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答案人教版(语文中考试卷2024全真模拟卷答案)

中考模拟试卷语文答案人教版(语文中考试卷2024全真模拟卷答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08-26 01:04:33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孔子的话“ ,可以为师矣”启发初三学子: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收获新知,提升自我。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把明月当作知人意、懂人情的友情使者,将思念和牵挂带给远方朋友。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化沉郁为通达,表现诗人面对世事变迁乐观豁达的胸襟。
(4)春天里,漫步湖边,树木青翠,婀娜多姿,不由令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 ”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写出紧张的战斗场面。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在万众 ①(zhǔ)目中点燃,“数字火炬手”身披良渚文化图腾,踏浪而来,惊艳世界。这一创意,②(zhāng)显着传统与现代的(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让数字人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如今,数字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火如 ③ (tú)。这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数字人,不仅有着( )的“外表”,还兼具着文化和艺术的“灵魂”。这些数字人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打开了新的方式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文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激荡 演绎 栩栩如生 B. 激荡 演变 熠熠生辉
C. 动荡 演绎 栩栩如生 D. 动荡 演变 熠熠生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数字人,打开了新的方式。
B. 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数字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打开了新的方式。
C. 这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数字人,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打开了新的方式。
D. 这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数字人,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新的方式。

3、名著阅读交流。(6分)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会遭遇哪些复杂而艰难的现实?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或远大的理想他们是怎样奋斗的?从中你感受到哪些精神力量?请选择以下一位人物,谈谈你的阅读心得。
A.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祥子(《骆驼祥子》)
C.朱德(《红星照耀中国》)

二、阅读(67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狱中题壁①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①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这首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②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高平人,因被迫害而出逃,人们不怕牵连,纷纷接济他。③杜根:东汉定陵人,得罪邓太后,被施以酷刑,后装死逃脱。④横刀:屠刀,意为就义。⑤去留:“去”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逃,“留”指自己留下为变法献身。

4、诗的前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出逃避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怎样的期许?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3分)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图文资料简要分析。(4分)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折柳
天下万木莫不本于大造①,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益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其絮飞没天,着沙土亦无不生,即浮水亦化为萍。是得木精之盛,而到处畅遂其生理者也。其光芒安得不透着天汉②,列于维垣③哉!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洁,为之祝愿耳。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
[注]①大造:指大自然。②天汉:星空。③维垣:即“微垣”,古代传说是天帝居住地方,也称为“中宫”。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盖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
B. 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盖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
C. 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盖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
D. 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盖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其光芒安得不透着天汉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透:①跳,投。②穿透。③惊慌的样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透:

非谓津亭所便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便:有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便:

一如柳之随地可活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一:


8
9、柳枝为什么会成为古人送别时所折之物?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挂在塔尖的记忆 蒋殊

