我最讨厌的就是被老师安排去抓扣分,浪费时间”
“有用有用,扣分多的老师都不喜欢,有活动也不推举参加。”
......
小外甥的这一番话有点儿惊到我了,表妹也略显尴尬,忙说:“这孩子,哪来这些没用的想法。” 我也以微笑回应。
晚上和孩儿他爸讲起这件事,感慨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会有这么明显的功利心。孩儿爸说这应该和家庭的耳濡目染有关系,由于表妹和表妹夫的工作性质,他俩经常会在家里讨论如何处理各种工作关系,还有如何同各种人群打交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外甥应该是从小就从父母这里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加之这两口子对孩子的一贯教育方针都是要向上看,攀比心也有点儿重。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这种家庭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无法下结论。要求孩子积极进步,努力向上我比较赞成;但是捧高踩低的这种观念我不能认同。难道人与人交往就无法使用平常心吗?或许我想得过于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