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关于作品表述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 林斤澜的《春风》中作者写南国的春风是为了突出北国春风苍劲、豪迈的特点。
B.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作者用祖母玛利亚讲的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女儿关于"爱情"的话题,最终得出结论: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C. 龙应台的《目送》中共写了三次目送儿子,抒发了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以及对儿子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
D.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运用到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2.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清晨,驻( )足古朴美丽的北关桥上,dì( )听桥下潺潺的水声,目睹鳞次栉( )比的住宅小区,我不禁想起那一首曾风mǐ( )一时的老歌——《涛声依旧》。是呀,涛声依旧,可东台旧貌已换新颜!
3. 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饮气吞声 闲情逸至 循循善诱 无精打彩
因地制宜 毛骨悚然 触目伤怀 无睱顾及
4. 默写古诗词。
①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的角度铺写战地阴寒惨切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⑤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
⑥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两个语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把改正后的语句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校语文组举行了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内客丰富,有优秀书籍推介,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等,②通过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的道理。
语句①应改为:__________
语句②应改为:__________
6. 根据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种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 "休",由"人"和"木"两部分构成,人倚在树旁,表示休息。你能猜出下面两个汉字的本 来意思吗?
①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注】,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雪:指梨花。
7.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8.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句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 对《苏幕遮》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 "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 "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 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10. 下列关于作品表述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贺《南园 其五》中体现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B. 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作者得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
C. 《诗经 静女》中以男青年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D. "梳洗罢"才" 独倚望江南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己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女子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一举而三役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的年号。②禁中火:皇宫失火。③主营:主管。④通衢:大路 ⑤决:疏通水道。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非相度不得其情(____)
(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_______)
(3)患取远土(______)
(4)尽自堑中入至宫门(_______)
12.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二处)
(1)必 如 是 而 后 事 可 举 也
(2)时 丁 晋 公 主 营 复 宫 室
13. 翻译下列句子。
(1)非咨询不穷其致。
(2)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文中的海瑞和(乙)文中的丁晋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课外散文阅读,完成 下面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 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 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 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 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 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 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 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 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 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
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 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
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 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 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 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 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 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 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 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⑾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⑿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 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 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⒀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 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 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 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⒁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 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 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 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 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⒂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年 1 月版 有删改)
15. 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16. 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17. 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18. 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①段。
19.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机器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察、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远程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年6月1日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0. 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 本段通过大量翔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 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 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22. 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3. 从第⑦段中找出具体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4. 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
名著阅读
阅读《朝花夕拾》后,完成下列小题
25.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责重的"眼学"。选段出自作品( )
A. 《无常》
B. 《五猖会》
C. 《二十四孝图》
D. 《琐记》
26. 你为班上同学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 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④⑤填写恰当的短语。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外国名著
2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8.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渴!"他快喘不过气来,第三次高喊。……
她一言不发,走近犯人。他为躲开她,徒然扭动身躯。她从腰带上解下一个水壶,温柔地送到他枯焦的唇边。于是,一颗硕大的泪珠在这只完全干枯的独眼里滚动,顺着这张因绝望而久久抽搐的鬼脸缓缓淌落。此时他竟忘了喝水。而她浅浅一笑,噘一下嘴,把壶嘴贴紧他那张龇牙的大嘴。
(1)上文中的"他"是是谁?他因为什么事而成为"犯人"被绑在耻辱柱上的?
(2)简述一个能表现文中的"他"外丑内美、面恶心善的故事。
(3)结合上文内容,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作文
2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很多风景,很多书,很多……,有些遇见会不经意地丢在我们的身后,有些遇到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甚至改变了我们。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剧本除外;
(2)文章中 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3)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字数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