①那年秋天,我在山西武乡县段村镇见到一位姓郝的老兵。1944年,17岁的他入伍时,县城还被日军占领着。
②见郝老兵那天,段村镇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就在一个马路转角处,我们相遇了。一家超市门口,郝老兵拄着棍子,与另一位同伴并排靠在墙边。同伴不时在他耳边说着话,他却似乎心不在焉,眼神不时盯着远方,出神。
③远方,他的目光尽头,一座塔尖矗立在四射的光芒里。
④塔叫千佛塔,耸立在县城中心宝塔广场中央,建成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物。然而在1945年,这塔差点被毁。
⑤1940年夏天,日本人在段村安下据点后,繁华古镇段村就成了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城墙上修筑了密集的射击孔,四角碉堡高高耸起。日军不仅占领了段村镇,把千佛塔当成重要的工事建筑,在城外还设了多处外围炮楼,
⑥那时侵,郝老兵与战友们上沟下岭,雪里泥里,为的就是夺回属于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他感叹说,可惜咱的武器不好,有时已经瞄准了,枪却打不响,干着急,后来打了几次日本人,缴获了一批好枪,都是三八式。
⑦战士们迈着坚韧的脚步,一寸一寸收复着自己的土地,一步一步逼得敌人节节败退。
⑧1945年8月25日晚上,战士们打到千佛塔前。千佛塔内的40名日军不肯投降,坚固的古塔成了敌人负隅顽抗的唯一筹码。尽管他们躲在塔内,还是清晰地听到越来越密集的枪声,听到中国人民欢呼抗战胜利的声音。就要走到尽头的他们,开始了疯狂的垂死挣扎。
⑨战友们一个个倒在冲锋的路上。天怒了。一场倾盆大雨,随着轰隆隆的巨雷于次日凌晨倾泻而下。雨水、血水、泪水、汗水、泥水,郝老兵说,他们将这些通通都从脸上揩干,只将敌人聚在视线里。
⑩塔里的日军借助地理优势,用轻重机枪疯狂扫射,让我军想要靠近古塔的愿望一次次落空。密集的弹雨迎头射来,郝老兵眼睁睁看着几个攻塔的年轻战士倒在塔下。
⑪此时,郝老兵已带着我来到塔下。望着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再抬眼看看空中的塔尖,他似乎又回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口气。我问他缘由,他也是轻轻一句:说出来,你也不见得会懂。
⑫没上过战场的人,自然不懂他们多年掩着的心事。诸多心事里,有一桩,他一提起就伤感无比:“可惜,牺牲了那些好功夫的人了!应该咱死了把人家替下来,咱的命不值钱!”
⑬那天,万般无奈,前线指挥员向司令员请求调重炮,轰击千佛塔,保证不用两响,就让塔内的敌人粉身碎骨。
⑭“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塔的重要。”郝老兵说的是实话。是呀,血肉之躯都敢顶在枪口,哪里会考虑到一座无声的塔……
⑮对于调重炮的要求,司令员没有答应:“千佛塔是文物古迹,各参战部队务必好生保护!”
⑯军令如山,我军于是将千佛塔重重围困。郝老兵说,整整5天,断了日军的吃喝。在敌人战斗力大大削弱的情况下,两个战士瞅准机会,冒死利用射击死角绕道冲进塔内,高举手榴弹,迫使躲在塔内的日军重机枪班全部投降。
⑰那一幕,有资料这样描述:只见一个战士,瘦高个儿,腰里别着一枚手榴弹,东绕西转,躲过敌人的火力网,敏捷地贴近塔下,然后一个鹞子翻身,便跃上二层,又像猴儿一样爬上三层、四层,一直到达十三层……
⑱夺回千佛塔后,我军又乘胜抢占了伪县公署,打击了龟缩在城东北角炮楼里的日本鬼子。这座千佛塔终于除去束缚,高高舒展在它深爱的土地上。
⑲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郝老兵与其他4名武乡老兵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了阅兵仪式。他说北京就去过这一回,非常高兴:“可好呢!看看北京那宽马路,我们国家真是了不起!”
⑳我要走了,郝老兵也随我往回走。他拄着棍子,拖着受伤的左腿,一路走一路要抢过我手里替他拿着的坐垫,直到我坚持把他送回他的同伴身边,他还是很抱歉:“叫你替我拿,不合适。”
㉑扶他坐下,与他告别。
㉒他目送我过马路,上车。
㉓身后,他的目光重返塔尖。
(《解放军报》2023年9月18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主要以郝老兵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他和战友们的战斗故事。
B. 1944年入伍的郝老兵参加了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
C. 根据文中资料的描述,爬上塔顶的那位战士身手非常矫健敏捷。
D. 文中三次写郝老兵注视千佛塔,表现他对千佛塔具有特殊感情。
11、我军在消灭千佛塔守敌的战斗中遇到了什么难题?怎么解决?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5分)
(1)他似乎又回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口气。(赏析加点词语)(2分)

(2)这座千佛塔终于除去束缚,高高舒展在它深爱的土地上。(赏析句子)(3分)

13、请参照以下示例,另选一个角度,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3分)
示例:文章写郝老兵回忆与战友夺回千佛塔过程,凸显了抗战的残酷和我军的坚韧。
14、 本文以“挂在塔尖的记忆”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①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和科学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闲暇、自由、好奇心。学校和家庭在实施教育时,不妨从这三者出发,放手让孩子去搏击长空,茁壮成长。
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大多是在闲暇时间发展起来的。闲暇时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闲暇的时间,孩子可以做自己能把控的事情,而不用被动地听他人的安排。这样不仅有助于自身兴趣的激发,还能拓展视野,增强自己和现实生活、科学技术最新前沿等的联系。在张弛有度的生活中,孩子将学会自我管理,知道何时该严肃紧张,何时该轻松活泼,体验那种在休闲状态下获得顿悟的喜悦,提升面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神经科学家认为,人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能给自己充分的心理空间,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有利于调动大脑不同区域存储的相关信息,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③一些教育者以为,自由和纪律是一对矛盾,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要强调纪律;如果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他们就会无法无天。然而,靠限制行动、靠宣传和说教、靠指责错误,其实培养不出守纪律的人。给孩子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他就会想着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而家长和老师的适时引导会让他认识到做事有条理可以让事情更有秩序的道理,慢慢地孩子就从中学到规则,明白规则在做事情过程中的价值。有了这样的体验,他就会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从中感知到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规律做更多有益的探索。这种自由的状态,更能激发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理解,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如何做才能将事情做成。
④好奇心是一个人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天然冲动,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能就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孩子之所以有好奇,从宏观的角度看,是因为他们期待与世界开展联结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然是如何运作的,从中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从微观的角度看,是为了促进大脑神经回路各种连接的生成,从而建构其关于世界的认知和观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内在需求,驱动着孩子去探索身边的一切,发现事物的各种奥秘。好奇心虽然始于未知,但它需要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孩子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越是密切,积累的知识就会越多,建立起来的结构化、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就会更丰富,越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越容易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正是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摘编自《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踏入生活之河而毫无惧色》)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提出希望家庭和学校从三个方面实施教育,接着再依次展开阐述。
B. 第②段转述神经科学家的观点,指出做感兴趣的事可激发自身创造力。
C. 第④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孩子具有好奇心的心理和生理原因。
D. 本文充分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述观点,内容充实。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7、家长应该对子女实施怎样的教育?请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三条建议并简述理由。(6分)

(五)(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质能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开发潜力大、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转化与利用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部分生物质甚至被视为废弃物,造成生物质能源的浪费。
材料二:
杭锦后旗宁海工业园周围的农田里,散落在地里的葵花、玉米秸秆被打捆机打包成一个个方块,整齐地码在大田旁。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多年前,这些秸秆就在地里焚烧,污染空气不说还有火灾隐患。自从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2019年投产后,这些‘废材’就变成了‘钱财’, 公司不但回收,还帮我们打包。”走进工业园区,记者远远看到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高大的冷却塔。“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芦苇、麦草、葵花秆、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枝丫柴、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在公司原料场,料场负责人王洪敏指着一排排整齐堆放的燃料向记者介绍。为更好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在循环经济上做大文章,近年来,内蒙古多地瞄准“双碳”机遇,引入生物质发电相关企业,推动农业废弃物和动物粪便被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生物质能源。随着秸秆偷烧产生的遮天蔽日烟雾的消逝,一条绿色产业链开始形成,许多农民通过收售秸秆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材料三: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物质能是一种古老的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低碳等优势。
B. 造成生物质能源浪费是因为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
C. 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向农民回收玉米秸秆和动物粪便作为发电燃料。
D. 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方法多样,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产出不同的能源。
19、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怎样提取玉米秸秆的生物质能?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3分)
20、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可以产生哪些方面的效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6分)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卢椒说:“生命本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灵动的生命是如此,从历史烟尘走向现代文明的文化亦是如此。国家领导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赋予”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2、(1)“长叹一口气”是神态描写,写出郝老兵对年轻战士的牺牲感到惋惜的心情。
(2)运用拟人手法,将战士们夺回千佛塔,赢得战争胜利这一历史事件形象化地表达,又突出了以千佛塔为代表的被敌人长期占领的土地回到人民手中的喜悦心情。
13、示例一:文章写我军拒绝使用重炮轰击千佛塔一事,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示例二:文章写郝老兵当下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视,彰显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14、①“塔”指“千佛塔”,千佛塔联系今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记忆”点明文章的主旨:对革命往事和战友的怀念。③ “挂”形象地表达了缅怀之意,记忆 “挂”塔尖,语言生动,激发阅读兴趣。④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5D 本文充分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述观点,内容充实。并未运用“比喻论证”。

16、首先提出有些教育者关于自由与纪律关系的看法。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太多的限制培养不出守纪律的人。最后指出给孩子自由可以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17、①给孩子闲暇时间,让他们可以做自己能把控的事情,全面提升自我。②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并适时引导,他们能学会规则和做事的方法。③让孩子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促使他们建立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

18C 由材料二“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芦苇、麦草、葵花秆、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枝丫柴、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可知,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向农民回收玉米秸秆、葵花秆等作为发电燃料,并没有回收动物粪便。

19、该公司采用热化学法,燃烧玉米秸秆,获得热量或电力。
20、增加全球能源供应,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减少空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形成新的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21、参考例文

赋予
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形式的“赋予”。这些“赋予”可以是来自他人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也可以是来自自身的勇气、决心和领悟。无论来自何处,这些“赋予”都是塑造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
首先,我们要感谢身边的人。父母、老师、朋友等,他们无私地给予我们知识、经验和情感上的支持,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路上宝贵的“赋予”。他们的关爱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他们的教导帮助我们认清自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们总会给予我们及时的建议和鼓励,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勇气。这种来自他人的“赋予”,滋养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的温暖。
其次,我们要学会赋予自己。当我们面临困难与挑战时,如果仅仅依赖他人,很难真正获得成长。只有当我们主动去探索、思考和突破时,内心才会收获更多的力量。每当我们战胜一个个难关,就是一次内心的“赋予”。我们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领悟到自我的潜力,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再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赋予”。我们呼吸这片天空,感受这片大地,这些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基本权利。当我们感恩这份来之不易的生命时,内心就会充满正能量和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用自己的方式去挥洒自己的精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总之,“赋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用充满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就一定能从中获得力量和成长。让我们携手前进,用爱与智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